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燈下的洱海 通訊員趙一舟攝
雲南網訊(記者秦蒙琳實習生萬玉玲)日前,2023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魚類生態調控工作拉開序幕。
洱海流域轉型發展指揮部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洱海魚類生態調控將分三個階段進行,調控時間將持續到12月中旬。第一階段調控的是銀魚、西太公魚等外來小型魚類;第二階段調控種類為4公斤以上的鰱、鱅、鯉魚和400克以上的鯽魚;第三階段調控種類為西太公魚等外來小型魚類。調控區域為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外的洱海湖區。洱海魚類生態調控期間,嚴格實行洱海漁船一船一牌一證制,辦理了生態調控入湖許可證的漁民才可以在特許時間內入湖開展生態調控。
據介紹,洱海魚類生態調控工作旨在透過合理開展洱海魚類資源生態調控,最佳化洱海魚類種群結構,完善洱海湖泊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恢復水生植被和浮游動物群落,促進湖泊內源營養物質轉化利用,提高湖泊自我淨化和自我平衡能力,確保洱海生態系統健康發展。同時,適度利用洱海魚類資源,充分發揮洱海漁業資源經濟效益。
近年來,大理經濟技術開發區、大理市、洱源縣系統實施“8個三年精準提升行動”,統籌推進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全力推動洱海高水平保護和流域高質量發展,洱海水質持續穩定向好。生態環境部公佈的評價結果顯示,洱海水質2020年、2021年、2022年連續三年為“優”,全湖水質時隔14年再次實現8個月Ⅱ類,洱海湖體透明度達到近20年最高水平。27條主要入湖河流中,24條水質達到Ⅱ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