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破冰”前行,轉化危機 頂著30%限制令,申城演出市場緩步復甦

由 時愛蘭 釋出於 休閒

圖說:昨晚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迎來了2020年春節後首批購票觀眾 新民晚報記者郭新洋攝 下同

從觀眾席空蕩蕩的室內樂線上直播,到嘗試邀請20位觀眾“身臨其境”,再到敞開音樂廳接待200位觀眾的開放“演習”……頂著狂風暴雨,昨晚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迎來了2020年春節後首批購票觀眾。久違了現場感受交響震撼的樂迷道:“終於又找回了那種每個毛細血管都在舒張的暢快感。”

不過是數個路口的距離,安福路上的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迎來了疫情後首個燈火輝煌夜,曾在這個舞臺成長、成名的導演何念帶著原創話劇《熱乾麵之味》為劇院開啟2020年演出大幕,“歇業”數月的“劇場女工”呼朋喚友:“今夜劇院開門,又能‘接客’了。”更有劇迷在朋友圈寫下:“時光匆匆,幸好有戲劇可以記錄,幸好有劇場可以分享。”

隨著國內疫情的有效控制、日趨穩定,“停擺”5個多月的申城演出市場也正隨著各大劇院重啟大幕而緩步復甦。

拿什麼吸引你?我的觀眾

略微懂行的人都明白,在如今仍然停留在30%上座率的限制令下,要開啟劇場大門是怎樣艱難的“破冰”之旅。然而,不論是開不了門的劇場、登不了臺的演員還是被阻隔在劇場之外的觀眾們,都已不能再等待。誠如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所說:“沒有30%哪來100%?虧多少這種經濟賬我們已經不算了,現在當務之急是要讓觀眾重拾回歸劇場的信心。”

疫情後,要吸引觀眾重新步入劇場,除了依靠他們本身對劇場的思念之情外,久演不衰的經典劇目、奪人眼球的新鮮製作以及不可取代的現場體驗,都是劇場“招攬回頭客”的法寶。

圖說:《天鵝湖》演出照

上海大劇院將於6月18日重啟大幕,疫情後的開臺演出,選定上海芭蕾舞團的經典版《天鵝湖》。劇中48只天鵝組成的“天鵝軍團”曾多次巡演歐洲,驚豔世界,所到之處留下讚歎連連。張笑丁說,上海人愛看芭蕾舞,尤其是《天鵝湖》。早在1998年,上海大劇院落成就是用《天鵝湖》開幕。22年來,芭蕾舞《天鵝湖》依然是最讓人趨之若鶩的芭蕾舞劇。

同一日,一江之隔的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將以上海崑劇團的《臨川四夢》吹響“迴歸”號角。《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紫釵記》……這也是上昆首次在上海完整上演“四夢”全本。《臨川四夢》的上演,也滿足了期盼一年一度“名家名劇月”的戲迷的渴望。

圖說:《二零二零年五月二十九日》演出照

自5月29日晚以音樂劇集錦音樂會《二零二零年五月二十九日》拉開復演序幕的上汽·上海文化廣場,也將於在主劇場推出“林奕華舞臺作品”系列高畫質放映、“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以及兩部自制音樂劇《我的遺願清單》《春之覺醒》。而被譽為去年最火爆舞劇、上海歌舞團的《永不消逝的電波》預售早早就賣空,卻因疫情變化一再延後,也終將於6月24日、25日重登上海國際舞蹈中心舞臺。

市場信心的重啟,仰賴的不是某一臺演出,而是上海所有劇院為演出行業的復甦加柴添火。各家拿出最吸睛的劇目,才能在逐步開放的市場形勢下,穩紮穩打將觀眾贏回劇場。雖說這個過程可能艱難又漫長,但就像半個月前朱家角實景園林《牡丹亭》面對76個觀眾開演時,張軍所說:“市場回暖、人心迴歸,總要跨出第一步。”

怎樣做才不辜負?我的未來

行業“停擺”數月,重啟需要時間、需要信心、也需要高瞻遠矚的佈局和放眼未來的格局。就很多院團和劇場而言,隨著疫情而來的“空窗期”不是拿來焦慮的,而是拿來韜光養晦、厚積薄發的。

圖說:餘隆指揮上交排練中

想著“所有的音樂家都在國內,我要和他們在一起”,本可以留在國外的餘隆在2月初義無反顧地回到上海,這份義無反顧基於他對他所熱愛的這個國家、這種城市的信任和擔當。疫情期間,他馬不停蹄地完成了上交之後各項演出計劃的調整:“我們的計劃早已排到了2023年。”就連在很多劇場看來,因疫情多變而最難排定的下半年計劃,餘隆也早已設定了備用方案:“排計劃當然要將各種不確定因素考慮進去,這樣才不被動。”據悉,上交一年一度的夏季音樂節將於下月開啟,而全新演出季曲目也將緊隨著夏季音樂節宣佈。

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近年來引進的世界知名音樂劇,幾乎每部都能賣到爆棚,面對如今世界疫情蔓延、境外劇目人員都無法來滬的情況,很多劇迷開始替文化廣場擔憂。事實上,得益於對自身定位的清醒認識,文化廣場早就開始佈局自主內容製造,而如今就像總經理張潔所說:“到了自制劇反哺劇場的時候了”。孵化年輕原創力、聚焦小而美的藝術質感,自去年就嶄露頭角的劇場自制音樂劇《拉赫瑪尼諾夫》《我的遺願清單》《也許美好結局》《春之覺醒》等,如今紛紛藉著“空窗期”大放異彩。對此,張潔很慶幸哪怕在票房最紅火的時候,劇場團隊時刻保持清醒,並從未停止對本土原創音樂劇的助推,無論是在內容孵化還是產品製作。

圖說: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外景

同樣因自制內容受益、緩解無法引進劇目之困境的還有上海大劇院。去年讓很多人扼腕錯失的上海大劇院首部獨立出品戲劇作品、聯合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共同打造的崑曲《浮生六記》將再度迴歸。這部新編戲曲開票當天4小時就銷售過半,當日便告售罄,堪稱奇觀。除了自制劇,上海本土院團和劇場強強聯手的作品也將成為未來舞臺主力軍。大劇院和上海民族樂團共同打造的《同飲一江水》將於下月亮相,而大劇院和上海芭蕾舞團攜手的經典芭蕾舞《胡桃夾子》年末也將如期赴約。

國外劇目暫時進不來,或許也是一個契機,能加速推動本土原創劇目的成長,促進本土院團和劇場攜手,也為更多本土的年輕藝術家“騰”出舞臺。危機能否轉化為機遇?好好把握,方不負未來。(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