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郭勒大草原南門,遇見張牙舞爪“炸薯條”,記錄著地球年輪
錫林郭勒盟太僕寺旗地處陰山北麓,緊挨張家口,大地山巒在這裡像波浪相同,優良牧場伴著低矮山坡,茂盛樹林,偶然有羊群牛群慢悠悠透過,正是攝影人喜愛的張北草原風。太僕寺旗的姓名聽著是養馬的當地,全國現存多處太僕寺,在冷兵器時代為各戰區輸送戰馬,貯存飼料。但是我們特意繞道太僕寺旗不是為了看戰馬,而是要拜訪一座形狀獨特的火山。
從多倫縣開端,已注意到四處有火山石鋪成的廣場。整個錫林郭勒盟唯有平頂山是火山地質公園,可是熟知當地的導遊告訴我,“能生動表達錫林郭勒盟火山地質結構的還有太僕寺旗的石條山”。
石條山沒有像典型火山那樣的錐形山體和凹頂,而是像一個巨大的排簫,90°垂直於地上。石柱橫截面直徑1.5米左右。透過億萬年的風雨腐蝕,外層石條剝落,一根根散落在山坡上,猶如偉人的手指。當我背靠著石條山拍一張合影時,心裡戰戰兢兢,生怕一陣勁風或地球引力使其開裂墜落。
太陽剛升起的草原很柔美,站在石條山坡上四下野望,清風拂面,心曠神怡。石條山早已登上《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卻還沒有開發成景區,自駕北上錫林郭勒玩耍的客人將這裡視為打卡點,一大早成群結隊坐在山體暗影下觀景。
曾經在雲南騰衝和江蘇儀徵看到過相似柱狀節理地質結構,兩處都建了地質博物館,開發地質研學基地。火山地貌之所以被珍視,一方面是豐富而龐大知識量,一方面是它的構成程序表現了地球內部力量迸發之美。
距今500~1000萬年前,第三紀火山爆發。地殼中的玄武岩石被地熱變成滾燙岩漿,從火山口溢流到地表外,遇到海水,急劇收縮乾裂,構成一從從耀武揚威的“炸薯條”。
石條山記錄著地球的年輪,是一部時間簡史,人類在石條面前更像過客與浮塵,雖微不足道,卻構成鮮明對比,劃出一條生物生長間線。
不用前往遙遠的冰島、紐西蘭,太僕寺旗就有很好的火山樣本。石條山是小編見過最粗壯的柱狀節理,這取決於玄武岩的構成元素和當時海水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