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井陘天長宋古城實乃唐軍城!為何只有三個城門?哪三家府第必知

由 閻桂榮 釋出於 休閒

喜歡歷史、熱愛旅遊的朋友一定都知道,古城保定還有一個別稱,叫“靴城”。為什麼這麼叫呢?皆是因為當時保定古城的外形輪廓極像一隻靴子,故得此名。以此類推,按城池形狀命名的城鎮肯定不止保定一處,比如今天我們要旅遊的這座古城——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天長鎮,就因整座城鎮坐落在北高南低的山間,彷彿一個簸箕一樣,因此天長古城又被稱為“簸箕城”。

天長宋古城

天長宋古城位於晉冀交接處的天長鎮,是第一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東臨省會石家莊市50公里,西接煤都陽泉市50公里,北連井陘礦區,達革命聖地西柏坡65公里。境內石太鐵路、307國道、石太高速公路、石陽公路縱橫交錯,素有“燕晉通衢”之稱。

宋為天威軍,熙寧八年始建井陘縣治,歷宋、金、元、明、清等,直到1 958年,均為歷代縣治之所。古城名勝古蹟星羅棋佈,城區有井陘古瓷窯遺址、井陘古驛道等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2處;古城、文廟、城隍廟、龍窩寺、通濟橋、顯聖寺等省級文保單位6處;大石橋、皆山書院、王家庭院、衙門、都堂府、總兵府等市、縣級文保單位1 6處;未定級有重要價值的歷史遺存40餘處。

天長“宋古城”其實是“唐軍城”

因北宋熙寧八年井陘縣治所從天護城遷至此地,從此天長鎮就成為了井陘縣治,歷經宋、元、明、清等朝代,直到1958年,共做了883年的縣城。因此,在官方檔案、網路資料、專案推介等方面,都把天長古城稱為“宋古城”,這也就是所謂“宋古城”的來歷。

毋庸置疑,天長鎮在北宋時才成為井陘縣的治所,是太行山為數極少儲存完整的古城古鎮,巍峨的城垣和璀璨的古典建築遺產,從不同層面展示了這座古鎮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實際上,一座城垣的歷史不能僅僅用它作為縣治的歷史來界定——天長古城在作為井陘縣的治所之前,還有很悠久的歷史,原是唐代的一座軍鎮,而且是井陘古道上的一座兵城。

因此, “天長鎮”這個名字並不是設定建制鎮才有的,而是早在唐代後期就有了——“鎮”是唐代的一種行政和軍事建制,主要在軍事要地設定。有的相當於縣級、有的相當於州,有的鎮統轄若干州。唐代後期的藩鎮割據,就是因為軍鎮權力集中而形成的割據勢力。天長鎮是唐代為加強井陘縣軍事防禦而設定的軍鎮。

天長宋古城只有三個城門

天長宋古城的城垣格局純粹是為戰爭而設計建造的,不是作為井陘縣治所必須的——這基本已經是一個共識。在城垣格局上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宋古城只有大小不一的三座城門,即南、東、西各有一座城門,沒有北門。這種格局方式與遼寧本溪恆仁古城極為相似,也是隻有南、東、西三門,而沒有北門。

這是因為古城池北靠天長嶺,是一道天然屏障。這種格局也是這座兵城的特色——萬一城垣失守,便可退守天長嶺,繼續抗擊;再往北,可退守好漢寨,這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在好漢寨附近有一座仙人洞,亦可藏兵民於此。因此可以推測,這裡的天長嶺、好漢寨、仙人洞等,構成山城渾然一體的防禦體系。

天長宋古城的三家“府第”

“府第”和“宅”有什麼區別呢?一般來講,知府等四品以上官員的住宅可稱得上“府第”,門楣的匾額附以姓氏為“×府”;五品以下官員的住宅,只能稱之謂“宅第”,門楣的匾額附以姓為“×宅”。 較之於建築的高門大院、雄宏壯觀,那些縣太爺、大戶人家的宅第可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天長宋古城內,能被稱得上“府第”的只有三家——明代霍鵬、李鳴世之府,清代許國壁之府。

霍鵬,字博南,明萬曆年間以進士累進左副都御史、大同巡撫,官秩正二品;李鳴世,明隆慶丁卯舉人,累進晉王府右相、中憲大夫,官秩正二品;許國壁,字完璞,清以武舉累進懷遠將軍,升都督僉事,通州副總兵,官秩從二品。舊時霍鵬住宅門楣掛“霍府”匾額,人稱“都堂府”;李鳴世住宅門楣掛“李府”匾額,人稱“右相府”;許國壁住宅門楣掛“許府”匾額,人稱“總兵府”。

由於時光的流逝,加之人為的損毀,目前這些建築或被拆除,或還遺存,確實是難得的歷史見證物,最終能存留下來實屬不易,為研究古城的歷史建築及人文故事等提供了難得的實物依據。它的價值遠遠大於地主、大戶的宅院,如果大家有機會到此旅遊,一定記得到這三處府第處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