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級非遺二十四節氣:世界氣象界的“中國第五大發明”

  人民網北京6月14日電(記者 周晶)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僅48個字的24節氣歌蘊含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智慧濃縮。201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國際氣象界,這一已有千年歷史的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透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中國古人將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具體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11 字。

轉載請註明: 世界級非遺二十四節氣:世界氣象界的“中國第五大發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