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獅子、老虎和家貓一樣,美洲獅和猞猁也是貓科動物的成員。猞猁是一種擅長伏擊的大貓,即使是在獵物低密度的情況下,它們的捕食成功率也相當高效。猞猁分為四種,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短尾貓(赤猞猁)和西班牙猞猁。
由於種類與分佈區域的不同,猞猁的獵物範圍也有所不同,從老鼠、野兔、松雞、魚和鳥類等小型動物,到狐狸、狍子、小馬鹿、野豬和馴鹿等中大型動物,這取決於其棲息地獵物的種類。
從獵物範圍來看,這位孤獨的掠食者似乎敢於面對任何挑戰,而且有記錄顯示,成年歐亞猞猁在與同區域灰狼的競爭中佔據優勢。
一直以來猞猁的戰鬥力和野外生存能力都得到了很多動物愛好者的認可,這不但是因為它們擅長爬樹和游泳,夜視能力強,有一雙又大又厚的大腳可以在雪地上更輕鬆地奔跑,還因為它們出色的捕獵記錄。比如曾有記載一隻歐亞猞猁捕食了一頭至少有150公斤的馬鹿!
那麼如果在野外猞猁遇到美洲獅,它們誰能贏得最終的勝利呢?
有人可能說“我們再看那無意義的比較了,就像老虎和獅子誰更厲害一樣……”。其實,對於野生動物的野外戰鬥能力比較並非毫無意義,特別是在一些本就有交集的動物之間。
正確的衡量其相互之間的野外戰鬥能力,有助於人類進一步瞭解它們在野外的生存狀況、種群數量,以及生活習性等相關資訊,從而為是否需要人為介入提供有效依據。
在自然界,相同區域生活的動物幾乎都是互動的,沒有和諧可言,特別是掠食者之間。在自然界所有的掠食者都陷入了一場無休止的食物和領土競爭,以及一場亙古不變的生存戰爭,尤其是為了幼崽的生存。
這是永恆的自然法則:“殺或被殺”。美洲獅和猞猁也不例外。
當美洲獅和猞猁的棲息地重疊時,它們是如何相處的?
在現實中,一些猞猁和美洲獅擁有相互重疊的棲息地,它們共同生活在北美的森林、山脈、草原和沙漠中,相同的領土、相同的獵場、相同的獵物(野兔、齧齒動物、各種鹿、鳥……),最重要的是,它們有著相同的生存本能。
因此,儘管這兩種貓科動物透過生活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來儘量避免衝突,然而某些環境迫使它們交集在一起。
不同的貓科動物很少會喜歡對方,再加上飲食上的重疊,激烈的競爭開始了,在許多情況下猞猁和美洲獅的第一次會面,就可能是一場殊死搏鬥。
美洲獅,世界第四大、北美洲第二大貓科動物(在北美僅次於美洲虎,美洲獅的肌肉較弱不如美洲虎那麼強壯),外形有些像非洲雌獅,又有些像豹子。
美洲獅是加拿大僅有的三種貓科動物之一,在加拿大生存的成年美洲獅的體長一般在1-1.54米之間,雄性平均體重68公斤左右,雌性略輕,但個別體重可超過100公斤。
美洲獅和猞猁一樣,喜獨居。美洲獅的皮毛又短又粗,從淺黃色到淺灰色再到紅褐色不等。美洲獅極其敏捷和健壯,同樣擅長攀爬和游泳。
不過作為大型貓科動物,美洲獅與許多動物不同,它沒有特別敏銳的嗅覺,而是主要依靠視覺捕獵。
美洲獅擁有極好的夜視能力,擅伏擊,獵物涵蓋範圍從昆蟲(如蚱蜢)到各種鳥類、齧齒類、野豬、狼和狐狸等,再到大型有蹄類動物(如各種鹿類),最大獵物超過500公斤。
在很多情況下,與美洲獅生存在同一區域的猞猁的處境並不好,因為它較小的體型有時讓它在體型更大、體格更好的美洲獅面前不堪一擊。
也許初次瞭解猞猁的人會覺得它的身體粗壯,“體型也不小呀”?的確,如果是按猞猁一般1米左右的成年體長來看的話。
事實上,猞猁並不粗壯,我們看到的只是“虛胖”,因為猞猁的毛又厚又長(長達10釐米左右),這才讓看到它的人產生了視覺差。
其實,猞猁屬中最大的歐亞猞猁平均體重只有20公斤左右,傳言中生存在西伯利亞地區的雄性也不過約45公斤。
而與美洲獅共同生存在加拿大地區的加拿大猞猁和短尾貓(赤猞猁)最大體重更是很少超過20公斤,在體型上完全無法與美洲獅相比。
通常情況下,在野外兩種掠食者之間的競爭體型越大優勢也就越大,所以猞猁在與美洲獅的競爭中處於劣勢。然而,有記錄顯示,在野外有些個體足夠大的猞猁能夠成功抵禦美洲獅。
總的來說,猞猁和美洲獅的戰鬥結果,通常取決於兩種動物的鬥志與決心,畢竟貓科動物總是能創造奇蹟,戰勝比它們更大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