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了,除了“橫菜”,麵食主食也不能少哦~老話講“臘月二十八,把面發”。今天是各家各戶“把面發”(也叫“白麵發”)的日子,這一天,天津人都會早早洗乾淨手,精心製作各種麵食:有象徵和平的“鴿子餃”,有象徵富裕的“連年有餘”,有象徵錢糧滿倉的“錢龍”……總之,人們總是想盡辦法,製作出各種精緻的麵食,或在春節期間饋贈親朋好友、鄰居、同事,或待全家團圓時一起享用,更多習俗隨三好網學管老師一起看吧!
二十八把面發 戧面饅頭最受歡迎
在天津“老例兒”中,正月裡的傳統習俗是不燒火做飯的。過去沒有發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做好容易壞,只有發麵不易壞,於是這一天就開始發麵,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時,這也是因為舊俗中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的緣故。秉承著北方人傳統的飲食習慣,從“臘月二十八把面發”這天開始,一鍋鍋熱饅頭一屜頂一屜。餡的、棗的、糖的饅頭和油鹽卷,一直到大年除夕才算告一段落。蒸好的麵食還要“打”上紅點,為尋常的麵食賦予了靈性。各樣麵點儲存在竹籃或大缸中,放到屋外冷凍,一般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後,甚至吃到出了正月。
天津人過年的饅頭一般有發麵的、半發麵的、戧面的、混合面的以及各種餡的。會吃講吃的“衛嘴子”們常常用有沒有嚼頭兒來衡量饅頭的好壞,這也是戧面饅頭備受歡迎的原因。戧面饅頭是在發麵里加進大量的乾麵粉,經過反覆揉才上籠蒸熟。這類饅頭外觀圓潤漂亮有賣相。而且天津的主婦善於把白糖、紅糖、棗泥、豆餡、青絲玫瑰、瓜條果脯等餡料包進饅頭,使其成為早點的主要品種,出現了比較常見的蒸餅、糖三角等等,可以說天津“美廚娘”將甜心饅頭髮展到了接近藝術品的高度。
現在很多人在蒸饅頭的時候,也會順便蒸點小面刺蝟和小面老鼠,蒸時先捏出形狀,再剪出鼻子、耳朵、嘴巴、爪子、尾巴以及刺蝟身上的刺,最後用豆類點出眼睛,老鼠用綠豆,刺蝟用紅豆。有的“小廚娘”還要在刺蝟、老鼠背上放一個面制的小元寶以圖喜慶之意。
其實,按天津“老例兒”,這些小面刺蝟和小面老鼠應該是“正月十四爭(蒸)財神”時才做的。那麼為何刺蝟和老鼠成了招財進寶的象徵呢?原來因為此類倉鼠有挖洞藏食的習性,老百姓都認為此舉是積財的表現。而且一般只有豐年才會出現老鼠,災年人都吃不飽,更不用說老鼠了。所以小刺蝟、小老鼠就意味著家有餘糧,背上再放個面制的小元寶,圖個把金元寶馱回家的好彩頭。
鄰里鄉親比口味賽寓意
春節期間,家家戶戶可得比著做麵食,鄰里鄉親之間,還得互相交換。比成品的外觀,比成品的精細,比成品的寓意,比成品的餡、面,最重要的,還得比誰做得最好吃。那個時候,做麵食的模子少,幾乎所有的花樣都是靠手工完成的。正因為這樣,誰的作品要是比別人的好,心裡肯定樂開了花,誰要是覺得自己手藝粗糙點兒,回家肯定暗地裡使勁,非得來年“爭”回這口氣。當然,這裡的“爭”,可不是那種明爭暗鬥、你爭我奪,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有滋味兒,一年比一年紅火,一年比一年“旺”。
天津人過年離不開面食,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現今一般的家庭已不再大量蒸制面食,過年期間只是象徵性地蒸一些來應年景。自發粉和速凍麵食省時省力,成品麵食觸手可及,但同時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念往昔的家庭傳統手工麵食的滋味,因為真正的“年味兒”還是在自己親手做出來的麵食中。
吃,也是一種藝術
把面發,做麵食。說到這些傳統的中華麵點可就有意思了,與西式糕點一樣,中華麵點在發麵、造型、餡料上的學問、技巧也不少。不過別擔心,廣播君教你學幾招,這個春節,你也可以妥妥滴露一手,端上讓老人孩子都喜愛的高顏值麵食!
