糖鼓火燒在劉文軍的手中發揚光大。
文圖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 徐婷
本報訊 傳承五代,如今已經有140餘年歷史的旅順口區“大糖鼓火燒”,香酥可口、個大皮薄、形如鼓狀,每每想起它的美味,記者都忍不住嚮往。而它的製作者,47歲的劉文軍一家人就生活在旅順口區水師營,祖祖輩輩更迭交替,誰也沒將這門手藝拋棄了,從小就接觸這門手藝,按照劉文軍的說法,每天都看,自然而然也就學會了。
在旅順地區,作為傳統特色食品,能夠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唯有水師營“大糖鼓火燒”。“糖鼓火燒”看起來老大個,像一個小鼓,感覺一個人吃不了,拿在手裡輕輕敲打,咚咚作響,有時候一不小心就敲碎了。糖鼓火燒的“鼓”字,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火燒中空是鼓起來的,二是輕輕敲打發出的聲音像小鼓一樣。盤子大的個頭,焦黃的外皮、粘著芝麻,裡面裹著一層薄薄的糖,咬下一口,鬆脆激齒,酥香溢腮,邊吃著糖鼓火燒,大家也許都會琢磨一個問題,這火燒怎麼就能鼓起來呢?不得不說,創制了糖鼓火燒的劉家祖輩“很有才”。
如此“有才”的劉家人,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劉文軍的父親因為得病,在不斷地治療期間,家裡不僅耗盡了積蓄,更是有了外債,讓之前生活不錯的劉家變成了村裡的低保家庭。原本有些“不務正業”的劉文軍,不得不繼承家中祖傳手藝,以此來支撐一家人的生活開銷。“那時候年輕,就想著自己怎麼也能幹出一些自己的成就,所以那個時候在外面沒少幹活,賣過海鮮、賣過水果蔬菜、開過出租車……可是父親這一病,把家裡病垮了,也讓我認真地靜下來思考是不是應該繼承祖業,安安穩穩地繼續下去。”於是,從那時起,劉文軍將這門手藝撿起來,和自己的家人共同努力面對生活。父親病逝後,他們一家人仍繼續做著這糖鼓火燒,靠著這門手藝,不僅還了外債,也逐漸擺脫了家裡的貧困狀況。2013年,他更是領取了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證書,使得這一傳承百年的手藝,更加發揚光大。
記者在位於旅順口區水師營街與永興路交叉口附近的“永發祥劉家糖鼓火燒”店採訪的過程中,不斷有當地居民前來購買,糖鼓火燒考究的製作過程,不新增任何防腐劑及食品新增劑,工藝嚴謹堪稱一絕,吃的就是這種家鄉的味道。讓記者都忍不住買了一些,拿回家送給親戚朋友。“也許老祖宗就是要我們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不然怎麼會做別的不行,幹回老本行,就平穩發展,逐漸脫困了。”劉文軍笑著說道。
來源:大連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