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技落後,為何建築能屹立千年不倒?學者:那些制度現代人哪敢用

在今天許多旅遊景點,我們都可以看到一些古建築屹立千年而不倒,比如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從隋朝修建至今,已經歷時1300餘年,位於四川的都江堰更是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壽命,至今卻仍然發揮的作用。

還有大雁塔、懸空寺等等著名建築,雖然有些都是木質結構,卻屹立千年而不倒,很多人都納悶兒,現在技術這麼發達,但是有些房子幾十年就不能用了,為何在古代工藝技術並不發達的年代,反而會有這麼多經典古建築呢?

古代科技落後,為何建築能屹立千年不倒?學者:那些制度現代人哪敢用

而學者們研究完這個問題,總結出了古代建築工藝相比現代,兩處非常大的優點,

一個是嚴苛的制度,一個就是使用質量非常上乘的建築材料。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建築的修建就開始實行“

物勒工名

”制度,意思就是把製作人的名字刻在上面,哪方面出了問題,就會把責任追究到哪個人頭上。

在這一原則指導下,參與建築的工匠都不得不盡心竭力將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工做到最好。因為一旦出了問題,就是掉腦袋的大事。

而且在實施依法治國的秦國,對於建築的認真程度真的超乎我們想象,秦國將產品生產管理分為四級,依次是大公尹、工師、丞和工匠,最低階的工匠負責製造生產,而以上三級均為監管者,所以工匠不得不賣力做到最好,因為一旦出了問題,不但工匠要追究責任,各級負責人都逃脫不了被責罰的命運。

古代科技落後,為何建築能屹立千年不倒?學者:那些制度現代人哪敢用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便於管理,就推行了“

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

”的標準化制度,使得無論是在建築還是工藝生產方面都有了統一的國家標準,一旦違反這個標準,將會受到懲罰。

而到兩宋時期,因為經濟的繁榮而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建築工藝也愈發完善,因此工部就組織編纂了關於築城方面的標準《築城法式》,在這本書之後又陸續推出了《營造法式》和《木經》。

其中,

《營造法式》堪稱是建築界的標準教科書

,在這一書中,不僅是規定了建築的諸多事宜和處罰規範,而且還規定了違反國家標準之後的下場,重則處死,輕者充軍,如此嚴重的刑罰,讓參與建築國家工藝的工匠們都不敢怠慢。

古代科技落後,為何建築能屹立千年不倒?學者:那些制度現代人哪敢用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對於建築工藝格外重視,在修築南京宮殿時,朱元璋常常親自視察工地,這也使得工匠們格外賣力。而修築北京故宮的時候,明成祖朱棣也是數次派人到北京視察,皇帝們對建築工藝如此上心,怎能不讓下面的官員,工匠們盡心盡力?

其實,

古代能夠儲存下來的古建築都是鳳毛麟角,其實更多的古建築早就被歲月摧毀了

,今天我們看到的古建築幾乎都是國家級別的工程,象徵著國家尊嚴。

因此,無論是從選材還是監督都非常嚴格,設計師們竭力討皇帝歡心,工匠們又盡心盡力,自然而然就會使得建築無論是從外形,結構還是實用性上都是上上之選,所以屹立千年而不倒也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古代科技落後,為何建築能屹立千年不倒?學者:那些制度現代人哪敢用

其實在我們現代,對於很多大型建築,也是實行的“

循名責實

”的制度,一個建築專案,工程師和專案經理還有很多主要經手人的名字,都會留存在相關檔案中,一旦日後這個建築出現了質量問題,這些人是會被追責的,嚴重的甚至會坐牢。

但饒是如此,比起古代做得不行就要掉腦袋的嚴苛標準,現在的追責制度,可是要輕了很多。不過我們現代也不可能去實行古代那種制度標準了,其一呢,那種制度實在是太嚴苛了讓人怕怕,但更主要的則是因為現代生產工藝發達了不少,比起古代純手工的工藝製造,對質量的把控,要精準很多。

古代科技落後,為何建築能屹立千年不倒?學者:那些制度現代人哪敢用

如果真的實行了那種制度,估計也就沒人會去做建築行業的工作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32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科技落後,為何建築能屹立千年不倒?學者:那些制度現代人哪敢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