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白雲,點綴著藍天。白雲那富於變幻的形狀,那悠然自得的形態,總是能帶給人美好的遐想。
還記得小時候,我第一次從老師那裡聽到了白雲像一支棉花糖的比喻。此後,每當手捧起一支棉花糖,享受它帶來的香甜軟糯的味蕾體驗時,眼前的棉花糖總是在不經意間、似有似無間、幻化成一片小小的白雲。
那時的白雲、亦或說是棉花糖,留給我的初印象是潔白、綿軟,充滿童趣。
上學後,在詩歌中知道了李白的名字,也從李白的詩句中知道了更多關於白雲的印象。“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原來白雲也可以像遊客一樣,在遼闊、澄淨、蔚藍的天空優哉遊哉,那白雲是多麼的浪漫,多麼的有詩意啊
。
“置酒望白雲,商飆起寒梧”,李白和朋友置辦好酒,一邊看著天上的白雲,一邊暢飲著美酒,連天上的白雲和時時拂過衣袂的秋風,都想從天邊和高高的梧桐樹梢下來,與詩人分享這美酒,分享這美好時光。
這白雲映襯下的飲酒場景,是多麼的情景交融,多麼的富有雅趣。有白雲的相伴,時光竟如此美好,歲月竟如此靜好
。
後來,聽到了這樣的一句歌詞:“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為我抹去創痕。”原來雲還可以代表思念,雲還可以成為慰藉遊子心靈的治癒劑。
那抬頭就能看見的白雲,感覺是那樣遙遠又是那樣親近,白雲點綴著藍天,也點綴著多彩的生活,甚至映畫著有態度的人生。
唐代還有一位詩人,也寫下了與白雲有關的詩句,如詩如畫、很有禪意的詩句讀來讓人回味無窮
。這位詩人就是王維,他的這首詩就是《終南別業》,詩中美輪美奐的白雲意境再一次更新了我對白雲的認知。
此刻我更願意將這一份獨屬於自己的感悟拿出來分享。那就一起走進王維的詩作,體會那份屬於詩人的、也屬於我們的美好吧。王維《終南別業》原詩如下: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理解一首詩歌,如果單純地從字面意思出發的話,是遠遠接近不了詩歌本意的。《孟子·萬章下》中的一段話:“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這段話就是說品讀一首詩歌,或者閱讀一篇文章,不去了解作者的話,是不行的。
雖然“詩無達詁”,但在瞭解了詩歌的背景,以及詩歌創作時詩人的心態後,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去理解詩文的內涵和意義,也可以無限的接近詩歌本身。這也是鑑賞詩歌時的一個好方法。
王維,字摩詰,名與字都取自《維摩詰經》的“維摩詰居士”
。王維虔誠信佛,精通禪理,以禪入詩,成為我國詩歌長廊中成就斐然、自成一家的詩人。
這首詩是王維隱居終南山輞川別墅時寫的一首詩,從早年離家赴長安求仕的,到寫本詩時,王維已經在仕途摸爬滾打了20多年。
在這期間,仕途之旅和人生沉浮讓他經歷了不少波折,也讓他對人生有了全新的認識。
多年的仕途之旅,已讓王維略顯疲憊。他或許想尋找真正屬於他的生活,尋找一方能安放自己心靈的歸宿。於是,王維先在終南山營造了一處建築,打算歸隱。不久他又多方考察,從朋友手中買到了初唐詩人宋之問位於陝西藍田輞川的別墅,在那裡他過起了半官半隱的、閒適自在生活。
輞川是秦嶺北麓一條風光秀麗的川道,也是一塊位於山間的狹長的平原。輞川位於藍田西南,這裡除了平原,也有綿延的青山,瀑布溪流隨處可見,山谷溪澗被奇花綠植點綴,風光秀麗迷人。
北宋郭忠恕《臨王維輞川圖》
輞川和藍田縣延綿數百里的山脈,都屬於秦嶺山脈。山中有若干峽谷,這些峽谷自然地連成了一條條通道,輞川就是其中的咽喉要道,所以輞川有“
秦楚之要衝,三輔之屏障
”的稱號。
