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吉隆坡6月5日電(記者毛鵬飛 梁慧文 朱煒)“紅樹林是地球母親給予人類的禮物。”在馬來西亞柔佛州丹絨比艾國家公園工作多年的安迪克·伊德里斯對記者說。
6月5日世界環境日前,新華社記者到訪這處位於馬六甲海峽與柔佛海峽交匯處的保護區。這裡擁有多種自然生態系統,動植物資源豐富,特別是鬱鬱蔥蔥的紅樹林延綿不絕,數千年來保衛著亞洲大陸最南端的海岸線。
這是4月19日在馬來西亞柔佛州丹絨比艾國家公園拍攝的紅樹林。新華社記者朱煒攝
在丹絨比艾國家公園,數公里長的海岸線被溼地木本植物群落覆蓋,900多公頃的潮間沼澤地帶和紅樹林生機盎然,成為數百種水禽重要的棲息地以及魚、蝦、蟹、貝類生長繁殖的場所。
紅樹林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在淨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享有“海岸衛士”“海洋綠肺”等美譽。
然而,紅樹林如今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20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報告顯示,全球紅樹林面積在1990至2020年間縮小了104萬公頃。馬來西亞政府報告顯示,30年間,這個東南亞國家的紅樹林面積從467760公頃減少到409290公頃。
這是4月20日在馬來西亞柔佛州孟蘭邦島拍攝的紅樹林。由於土壤流失,部分紅樹的根在退潮時懸垂在空中。新華社記者朱煒攝
馬來西亞華人林明志現年55歲,自小住在柔佛州西南部的笨珍地區。紅樹林是林明志成長的風景底色。
“我還清晰地記得以前放學後,經常和朋友去海邊打籃球。然後在紅樹林邊欣賞日落。然而,很多地方的紅樹林現在都消失不見了。”林明志說。
新華社記者在與當地學者一同乘船考察柔佛州紅樹林地區時看到,部分紅樹的根在退潮時懸垂在空中。
這是4月20日在馬來西亞柔佛州孟蘭邦島拍攝的紅樹林。由於土壤流失,部分紅樹的根在退潮時懸垂在空中。新華社記者朱煒攝
“這不是個好兆頭……這意味著這些地方曾經有土壤,但現在被沖走了。這個地區發生了一些變化,導致紅樹林正在消失。”馬來西亞敦胡先翁大學植物遺傳學研究人員布賴恩·葉博士告訴記者,為了保護紅樹林,必須查出土壤流失的原因,並找到應對方法。
敦胡先翁大學副教授穆赫德·阿迪卜是海岸工程水力和水文學專家。在他看來,水路運輸對紅樹林區域的水土造成了嚴重影響。
“以馬六甲海峽為例,這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自2003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大型船舶駛入該海峽……從邏輯上說,船舶更大,就會產生更高能量的大波浪。如此能量高、速度快的波浪,對附近紅樹林沼澤造成影響,久而久之導致紅樹林的土壤流失。”阿迪卜說。
這是4月20日在馬來西亞柔佛州孟蘭邦島拍攝的紅樹林旁的垃圾。距丹絨比艾國家公園不遠的孟蘭邦島人跡罕至,卻垃圾成堆,隨著海浪漂過來的垃圾給紅樹林造成嚴重損害。新華社記者朱煒攝
紅樹林面臨的威脅還不止這些。
距丹絨比艾國家公園不遠的孟蘭邦島人跡罕至,有著沙灘、岩石灣和紅樹林美景,卻垃圾成堆,塑膠瓶、鋁罐、泡沫板、鞋子、包裝袋等不斷隨著海浪漂過來,堆積的垃圾汙染水質並影響根系呼吸,給紅樹林造成嚴重損害。
華人志願者陳詔雄經常帶朋友來給紅樹林清理垃圾。他用更形象的語言解釋保護紅樹林的重要性:“紅樹林就好比是地球母親的肺。肺無法自我排解垃圾,所以人類就該承擔起肝臟的功能,主動清理紅樹林裡的垃圾。”
4月20日,在馬來西亞柔佛州孟蘭邦島,華人志願者陳詔雄(中)與馬來西亞敦胡先翁大學植物遺傳學研究人員布賴恩·葉博士(右)討論紅樹林保育。新華社發(張紋綜攝)
為了降低船運影響,丹絨比艾國家公園與包括阿迪卜在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合作,建造了長約3公里的海岸護岸堤壩,以減緩高能量海浪對紅樹林構成的威脅;國家公園內還建立起紅樹育苗基地,計劃每年育苗1萬株。
5月26日,在馬來西亞旅遊局和柔佛州國家公園局組織下,150名志願者來到丹絨比艾國家公園內清理垃圾、學習栽種樹苗、瞭解保護紅樹林的知識。
4月19日,在馬來西亞柔佛州丹絨比艾國家公園,一名兒童在紅樹苗圃學習種植紅樹樹苗。為了保護紅樹林,丹絨比艾國家公園內建立起紅樹育苗基地,計劃每年育苗1萬株。新華社發(張紋綜攝)
馬來西亞旅遊局高階官員伊斯坎德爾·米爾扎·穆赫德·優素福告訴記者,丹絨比艾位於亞洲大陸最南端,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候鳥遷徙時會在此停留,紅樹林能夠幫助抵禦海水侵蝕並減弱海嘯的破壞,應該得到更好的保護,年輕一代的參與非常重要。
“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應該是兩個極端。我們絕對可以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並以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標找到永續共存的方式。”長期致力於紅樹林保護的華人志願者傅培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