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這樣一個疑問:在學詩詞時,有一位超級大詩人 「佚名」,從先秦到明清,哪個時期都能看到他的作品,唐詩宋詞元曲樣樣精通,堪稱 「詩詞圈第一網紅」。
「佚名」是指有些作品因為時間過於久遠,考究不到原作者是誰,所以才被冠以佚名。
《菩薩蠻·枕前發盡千般願》
唐五代·無名氏
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
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
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
這首詞寫的是一位戀人向其所愛者的陳詞。為了表達對愛情的堅貞不渝,詞中主人公一連想到六種自然景物和非現實現象表達了主人公的願望。
這首詞沒有文人詞深婉曲折的風致和含蓄蘊藉的神韻。從寫法上的鋪排、襯字的運用、表意的潑辣直露看,似元曲。但又無元曲的圓熟流麗、揮灑曲折。然而它卻激動人心,千古不衰。
《送別詩》
隋·無名氏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送別詩》是隋代無名氏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一派春天的景象;後兩句寫春已歸去,而人未歸來。全詩通俗易懂,情深意切。
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速長,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
《雜詩》
唐·無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這首詩出現於唐代早期的絕句讀本,作者生平不詳。全書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深切地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情感,以及對有家不能歸的深深的悲哀之情。這是歌詠遊客居外不得返鄉之情的詩。
《金縷衣》
唐·無名氏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是中唐時的一首流行歌詞,歌詞的作者已不可考。有的唐詩選本徑題為杜秋娘作或李錡作,是不確切的。
《題玉泉溪》
唐·湘繹女子
紅葉醉秋色,碧溪彈夜弦。
佳期不可再,風雨杳如年。
《題玉泉溪》是唐代一位被稱為“湘驛女子”的女詩人創作的一首詩。這首詩語短情深,措辭委婉而造語清麗。詩人善於選擇典型的意象,渲染了一種迷離愁苦的詩境。詩中以景襯情,情與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大大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望江南·天上月》
唐五代·無名氏
天上月,遙望似一團銀。
夜久更闌風漸緊。
與奴吹散月邊雲。
照見負心人。
這首敦煌曲子詞僅僅指出其中的怨意,是不夠的,還須體味詞中蘊含的那一份痴情,須看到女主人公對「負心人」尚未心死,才能夠味。
《月兒彎彎照九州》
宋·無名氏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零在外頭?
《月兒彎彎照九州》是自南宋以來流行於江蘇省一帶的地方民歌。該民歌出自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述民間離亂之苦。
一彎月牙照人間,多少人家歡樂,多少人家憂愁。但人間的憂傷與痛苦與月亮的陰晴圓缺有什麼關係呢?該寬容的地方,姑且將氣量放大些吧。
《塞鴻秋》
元·無名氏
愛他時似愛初生月,
喜他時似喜看梅梢月。
想他時道幾首西江月,
盼他時似盼辰鉤月。
當初意兒別,今日相拋撇,
要相逢似水底撈明月。
這是一首寫別後相思的小令。全曲基本上是以「月」作為韻腳,處處寫月,事事用月,通篇敘說議論,但又不單調呆滯。
《送兄》
唐·七歲女
武后召見,令賦送兄詩,應聲而就。
別路雲初起,離亭葉正稀。
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
這首詩是一個七歲女童所寫。關於這首詩,所傳甚少,《全唐詩》寫道:“女子南海人”,“武后召見,令賦送兄詩,應聲而就。”由此大致能推斷,詩人是南海人,此詩出自唐武則天時代。
全詩通篇都是情深意切,而字字珠璣,語言簡樸、明白如話,意境高妙。這樣的詩篇,在中國古詩詞中實在不可多得。難怪有人稱她為“神童”、“奇女子”,於情於理,都是當之無愧。
《眉峰碧》
宋·無名氏
蹙破眉峰碧。纖手還重執。
鎮日相看未足時,忍便使鴛鴦只!
薄暮投村驛。風雨愁通夕。
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葉上心頭滴。
這首《眉峰碧》流芳千古,曾讓柳永提在牆上反覆琢磨,宋徽宗也為之擊節贊曰“此詞甚佳”。但是寫出這首詞的人卻默默無聞,甚至連姓名都沒有留下,我們只能稱之為無名氏。看來“高手在民間”這句話從古至今都是適用的!
此詞是市井之輩抒寫羈旅行役之苦的,但並未直接描述旅途的勞頓,而是表達痛苦的離情別緒。
邂逅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