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首個“水下森林”種植完成,沉寂多年的共青湖“活”了

“幫我在荷花邊拍張照”“哇,底下水草好漂亮”……

夏末江風習習,不少遊客踏上甌江中游的江心嶼納涼遊賞。其中,荷花挺立、碧波盪漾的共青湖引得不少人駐足取景——只見日光如金輝灑落,綠油油的沉水植物隨著粼粼波紋陣陣搖曳。

近日,江心嶼共青湖完成清淤7萬多立方米,並種植了鹿城區首個、面積近20畝的“水下森林”。這個曾因水域封閉、底泥淤積等原因黯然失色的江心嶼一景,如今在水生態修復工程的持續治理下,不斷煥發活力,成為名副其實的“島上明珠”。

鹿城首個“水下森林”種植完成,沉寂多年的共青湖“活”了

遊客在共青湖畔的亭中拍照

“排毒瘦身”,甩掉7萬多立方淤泥

 位於江心嶼東園的共青湖,是一處人工湖泊,水域面積7.5萬平方米,緊鄰郭沫若親筆題額的來雪亭,為江心十景的重要組成部分。上世紀八十年代,它由溫州共青團員義務挖掘而成,見證了那個時代的青春熱血。

因是人工挖掘而成,共青湖和外界無相連,相對封閉,主要補水來源於雨水和甌江引水。因為常年淤泥堆積,雨水補給不足,共青湖水體渾濁,含鹽量較高,富營養化比較嚴重。

今年2月份,共青湖啟動全面清淤,與以往河道清淤不同的是,此次清出的淤泥有一部分不會運走,而是作為原料在江心嶼西園建造景觀假山,可謂“取之於湖用之於園”。

鹿城首個“水下森林”種植完成,沉寂多年的共青湖“活”了

清淤工程現場

“這是20年來,共青湖進行的第一次全面湖底清淤。”工程相關負責人林暉介紹,目前清淤已全部完成,共清除淤泥7萬3千立方米,並對底泥進行了消毒處理,由此消除湖底內源汙染。

立體淨化,三維打造和諧群落

為了有效解決共青湖水域封閉、水動力較差的弊端,此次生態修復工程還包括在共青湖中心水域種植近20畝的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能對水體中的氮、磷等汙染物進行淨化,降低內源負荷,防治富營養化,此外,它們還能利用自身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為水體提供溶解氧,並有效吸附懸浮顆粒,去除濁度。”林暉介紹,此次種植以鮮體扦插為主,在型別選擇上注重“混搭”,除了有春夏時淨化能力較強的矮生苦草,還有秋冬也能發揮淨化作用的黑藻、 伊樂藻、金魚藻等,由此構建適應不同季節的會呼吸的“水下森林”群落。

此次生態修復工程還配合投放魚類等,透過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湖泊自淨能力和水體透明度。

鹿城首個“水下森林”種植完成,沉寂多年的共青湖“活”了

荷花亭亭玉立

水面、岸邊也搭配栽種具有一定淨化功能的植物,如共青湖九曲橋一帶種植了3500平方米左右的荷花。同時結合原有生態環境,補充美人蕉、鳶尾、再力花、梭魚草、睡蓮等。

生態調水,引水庫水“活”共青湖

江心嶼為甌江中游小島,雨水收集能力不足,共青湖此前的補水很大一方面來自甌江。眼下,共青湖水閘已啟動改造,從過去的引入改成排出,這也意味著共青湖和甌江的關係將發生改變:過去是甌江水引入共青湖,今後是共青湖水排入甌江。

這個改變的關鍵在於:投資近3000萬元的共青湖生態補水工程已經立項。今後,共青湖的水將從11公里外的仰義水庫運來,進行有規律地更換,增加水體流動性,形成長期的“活水”機制。

鹿城首個“水下森林”種植完成,沉寂多年的共青湖“活”了

為防止魚類吃掉沉水植物,湖水邊緣圍了一層隔離網

江心嶼是溫州的文化地標,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騷客慕名尋訪,詩頌千年。眼下,甌江沿線重點建設專案——江心嶼改造提升工程已完成東園改造,西園改造方案也已釋出。共青湖作為江心嶼“一水、兩山、五片區”新結構中的重要一環,以省級美麗河湖的建立標準,努力踐行生態治水理念,助力江心嶼成為溫州千年商港再起航的文旅“新航標”。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41 字。

轉載請註明: 鹿城首個“水下森林”種植完成,沉寂多年的共青湖“活”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