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泡茶時,不建議你一開始就坐杯悶泡?4點真相總算揭開了

為什麼泡茶時,不建議你一開始就坐杯悶泡?4點真相總算揭開了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談到蓋碗泡茶,很多新手小白的第一反應是燙手。

對啊,蓋碗不像茶壺那樣有把手隔熱。

自己做不到和熟門熟路的老茶客那樣,能駕輕就熟,用蓋碗輕鬆倒出茶湯。

一旦疏忽,可不得燙到手嘛。

以上內容,是不少新茶友的真實心聲。

#蓋碗泡茶很燙手怎麼辦?#

這個話題在圈內早已經是老生常談,解決對策無非分三步走。

買對大小適中,器型適宜,碗沿略寬的蓋碗。

拿起蓋碗時,手勢動作要正確,推薦用三指握碗法,手指頭別碰到碗身。

為什麼泡茶時,不建議你一開始就坐杯悶泡?4點真相總算揭開了

最後,還是那句老話,熟能生巧。

只要勤加練習,用蓋碗泡茶不過是件日常小事,沒有太大難度。

然而,週末時剛接到一位陝西茶友諮詢。

“用了你教的方法,我怎麼感覺還是那麼燙手哇?”

一番深入溝通,才發現那位茶友疏忽了一個重要細節。

且這個細節,算是泡茶冷知識,許多茶友在泡茶時都沒留意到。

即,坐杯悶泡也會導致蓋碗泡茶很燙手。

為什麼泡茶時,不建議你一開始就坐杯悶泡?4點真相總算揭開了

《2》

那位陝西茶友的泡茶方法很簡單粗暴。

一個字,直接悶。

往蓋碗內倒入沸水後,也不著急倒出茶湯,而是想著悶一悶更有味道。

但試了很多次,悶泡過後整個蓋碗變得特別燙手。

即便是握向碗沿,也沒辦法防燙。

這究竟是為什麼?

因為泡茶時,悶泡時間太長了。

為什麼泡茶時,不建議你一開始就坐杯悶泡?4點真相總算揭開了

原本在快出水泡茶前提下,沸水注入後,立刻合上蓋。

按照三指握碗的手法,慣用手的大拇指與中指握在蓋碗的碗沿上。

注意了,碗沿即蓋碗的碗口往外撇出的地方,形似屋簷。

加了茶,加滿沸水的蓋碗,溫度很高,堪比燙手山芋。

伸手握向蓋碗時,若手指頭不小心觸碰到碗身,分分鐘就會燙紅手。

這時往外撇的碗沿,無疑是提供了防燙隔熱的安全島。

只要拿在兩側碗沿上,蓋碗泡茶就不會燙到手。

為什麼泡茶時,不建議你一開始就坐杯悶泡?4點真相總算揭開了

但要注意,前提是儘快倒出茶湯。

若是在茶湯倒出時機上,猶疑不決,動作慢吞吞。

又或者,故意多悶一會再倒出茶湯。

浸泡過程中熱量快速蔓延,沸水遍及之處,碗內碗外都很燙。

連提供隔熱防燙支撐的碗沿也被波及,被滾燙的水蒸氣燻得極度燙手。

等到最後,即便按照標準的三指握碗法去泡茶,也難免會感到燙。

沸水泡茶時,悶泡坐杯會導致碗沿變燙,是悶泡的隱藏危害。

早點認清這點,儘早調整,才能讓蓋碗泡茶之路少些荊棘與坎坷。

為什麼泡茶時,不建議你一開始就坐杯悶泡?4點真相總算揭開了

《3》

蓋碗泡茶喝,悶泡的壞處遠不止於此。

若在第一沖泡茶時,不加分辨,毫不猶豫就選擇將茶葉悶著喝。

那蓋碗泡茶喝,悶泡極易將茶味泡濃。

因為蓋碗泡不同茶葉,適用茶水比例相對固定。

以市面上常見的110毫升標準蓋碗為例。

泡白茶,投茶5克。

泡紅茶(正山小種、金駿眉、坦洋工夫、九曲紅梅等),投茶5克。

泡巖茶,投茶8克。

完美茶水比例搭配前提下,浸泡時間也是有講究的。

為什麼泡茶時,不建議你一開始就坐杯悶泡?4點真相總算揭開了

原則是,不能一開始就悶泡。

除非是泡了六、七衝左右,大量茶味物質已經被消耗。

泡到後幾衝尾水時,為避免茶味單薄,才需要動用坐杯與悶泡。

否則,在茶味沒有泡淡之前,直接快出水便是。

注入沸水後,不要遲疑,立刻倒出茶湯。

內質豐沛的好茶,哪怕只有短短几秒浸泡時間,也能泡出香清甘活、鮮香醇爽、濃淡適中的茶味。

一開場就悶泡,肯定會引得大量茶味物質傾巢而出。

泡出來的茶湯滋味早就被悶得又苦又濃,徹底變樣。

大量茶味濃縮起來的重口味茶湯,堪稱是濃茶的典型,多飲無益。

為什麼泡茶時,不建議你一開始就坐杯悶泡?4點真相總算揭開了

《4》

悶泡還會影響茶湯的耐泡表現。

茶圈內有個熱議話題,喝茶時,哪一道茶湯滋味最好喝?

