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修建的黃河鐵橋,一百年後成了文物,行人依舊如織

自古就有黃河天險的說法,滾滾的黃河水將兩岸分隔成兩個世界,在技術達不到要求的古代,就算中華民族再怎麼有智慧,也無法修建一座穩固的黃河大橋,這其中不僅涉及到了工藝要求,還有材料等要求,對於古人來說修建一座穩固的黃河鐵橋無異於痴人說夢,然而古人卻另闢蹊徑,修建了能拆卸的浮橋,這也算是古代能達到的最高建橋水平了。

德國人修建的黃河鐵橋,一百年後成了文物,行人依舊如織


古代中國在科技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楷模,在各行各業中國人都比西方人要走的遠,建造橋樑方面也是如此,隋朝年間,匠人李春便能利用石塊建造出趙州橋,橋身整體全部用石塊拼接而成,堅固無比,距今已經有一千四百多年,依然能暢行無阻。然而就算有如此先進建橋手段的中華民族,也沒法建造橫跨黃河的大橋。

德國人修建的黃河鐵橋,一百年後成了文物,行人依舊如織


大家都知道,晚清時期中國錯過了最關鍵的一百年,短短的百年時間,西方世界的科技發展便超過了固步不前的清朝,到了光緒年間,西方世界已經掌握瞭如何建造大型鐵橋的技術,而當時的清朝卻沒有這方面的人才,光緒年間甘肅洋務總辦彭英甲,想要在蘭州修建一條黃河鐵橋,修建這樣一條工程不僅能方便百姓,更能起到掌控西域的目的,於國於民都是好事。

德國人修建的黃河鐵橋,一百年後成了文物,行人依舊如織


實際上早前左宗棠就已經奏請朝廷,想要修建一條黃河大橋,取代原先的鎮遠浮橋,然而當時的洋人開價太高,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說來也巧,彭英甲任職甘肅洋務局的時候,德國泰來洋行的管事來蘭州考察,兩人一商討就初步達成了共識,而且德國人給出的價錢也十分公道,總報價16.5萬兩白銀,當大橋修建完成之後,實際花出去的錢財為30.669萬兩,也算合理。

德國人修建的黃河鐵橋,一百年後成了文物,行人依舊如織


大橋一開始的名字叫做蘭州黃河鐵橋,此橋一修建好,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期間,日本鬼子為了奪取蘭州,對黃河鐵橋進行了瘋狂轟炸,但是許多炮彈都沒能打中橋樑關鍵部位,雖然鐵橋有一定的受損但還能使用,在那個血與火的年代裡,黃河鐵橋成了蘭州人民抗日的天橋,各種軍需物資,馬車騾車絡繹不絕,一座橋見證了一段歷史,如今還能在鐵橋上發現彈孔。

德國人修建的黃河鐵橋,一百年後成了文物,行人依舊如織


1906年修建好,直到如今黃河鐵橋依然能使用,當然車馬是不能透過的,只能行人遊覽參觀,如今這座見證輝煌歷史的鐵橋,已經是文物了,再提一句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蘭州黃河鐵橋已經改名為中山橋。有人說德國人修建的鐵橋就是厲害,能一直使用一百多年還不塌,其實在這一百多年裡,黃河鐵橋大大小小經歷了許多次修繕,當然戰火的原因也讓這座橋受損嚴重。

德國人修建的黃河鐵橋,一百年後成了文物,行人依舊如織


然而必須要承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德國人修建的工程的確很好,德國製造更是品質的保證,但是如今的中國在橋樑等大型工程修建技術上,已經超過了德國,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只是有些國人不願相信而已,對於這些跪久了站不起來的人,實在也沒有什麼好說的。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94 字。

轉載請註明: 德國人修建的黃河鐵橋,一百年後成了文物,行人依舊如織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