在唐代,輞川兩岸山間有幾條小溪流同時流向欹湖,由高山俯視下去,川流環湊漣漪,好像車輪形狀,因此叫做“輞川”,“輞”指的是車輪外周同輻條相連的圓框。
由於輞川得天獨厚的、優越的地理條件,它就自然而然成為了文人心中理想的隱居之地。
王維的輞川別墅,遠離塵世的喧囂的世事的紛繁,幽靜的山林、潺潺的溪流、自在的白雲、平靜的生活,盪滌了詩人的浮躁,也讓他的心情逐漸歸於平靜。
王維在輞川別墅期間,清靜的生活與清淡的飲食成為他的常態化生活。也就是說,他在輞川過上了吃齋奉佛的生活,這一轉變並不是詩人心血來潮,而是從早年開始,他已經預料往後將會日益增加佛理和禪意方面的生活。
詩人王維掙脫世俗的束縛,來到輞川,果然實現了對自己的生活的預判。
王維與佛理的淵源很深,其中有來自家庭的影響。王維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信者,信奉佛理30餘年,王維從小就受到來自於母親的影響,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王維自早年起就對佛教產生了興趣,最初學的是北宗禪,後來則傾向南宗。他和僧侶來往密切,史料記載:“(王維)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
王維還經常和名僧切磋佛理,因此對佛理特別是禪宗,他有著親身的體驗和參與。
在輞川閒居期間,他有很多的時間去投入到佛禪的感悟中。王維常與隱居在這裡的僧侶來往談論佛法,或拜在高僧門下學習佛禪,這些活動使他對佛禪有了更深的感悟和體會。
與王維一同閒居在輞川的,還有王維的好友裴迪。王維常與裴迪“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二人同詠輞川孟城坳等二十景,各成五言詩二十首,由王維輯成《輞川集》,並撰寫序言。
而王維的許多詩歌,如《鹿柴》、《辛夷塢》、《過香積寺》等都是在構思過程中借鑑了對禪的認識和禪理的表現方法,從而蘊涵了豐富的禪趣。《終南別業》就是王維這類詩作中的代表。
王維《鹿柴》詩意圖
走進詩歌,開頭兩句“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大意是說:人在中年,便會產生強烈的好道之心,但他直到晚年才來到終南山邊陲,過起了隱居問道的生活。
在我國古代哲學體系中,“道”是個包羅永珍的概念。各種學派對“道”都有自己的解釋。
道家學說就認為,“道”既是宇宙的本源,又是天地執行的規律,即宇宙運轉演化的根本規律。
而王維說的這個“道”,則是指佛理和禪學方面的。
王維深受魏晉以來以玄理、道學闡釋佛理的影響,這一點在他的詩文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所以,這首詩的開篇句,也可以說是詩人對自己參禪悟道的一個自述。
“南山”,就是秦嶺山脈中的終南山。自漢以來,就陸續有人在此隱居,到了唐代,這裡更是文人們首選的隱居之地。
“南山陲”是王維輞川別墅的所在地。輞川別墅是王維在宋之問的輞川山莊基礎上建造起來的園林。
王維的輞川別墅依山傍水,既富自然妙趣,又有詩情畫意,別墅分為南北兩片宅院,北宅的山岡盡處,峭壁陡立,壁下就是輞川有名的欹湖
。
而“晚家南山陲”,寫的正是詩人當時的生活環境。這一句是詩人對現實生活的描述,也是對自己隱居生活的規劃。
接下來詩人寫道“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大意是說:閒居期間,當興趣盎然的時候,他常常獨來獨往去遊玩,去領略輞川的自然風光。
遊玩途中,遇到開心的快樂的事情,也是一個人自得其樂、自我欣賞、自我陶醉,這種快樂是不足與外人所道,也是獨屬於他的一份開心。
這兩句也可以看作是詩人隱居輞川別墅時的日常生活寫照,詩人遊玩時的興致與欣賞美景時的樂趣躍然紙上
。
