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礦山變公園,群眾日子比蜜甜!一起去逛逛吧?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胡巨成 通訊員 趙國民 餘江

山中有池,池中有水,水中有魚。出息縣縣城南4公里處,一處名為“山中天池”的旅遊景點成了網紅打卡地。遊客漫步在青山綠水間,天池裡碧波盪漾,親水棧道上人來人往,綠樹成林的山脊倒映在水中,一種別樣的美麗畫卷撲面而來。

這裡礦山變公園,群眾日子比蜜甜!一起去逛逛吧?

山中天池美如畫(劉宏冰 攝)

這座“山中天池”,原來曾聳立著被蘇東坡譽為“東南第一峰”的濮公山。因其山石為灰巖礦,用其燒製的“息石灰”曾經成為息縣“三大寶”之一,一度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曾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作出過巨大貢獻。

在經歷過幾十年的掠奪式開採後,山體和林地遭到破壞,環境極度惡化,當地群眾曾用“吃飯蓋住碗,睡覺蒙著臉,一年吃掉一塊預製板”來形容自己的生存環境,這裡成了息縣人的“生態傷疤”。開山採礦不僅吃掉了祖先和子孫後代的財富,而且遺禍無窮,各種矛盾糾紛迭起,群眾爭鬥頻發。

“以前不敢出屋。樹上都是白灰,洗完的衣服都晾曬不了,不少村民不得不整天關門在家待著。”村民彭國義說。

一邊是經濟對礦產資源的高依賴,一邊是保護生態環境的必答題。息縣痛定思痛,壯士斷腕,從2012年開始果斷關閉水泥、石灰生產和石籽開發,上百家企業被關停。

“一個坑口的年利潤少說也有幾十萬、上百萬,財路被切斷,企業難接受,當時經常出現礦區被關閉後,有夜又有人坑口扒開的,玩‘失聯’的,硬挺著不幹的,各種都有。”濮公山管理區宣統委員姚洋飛苦笑著回憶說。

使出硬手腕,打出溫情牌,透過一系列宣傳引導工作,礦主逐漸從“不想治、被動治”轉變為“必須治、按樣治、主動治”,積極承擔起植被恢復的主體工作。隨後,縣裡聚力打造礦山公園,大規模植樹造林,這裡的生態環境得到快速修復,周邊村民也被安置進堪比城市社群的園林小區。

這裡礦山變公園,群眾日子比蜜甜!一起去逛逛吧?

礦山變成大公園(劉宏冰 攝)

在濮公山轉型發展中,息縣自然資源部門也積極介入,把土地整治與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先後投資1.15億元,整治土地2.1萬畝,對生態環境、礦山修復、空心村、人居環境改善、景觀建設、河道治理等進行了綜合整治。

喧囂遠去,礦山安靜了,恢復了它本來的模樣。如今的濮公山綠樹成蔭、層巒疊嶂、亭臺樓榭、水流潺潺,依據其獨特的礦山地理環境,還建成了時光隧道、銀杏走廊等多處遊客最愛的觀景專案。短短兩年時間,花園一樣美麗的清華園安居工程也在附近建成,44幢新建的樓房,遠遠望去蔚為壯觀,周邊群眾挺進了840套16萬平方米的小樓。小區內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綠樹如茵,別有一番韻致。8公里的環山公路、1.4公里的濮公山大道通車了,投資2000萬元的中心校和幼兒園投入使用了,縣特殊教育學校在這裡落戶了,曾經“門前冷落車馬稀”的中渡店人氣兒又旺了。

濮公山管理區黨工委書記李勇說:“今天的綠水青山,是一系列組合拳換來的,無不體現著踐行‘兩山’理論的堅強定力。”

編輯:劉宏冰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55 字。

轉載請註明: 這裡礦山變公園,群眾日子比蜜甜!一起去逛逛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