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請評論轉發點贊哦!
如果不是有緣,又怎會在這裡相遇,如果不看下去,又怎會知道有沒有故事在等你。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為勤勞智慧的民族之一,敢於這樣說,是因為古代的那些能工巧匠們的技藝實在是太高超了,他們中許多傑出的藝術創造,即使放在今天,想要原樣複製也是一種奢望。難道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程度和科學技術不夠發達嗎?飛船都上天了,所以肯定不是這個原因,原因就在於“術業有專攻”,他們在自己藝術的領域內能夠沉下心來做事,不受外界的干擾,自然有令人驚歎的發明創造。
比如宋元時期的瓷器製造,有一種天青色的瓷器,現代人怎麼也仿製不出來,各種試驗、各種燒,色彩總是差了那麼一點。如今的我們,仿製的最終結果還是想得到名和利,而當時的工匠中的大師們,是在用他們的整個生命來工作,所以最終的效果自然有著天和地的差別。
再比如建築物的製造,古代的亭臺樓閣,整個搭建起來,不要一根鐵釘,全部採用斗拱的技術,利用木頭和木頭之間的咬合,從而確保建築物的穩定,風吹雨淋巋然不動。而如今我們的建築,又是混凝土,又是鋼筋螺絲,可是過不了多少年,說不定就成了危樓了。
今天我們要給大家分享的古代建築物,就是被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中的山西應縣木塔。這座一千多年以前的木塔,不僅以其六十七米的高度被譽為世界第一高木塔,從而被吉尼斯官方收藏;更讓人驚奇的是,從建成之日到現在,一千年的時間過去了,木塔歷經十餘次強烈地震和十幾發炮彈轟擊,依然屹立不倒,像是倔強的“樓堅強”。如果換成現代的建造技術,不用說一千年了,能撐上一百年就算是很牛氣了,而且對方還是一座純木塔,其中的原因讓建築專家們倍感興趣。
應縣木塔建造於遼代,材料全部是木頭,選用的上好的紅松,為了建造起來,前後費掉了將近三千噸的紅松材料。在具體建造的時候,內部構造的彼此連線,沒有使用一根鐵釘,採用的是前文提到的斗拱技術,然後一層一層疊加起來,最終形成了將近七十米的高度。
木塔建成之後,在古代人們的眼中,還算不上奇蹟,畢竟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這麼幹,小到板凳木桶睡床,大到亭臺樓閣的建造,木匠都有辦法利用木頭材料之間的咬合,進而達到使建築物牢固的效果。
但應縣木塔建成以後,地震來了好多次,僅是縣誌裡面的記載,烈度大的地震就有十次,木塔安然無恙。然後是民國軍閥混戰的時候,直係軍閥的部隊向木塔發射了十二顆炮彈,木塔依然屹立不動,這下就引起轟動了,自然之力和直接的物理攻擊都傷不到木塔分毫,建築專家們就開始了了深入研究。
一番研究後,結論自然不出大家所料,木塔高超的建築工藝和匠心獨運的構思設計,使其具有了抗震、抗轟擊的能力。不過還有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原因,木料最害怕的是蟲蛀的問題,而這座木塔上,棲息有上萬只麻雀等鳥類,在它們的保護下,害蟲無藏身之地,也使得木塔內部不至於腐朽倒塌。
所以一個應縣木塔,如果深入挖掘,大國崛起,工匠精神必不可少,這或許是文物傳遞給我們最大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