詩句也透露出王維的自得其樂與閒情逸致。他時常一個人獨自到山中漫遊,山中的美景給詩人帶來閒適愜意的遊賞之樂,而置身於自然美景之中所獲得的身心自在逍遙的感受與樂趣只有詩人自己才能體會到。
與詩人有著同樣興趣愛好的人不多,興致來時,他惟有獨自遊覽,賞景怡情,能自得其樂,隨處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會其趣而已。
輞川山水,是美好的自然環境,這裡遠離城市的喧囂,遠離塵世的紛擾。詩人徜徉山水間,與自然親密接觸,感受山水的美好,獨享自然的清靜。
我想此時詩人的內心是真正平靜的,真正與山水融為一體,真正感悟到了物我兩忘的境地。這正是詩人追求內心的空寂清淨的理想境界。
詩人用遊賞山水時的逍遙與安適來表情達意,似有似無間傳達出內心的那種閒適與恬淡,同時創造了寂靜、空靈、自如的詩意。
接下來詩人寫道“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大意是說:間或走到水的盡頭去尋求源流,間或坐看上升的雲霧千變萬化。
這兩句堪稱全詩最為出彩的地方,也可以說是全詩的點睛之筆,王維也曾因為這兩句詩而名動天下。
這兩句讀來就如天上自由飄動的白雲,就如山澗流淌的清泉一樣,是那樣的自然舒緩,是那樣的行雲流水。這兩句寫出詩人身心無所束縛,自由自在的感受:
詩人漫步山水間,閒庭信步,他漫無目的地隨意而行,溯流而上。不知不覺間,他竟走到流水的源頭,於是詩人索性地坐下來,悠閒地看著天空中飄動的一片片白雲。
天空中的白雲,雲捲雲舒,高低起落,自由自在地飄動,自由自在地變換著姿態。這白雲正像詩人在山中自在漫遊一樣,享受著無拘無束的逍遙與自由、閒適與自在。
王維的詩中擅寫風景,因為自然山水便於表現他的隱士追求,在風景中也可以寄託詩人的情思。
在寫景的同時,王維更善於把自然加以主觀化,詩中自然景物和人物自身經常混融在一起,這樣一來,詩人可以把身心的感受與體驗和景物的描寫互相交融。
從這一點來說,詩人筆下的雲和水,不僅是自然的景物,也是他自己心中的風景。這裡的白雲已不僅僅是客觀景物,更是詩人主觀心境的象徵,它們生動地襯托出詩人物我交融、物我相忘、自由自在的閒適心境。
遊山賞水,竟來到水的源頭,坐看雲升雲起,縱享自然的美好,盡得自然的妙趣。白雲輕舒漫卷,自由自在,蹤影無常。在禪宗看來,這樣的白雲也是悠閒自在,無定性、無常心的象徵。
王維在詩句中將“水窮”與“雲起”的自然現象巧妙地勾連起來,將“水窮”與“雲起”的意境揉捏撮合在一起,二者互相映照,互相生髮,互生文意。
詩人也用自然界的事物將禪理與人生感悟書寫了出來,這或許也是詩人在山水間參禪悟道的一種身體力行吧。
最後詩人寫道“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大意是說:詩人閒遊時偶然會遇到山林中的老人,於是隨意攀談起來,話語投機竟然忘記了迴歸的時間。
“無還期”,表面是寫詩人由於攀談忘記了回家,實際上也是藉此寫詩人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己,真正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
在自然山水中尋求心靈的慰藉,尋找心靈的歸宿。
或許此時的王維,不再單純是一位寄情山水間的詩人,他已經蛻變成一位忘卻了浮躁而歸於平靜的真正的隱者,昇華為一位坐看雲升雲起、靜觀世事的參禪悟道者。
正是由於王維對山水的鐘情和對禪理的體悟,使得詩篇在洋溢著隱居山間的恬適情趣的同時,滲透了詩人對於人生的理解。
王維還在這首詩中融入禪意,把參禪悟道和自然美景很好地結合起來,自由飄動的白雲襯托出詩人自在的、閒適的、不為物擾的內心世界。天空中飄動的那一片片白雲不正是隱居輞川時詩人無拘無束的逍遙自在的生活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