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有言:“命由己造,福自己求。”
這番話大概的意思是,我們的命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它發展的趨勢怎樣,走向何方,都由我們人來決定。而自己的福分,大部分是由自己爭取回來的。
人活著,不僅僅是活著,而且還要有一顆“不服”之心,不服老,不服壓力,不服時光。相反,我們要懂得接納,學會順其自然,順從我心。
什麼是“我心”呢?人之心意,並非是簡單的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要遵循你命運的軌跡去做人,從而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
有些人就認為,我命由我不由天,為何我們還要順著命運的軌跡去做人呢?
和天地相比,我們人就是滄海一粟;和高山大河相比,我們人就是世之煙塵;和寰宇相比,我們其實只是一瞬間的過客罷了。
就像四季的輪轉,我們無法逆轉;就像日升月沉的規律,我們無法打破。如此說來,我們人,不是要和大環境對抗,而是要選擇順從它,接受它。
無論在什麼環境之中,終究都會有“規則”的存在。我們不管是信命也好,不信命也罷,想要成事,你就必須要懂得“順道而行”。
所謂天之道,人之道,地之道,塵世之道,眾生之道,劫緣之道,輪迴之道。不管是什麼道,都是世間運轉的規律,不順從,最後吃虧的,還是我們。
曾有一位僧人說過這樣的話:
你的命再好,可如果不去歷劫錘鍊,終究只會浪費了機遇,消耗了光陰,最後一無所得。就算你的命再差,可如果能經歷千轉百回,終究能有所成就,安穩一生。
這番話,其實有它積極的人生道理在裡頭。
想想看,這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物。就像是天上掉餡餅的事兒,如果你不跑去搶,那麼你也拿不到那塊免費的餡餅。
所謂“天道酬勤”,人的命也許是天生的,但是我們後天所做的,終究是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對“命”進行改變的。
古人常說:“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不管是七分人事,還是三分人事,其實就是一種“入局”的改變權。你進了“局”,那你是成為棋子,還是成為下棋者,大部分的情況下,由你說了算。
古代有仲永“泯然眾人矣”的悲哀,也有曾國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逆轉。
前者天賦不再,人事不存,只能是一種“消耗”天資的無奈。而後者,卻以“人事”之力改變了平庸的先天姿態。
要知道,人的命是天生的,我們改變不了,也不知道從哪裡去改變。但是,後天的時光是掌握在我們手上的,你隨時都能去改變。
這世上有兩種人,一個人完全相信命運,從而望天打卦,期望著幸運女神能眷顧自己,保自己一生順利。
而另一種人,他們完全不信命,而是選擇和外界的環境,以及不公的世道抗爭,終究摔得頭破血流。
而人最好的狀態,我想,應該是既相信命,又相信自己。這樣的做法,說得實在點,跟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是類似的。
為人處世,不偏不倚,不向這方極端,也不向那方極端,而是選擇走中間的路線,學百家之所長,做到“盡人事,聽天命”。
老祖宗有句話說得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這兩方,其實是相互輝映的。想想看,你不懂得“謀事”,那麼我們就不可能有結果。而我們過分偏激,不信任“成事”,那麼我們就會功虧一簣。
所以說,人活到了一定年紀,就會明白,為人處世,就該遵循“本命”和“天命”。
本命,它就在你的手中,而天命,它就在你看不見的地方。想要將其完全把控在手上,我們做不到。不過,儘量影響它,改變內心的方向,我們還是能夠做到的。
順其自然,隨遇而安,隨性隨緣,如此,甚好。
為何說我們既要拼命,又要信命呢?就是因為我們的緣分,往往需要一個開啟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你“拼命”的過程。
當我們年輕的時候,你在哪間學校讀書,遇到什麼人,你不知道。而你只能順勢而行,去到哪,見到誰,隨緣就好。
當我們走出社會之後,你會做什麼工作,何時能夠擺脫基層的痛苦,你不知道,你只能慢慢地奮鬥,等待著機會的到來。
當我們去到適婚的年紀後,你會和誰談戀愛,和誰結婚,和誰成家,和誰立業,你不知道,而你只能隨著緣分的軌跡去做。
要知道,你的緣分就是你的命。而你的命能顯貴的前提,就是你要付出相對應的“人事”之力。
你讀書,你就得“三更燈火五更雞”地奮鬥;你剛開始工作,就得“默默無聞”地投身於基層之地;你愛一個人,就得拼命去把她追到手。
這些過程,如果你不做,那麼你的緣分就不可能到來,你所謂的“順其自然”也就成了空談。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隨性隨緣,是因為我們已然盡力;順其自然,就因為我們已然無愧於天地。如此,“本命”和“天命”的結合,才是我們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