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世界地質公園丨春風再起十八洞

編者按:北京時間7月7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第209次會議透過決議,中國湘西地質公園被正式列入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名錄,成為我國第40個世界地質公園,湘西州迎來了世界級金字招牌。

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總面積2710平方公里,由南自北縱跨湘西州7個縣市,包括矮寨、天星山、芙蓉鎮、紅石林、十八洞、呂洞山、洛塔7個園區,公園總體呈現四大特色:全球寒武系標準層型剖面——“金釘子”;全球規模最大的奧陶系紅色碳酸鹽岩石林;蔚為壯觀的切割高原型岩溶臺地-峽谷群景觀;岩溶地質生態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的典範。從2017年整合全州重要地質遺蹟設立湘西地質公園啟動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到申報成功,不到三年時間,創造了世界地質公園申報的“湘西速度”。

湘西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在2013年成為“精準扶貧”首倡地,如今十八洞村已經換了新面貌。十八洞的“洞”不似我國東南和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稱謂“洞”或“峒”,而是一個地理實體,源自高名山的“夜郎十八洞”。這個獨特的村落處在雲貴高原最東部,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發育區,因而村寨周邊山林、峽谷、溶洞密佈。

十八洞村,一個只有15歲的年輕村名,曾因取名,出現過不少小插曲。

“八山二田水,地無三尺平”,在這個平均海拔700米的村落裡,村寨隨峽谷水流狹長散佈,正因為這樣,2005年合併村寨時,這裡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村名。“我們這裡因為地形地貌原因,房屋不集中,每個苗寨就一二十戶人家,就將飛蟲村和竹子村合併成一個村,方便管理。”77歲的楊東仕至今還記得,15年前,他們所住的梨子寨和飛蟲寨、當戎寨、竹子寨一起合併成一個村時,大家僵持最久的就是到底叫“飛竹村”還是其他名字。“當時梨子寨和竹子寨屬於竹子村,飛蟲寨和當戎寨屬於飛蟲村,它們有很長一段磨合期。”後來,大家統一意見,根據村寨周邊的自然特徵,以“夜郎十八洞”來命名,才有了現在的“十八洞”村。

這個自然山洞在一處石山下,洞口不大,但進去探過洞的村民介紹,裡邊有陰河,一直通往山的另一面。“它有四個出入口,洞裡很多岔洞相連,大大小小有十八個之多。”這裡的神秘除卻自然的玄妙外,還有傳說。當地盛傳,古夜郎國先民打敗仗後,翻山越嶺來到這裡的深山老林,發現了一個能容納幾萬人的大溶洞,於是他們便定居下來,休養生息,繁衍後代。不管真假,這一切都隨著時間付諸在地名之中。

湘西世界地質公園丨春風再起十八洞

除了山洞的神秘,十八洞之美,還美在峽谷,美在山泉,美在苗族風情。

這裡的峽谷絕壁高聳、怪石嶙峋、溪水潺潺、雲遮霧繞,宛如仙境。

為了開發水資源,當地人曾在“鬼洞”找水,“鬼洞”前有一天生石橋,高三十餘米,石橋下的石頭彎彎曲曲,層層疊疊,令人叫絕。

這在地質學上叫褶皺地層,它們形成時,岩石中各個面一般都是水平的,但在構造運動的作用下,因受力而彎曲。

這些褶皺排列有序,呈波浪起伏,又好像老人的皺紋。久久凝視,彷彿看見了地球的滄海桑田,讓人不由地感慨萬千。

“鬼洞”之水,清澈、甘甜、冰冷,水量充足,四季長流。

湘西世界地質公園丨春風再起十八洞

十八洞的風情之美在於美食,如今這裡是景區,人多,農家樂也多。煮一鍋酸魚,喝大碗米酒,唱幾首山歌,沉醉不知歸路。

十八洞村是純苗族村落,保留著原始的苗族生態。山民們崇拜自然,敬畏與之生活的草木。苗族人能歌善舞,優美動人的苗歌把苗寨人的生產勞作、生活習俗、喜怒哀樂描繪得生動傳神。

毫無疑問,作為湘西世界地質公園七大景區之一,十八洞最具國際影響力的還是那顆“排碧階”“金釘子”。“金釘子”就在十八洞村對面,209國道旁,一個叫四新村的地方。可步行而上,大約兩百多米到達。

目前,全球共建立了七十一顆“金釘子”,分部在二十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有十一顆,位居首位。湖南的兩顆“金釘子”,一顆在花垣,一顆在古丈,都在湘西。

湘西世界地質公園丨春風再起十八洞

總之,花垣這顆“金釘子”和當地人性格差不多,只要多來往,便可知什麼叫開門見山和一目瞭然。

當然,你來或不來,你往或不往,她都在那裡,不悲不喜,不氣不怨。

湘西世界地質公園丨懸掛於瀑布上的芙蓉鎮

湘西世界地質公園丨仙境呂洞山——生於寒武紀

湘西世界地質公園丨大山深處的矮寨

湘西世界地質公園丨高山有好水 洛塔遊奇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7/28/7788493.html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21 字。

轉載請註明: 湘西世界地質公園丨春風再起十八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