這些習俗不能忘!
臘月二十八這一天還講究“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春聯和窗花。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辟邪,在上面題寫桃符,成為春聯的起源。後來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年味越來越濃了,
你準備好過年了嗎?
臘月二十八的傳統習俗
與歷史典故
臘月二十八指中國農曆年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八春節傳統習俗之一,根據民間風俗到了農曆的臘月二十八這天,主要有以下幾項傳統活動。
打年糕
年糕是為春節制作的糕就稱為“年糕”,因為“糕”與“高”諧音,過年吃年糕含有“年年高”的美好祝願。
過年吃年糕是中國人的風俗之一,春節的大年初一的早點人們講究吃年糕,這是取其“年年高”之意。
貼花花
臘月二十八這一天還講究“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春聯和窗花。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辟邪,在上面題寫桃符,成為春聯的起源。後來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年味漸濃,貼花花啦~!
蒸饃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準備主食了,發麵在過去沒有速效粉,普通面不易隔夜,發麵不愛壞,於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麵,準備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這天開始蒸棗花就是帶餡的。
老理兒說,初一到初五不能動火蒸饅頭和炒菜,習慣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這兩天做主食。春節期間忌蒸、炒、炸等炊事,蒸與爭諧音,炒與吵諧音,炸與炸(四聲)諧音,均屬不吉利,所以要在年前蒸夠全家吃上一個星期左右的饅頭,這叫隔年吃。
年菜中的蒸食除了饅頭外,還有面食,金世宗後裔完顏左賢中記載滿族年菜中的蒸食有:蒸饅頭、蒸花捲、蒸如意卷等等。春節時候的饅頭,上面要用胭脂點上紅點,以示吉慶。
人們期盼在新的一年裡家庭和美,順利。於是就刻意將那些聽起來諧音不和諧的事給避開。雖說著發麵蒸饅頭的事有點麻煩,但是還有不少人仍然願意堅守這老輩傳下來的年文化。
花餑餑這種有悠久歷史,而又漂亮時尚的面文化真是一道亮麗風景。進入臘月,不少人家紛紛趕製花樣豐富的花餑餑迎接春節。小夥伴們,你家的花餑餑準備好了嗎?
福字倒貼的第一種情況是水缸、垃圾箱。
在水缸和垃圾箱上倒貼福字;由於水缸和垃圾箱裡的東西要從裡邊倒出來。為了避諱把家裡的福氣倒掉,便倒貼福字。這種作法是巧妙地利用“倒”字的同音字“到”;用“福至”來抵消“福去”
福字倒貼的第二種情況是在屋內的箱櫃子上。
箱子、櫃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貼福字表示福氣(也是財氣)。會一直來到家裡,屋裡和櫃子裡。
福字倒貼的第三種情況是舊社會為了討口彩故意將福字倒貼。
家中有才認識字的小兒,家人就故意將福字倒貼;喚過小兒問:咱們家福字帖得對不對?小兒說出:“福倒(到)了”的話,可得糖果一枚;如小兒不幸說錯,大人拿出預先準備好的草紙,將小兒嘴巴擦上一擦。寓意:剛才那句話不算!而且事後立刻將“福”字正回來。
大門上的福字,必須正貼
不是所有福字都要倒著貼,尤其是大門上。大門上的福字,從來都必須是正貼。
提醒:大門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納福”之意。而且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種莊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貼的福字,須鄭重不阿、端莊大方,故應正貼。
“福”字倒貼的考證
“福”字倒貼的習俗來自清代恭親王府。據傳故事是這樣的: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寫了許多個“福”字。讓人貼於庫房和王府大門上,有個家人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大管家跪在地上奴顏婢膝地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福晉聽罷心想:怪不得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高興便重賞了管家和那個貼倒福的家人。事後倒貼“福”字之俗就由達官府第傳入百姓人家;並都願過往行人或頑童唸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
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每家必須在都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檢視: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只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溫 馨 提 示
朋友務必牢記:大門是迎福納福的地方,福字應該正貼。寓意開門迎福福氣臨門的吉祥美譽;如大門的“福”字的倒著貼話,可就把福氣倒在門外了;跑到別人家裡去了喲!
不過在屋子內貼的“福”字適合倒著貼,在家裡即使把“福”打倒了也是到在自己家裡;福氣也被關在自家屋裡,滿屋充滿了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