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得可以封神的古道,將永遠淹沒,趁還在,一睹芳蹤

由 申屠仲舒 釋出於 休閒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有一條古道,從鏡嶺鎮溪西村前殿嶺腳,經小泉溪村,至安山村或建國村,稱為安山古道,全程5公里左右,美得可以封神,穎之一見傾心!

穎之雲遊山水,見過古道無數,最為令人神往留戀的古道就是安山古道。

2022年8月27日,穎之鏡嶺水庫淹沒區之行,見到安山古道,流連不忍歸去,到家時已是夜裡八點過。

遺憾的是,鏡嶺水庫建成後,沿溪而行的安山古道,將被淹沒於水底,永遠從人間消失。

安山古道,曾經是安山村、建國村等村的村民進山出山的必經之路,進村的新潘線公路修通後,古道落寞。

2018年,古道重新修復,成為了紹興市新昌縣內遊而不厭的古道。

安山古道的起點,鏡嶺鎮溪西村,何氏聚族而居,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鏡嶺鎮內的第一大村,澄潭江繞村而過,風光宜人。

村後的山,狀如螺絲,故名螺絲山,可以登步道看風景。

螺絲山和西邊的前山崗,兩山夾峙,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鏡嶺水庫的大壩,就將建在隘口內。

一道大壩,將鎖住江河的咽喉,高峽出平湖,自然風光改顏換貌。

隘口之內,豁然開朗,田園阡陌,雞犬相聞。

螺絲山南麓的小地名叫前殿嶺腳,也稱為溪西里,從溪西村沿水岸古道而來,就可以來到這裡。

澄潭江的支流小泉溪在溪西里匯入澄潭江,兩水相交,河道開闊,蘆葦叢生,蘆花開時白如雪,風吹如雪落,稱為蟠溪聽雪。

穎之來到這裡,四周山清水秀,清靜怡人,感覺進入了世外桃源。

安山古道精華段之一,就是溪西里。

小泉溪,又名蟠溪,發源於金華市東陽市三單鄉大蟠溪村蟠溪嶺,上游有遠近聞名的安山村、建國村和外婆坑村。

安山古道,沿小泉溪溪而行,溪畔有個村莊名叫小泉溪村,包括小泉溪、黃潭、破山頭、白巖下自然村。

溪畔的小泉溪村民姓王,黃潭村民姓楊,聚族而居,世代耕作生息,田園廣闊。

安山古道精華段之二,就是從小泉溪村至安山村。

溪流、村莊、古橋,奇山秀水,小橋流水人家,想要的鄉村風景,路上皆有。

金鎖橋,相存之石拱橋,建於1928年,連通了兩岸,也方便了上下游村民往來互通,曾將多少行人送抵彼岸。

古今多少事,盡在古橋逝水中。

小泉溪兩岸多楓樹,待到深秋楓葉紅,古道更唯美。

安山古道精華中的最精華,則是安山村和建國村前的安山峽谷。

走古道沿蟠溪而行,或者從安山村前走路下山,都可以來到這裡。

谷底的小盆地,四周群峰連綿,不通公路,遠離人煙,唯有走路可進入,原始靜謐,恍若武俠劇中的神秘峽谷。

如果鄰近城區,一定會變成人海谷,美景被人海踏平。

蟠溪破崖而入,穿越谷地,再破崖而出,小橋流水,惹人留戀。

谷底田園平曠,由於地勢較低,洪水季節常被淹沒,因此沒有人家居住,遠離塵世,一派原始風光。

因為距離城區較遠,人少而景美,特別適合拍攝古裝劇。

谷底西側有個護國庵,最初由天台遷入安山村的一位富商捐資建成,地處安山、建國、小泉溪三村交界地,成為過往村民停歇之地,歲月久遠而傾廢。

民國時期,附近鄉民重新捐資而集,屋基用石塊壘成,青磚高簷,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再次敗落。

2018年修復安山古道,再次重建而成。

護國庵後,有一山峰,巖壁如削,四周圓潤,形如金鐘倒掛,稱為覆鍾巖,亦是安山古道之一景,倒掛金鐘。

護國庵前有岩石如鼓,後的金鐘倒掛覆鍾巖,稱為:晨鐘暮鼓。

山谷中最為神秘的景緻,則是藏在小山後的九龍飛瀑。

從護國庵旁的小路進入,才能看到隱秘的瀑布,山澗如刀削,瀑布直瀉30餘米,當地人心目中至為神聖,稱為九龍飛潭。

從山谷中一邊可上安山村,另一邊可上建國村。

安山村,北宋宋真宗天禧年間,即1017年—1021年期間始有人居住,逐漸成村。

村民並不姓安,以丁姓、任姓為主,地處高山臺地之上,常年乾旱缺水,初名幹山村。

村民在岩石中掘水井,再築水庫以灌溉,取安居樂業之意,諧音改為安山村。

安山古道,穿越溝谷,沿溪溪流平緩,山環水繞,迂迴婉轉,走在風景裡,山不高,強度也不大,通常3小時左右可走完全程,趁古道還在,一睹芳蹤。

如果體力和時間足夠,可以再從安山村,至外婆坑村,再至建國村,形成大環線,全程約20公里,非一般遊客所能體驗。

公交出行,可從溪西村開始,經溪西里、小泉溪、安山峽谷至安山村,再乘公交車返回。

自駕出行,分別導航溪西村、前殿嶺腳、小泉溪村、安山村,遊覽精華路段。

鏡嶺水庫已經啟動建設,水庫建成後,沿溪而行的安山古道,溪西里、小泉溪村、安山峽谷,都將永遠從人間消失。

殤!

鏡嶺水庫正式建設週期為2024年-2035年,長達11年,目前導流洞工程已經先行建設。

擬建大壩高75米,正常蓄水位128米,總庫容3.13億立方米,總投資158億元,是浙江有史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水庫,建成後不僅是新昌縣內的最大水庫,還將是紹興市內的最大水庫。

水庫,就是人類改變自然的傑作。

鏡嶺水庫淹沒區之行,穎之謹為那些即將消失的村莊、田園和山水,留下一些永恆的畫面,供來日,回望歲月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