這是開放式題目,沒有固定答案。

有人愛喝頭道茶湯,幹茶與沸水相遇剎那,金風玉露一相逢,能浸出不少茶味,使得第一沖茶水的味道清甜又爽口,這等好茶沒必要洗茶浪費。

也有人屬於大眾化口味,喝茶審美偏向“掐頭去尾”,覺得好茶的三衝、四衝才是精華所在。

蓋碗泡茶喝,茶味釋放過程是有規律的。很像緩緩上升的拋物線,三衝左右達到頂峰後再緩緩落下,中間幾泡的茶味堪稱一泡好茶的頂峰,又香又稠又滑又綿柔。

還有人偏好泡淡的尾水,好茶即便被泡淡,餘香猶在,清清爽爽,喉間還帶有明顯的回甘與留香。

為什麼泡茶時,不建議你一開始就坐杯悶泡?4點真相總算揭開了

不過,討論了這麼多,不知茶友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

將一泡茶悶著喝,上述提到的每一衝的茶味變化層次,可要全部泡湯了。

蓋碗泡茶時, 一上來就選擇悶著喝,會導致幹茶內部大量茶味物質浸出。

將茶味泡濃了還不算,還會導致茶味物質被提前透支。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泡不了幾次,茶味就快速變淡。

喝過兩、三衝重口味的濃苦茶湯後,再也難以悶出味道。

這種極端悶泡法,對好茶的細膩茶味展現著實是一大浪費!

為什麼泡茶時,不建議你一開始就坐杯悶泡?4點真相總算揭開了

《5》

逆向思維看,悶泡還存在這樣的罪名——窩藏劣質茶。

有實力有底氣的好茶,自身家底很豐沛,茶味物質積累充足,不怕快出水。

一手持壺(燒水壺)注水,一手合蓋倒出茶湯。

即衝即出下,短短几秒已經足夠浸出濃淡適中的飽滿茶味,用不著非要悶泡才能有滋有味。

反之,那些主張非悶不可的茶葉,或多或少帶有心虛。

上個月,有茶友給我們寄來了龍珠老白茶。

說是這茶買回去後,發現味道特別淡,也就悶著還能有些茶味。

龍珠茶,即造型壓得像玻璃彈珠那樣的緊壓白茶。

為什麼泡茶時,不建議你一開始就坐杯悶泡?4點真相總算揭開了

收到茶樣實物後,拆開包裝,發現整個龍珠表面的葉片有些發黑。

看到這一幕,已經察覺不妙。

泡開後,葉底更是粗糙不堪,不鮮活,沒彈性,原料很次。

試著沖泡了兩下,情況誠如茶友所言。

快出水泡茶,茶水寡淡,清淺如水,基本沒茶味。

悶泡了起碼一分鐘,茶湯顏色才逐漸加深,喝起來有點濃苦的感覺。

也難怪,商家在賣茶時會特意囑咐,這樣的龍珠老白茶需要悶著才好喝。

感情是品質太遜,茶味物質寡淡,不悶泡沒味道啊!

為什麼泡茶時,不建議你一開始就坐杯悶泡?4點真相總算揭開了

不知道茶友們對這點怎麼看?或許有人會覺得,既然如此那就順水推舟唄,喝茶時多悶一會。

不不不,千萬別這麼想。

如此內質寡淡,品質不佳,質量問題堪憂的老白茶,不喝為好。

當一泡陌生茶拿到手,試茶時更需要採用快出水的泡法。

要不然,一旦“逢茶必悶”,反而會給劣質茶提供濫竽充數的機會。

論本質,這也算悶泡的硬性危害。

無形當中,就包庇窩藏了一泡劣質問題茶!

為什麼泡茶時,不建議你一開始就坐杯悶泡?4點真相總算揭開了

《6》

泡茶時,不是每一衝都要快出水。

茶味泡淡之後,也需要適當調整策略。

發現茶味有泡淡跡象後,下一沖泡茶時,悶上5、6秒。

再一衝,悶十多秒再出湯。

再下一衝,悶泡近二十秒出湯。

出湯時間按照“先快後慢”的節奏,直至悶上一分鐘左右,再也泡不出飽滿茶味。

一泡好茶的一生,才算畫上完美句號。

為什麼泡茶時,不建議你一開始就坐杯悶泡?4點真相總算揭開了

話說回來,除了茶味被泡淡這種特殊情況外,大多數時候,悶濃泡苦的茶湯並不好喝。

蓋碗泡茶喝,悶泡會增加燙手風險;

第一衝就悶泡,會將好茶泡濃;

悶泡之後,會極大縮減耐泡次數;

無原則的悶泡,存在包庇劣質茶的風險……

悶泡的壞處多多,不論是擺在明面的悶濃泡苦,還是隱藏在細節處的燙手。

及早認清悶泡背後的內幕,泡茶時才能少走冤枉路!

更多關於泡茶的知識

不是什麼茶都要悶泡,市面上這3種白茶,才需要坐杯悶泡,留心

泡茶時,老茶客們常提的悶泡、坐杯、留根、瀝盡,你都瞭解嗎?

白茶的耐泡和久泡、悶泡不同,別再搞錯了,喝多了悶泡茶容易傷身

白茶應該怎麼泡?是悶泡,是快出水,還是“前快後慢”?

沖泡白茶,不能悶泡,那需要醒茶、潤茶和洗茶嗎?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884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泡茶時,不建議你一開始就坐杯悶泡?4點真相總算揭開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