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留學日記》拍賣會拍出近1.4億,手稿留存“算是一個奇蹟”

透過文化的瞳孔可以看到中華民族文化長河波瀾壯闊,同時也蘊含著哲理,讓我們一起走近文化的世界,感受文化的魅力吧

《胡適留學日記》拍賣會拍出近1.4億,手稿留存“算是一個奇蹟”
《胡適留學日記》手稿一套十八冊,1912-1918年作,12×22釐米(每冊尺寸)。

《胡適留學日記》手稿一套十八冊,1912-1918年作,12×22釐米(每冊尺寸)。 一億兩千一百萬,最後一次!是您的了,恭喜1065號。”10月16日晚,隨著拍錘落下,《胡適留學日記》成交價1.3915億元,成為本季華藝國際北京首拍第二件突破億元的作品,更是創下了“最貴日記”的世界拍賣紀錄。

《胡適留學日記》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部經典文獻,是瞭解胡適走向新文化運動的思想成長史、近代中國留學生史的最重要的文獻。可以說,在胡適生活的年代,《胡適留學日記》是中國留學生群體學業、思想、生活、交誼的唯一公開紀錄,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著極為重要且特殊的地位。

《胡適留學日記》拍賣會拍出近1.4億,手稿留存“算是一個奇蹟”
《胡適留學日記》手稿

《胡適留學日記》手稿追本溯源,胡適留學時期的日記和札記實際上在1939年4月,就已經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當時書名定位《藏暉堂札記》(以下簡稱亞東版),共17卷4大冊。亞東版甫一出版,即引起學人注意,當時一個署名“愚”的論者撰文評介,認為其有四大特點: 1、表現著者之政治主張,文學主張;2、表現著者對國事及世界大事之關心;3、表現著者對外國風俗習慣之留心;4、記與本國及外國友人之交遊,情意真摯,溢於楮墨。

《胡適留學日記》拍賣會拍出近1.4億,手稿留存“算是一個奇蹟”
胡適

胡適大陸和臺灣儘管多次重印《胡適留學日記》,但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海內外胡適研究界並不知道絕大部分胡適早年留學日記手稿仍然存世。2013年9月,滬上收藏家梁勤峰偶然間從香港友人處得知,有些胡適的手稿在港,問他有沒有興趣看下。鑑於手稿的出賣人不想透露自己的身份,所以從未拿到拍賣會上過,而在和梁勤峰接觸後覺得他人“誠實可信”,並且能夠達成自己想要將其出版的意願,遂與梁成交。梁勤峰後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介紹說,“賣家的要價並不高,我能夠得到是很幸運的。”

《胡適留學日記》拍賣會拍出近1.4億,手稿留存“算是一個奇蹟”
“亞東圖書館遺珍——陳獨秀、胡適重要文獻特展”展覽現場。

“亞東圖書館遺珍——陳獨秀、胡適重要文獻特展”展覽現場。交至梁勤峰手上的這18冊日記,彼時用舊年報紙包裹著,經年未曾開啟。“胡適用的日記本是康奈爾大學的筆記本,不厚,白色封面。裡面的內容多數是用鋼筆書寫的,除了這次新發現的《北京雜記(一)》和《歸娶記》,那是胡適回國後寫的,用的是毛筆。字跡正反兩面密密麻麻,全部豎排,中英文夾雜,字跡偶爾也會較為潦草,有時一天可以記幾千字,有時也很短小,其實更像是雜記。其中經常插入剪報和照片,並且配合文字。很多剪報,夾在日記中的紙頁有些泛黃,但還是很新,掉出來的反而舊掉了。”面對來訪媒體,梁勤峰曾說。

《胡適留學日記》拍賣會拍出近1.4億,手稿留存“算是一個奇蹟”
《胡適留學日記》(區域性)。

“記事、自我療愈和文學創作”

在近代中國,赴外留學的青年學生成千上萬,寫日記者也不乏有人,真正在作者存世時以“留學日記”題名並出版的卻只有《胡適留學日記》這一部。胡適記錄了留學美國時期的見聞和思想,日記最早由上海亞東圖書館以《藏暉室札記》為名,於1939年整理出版。此後,商務印書館、安徽教育、湖南嶽麓書社等多家出版社均依照“亞東版”,以《胡適留學日記》為名重印出版。

《胡適留學日記》拍賣會拍出近1.4億,手稿留存“算是一個奇蹟”
胡適留學期間與友人合照。

胡適留學期間與友人合照。今年適逢新文化運動105週年,展覽“亞東圖書館遺珍——陳獨秀、胡適重要文獻特展”9月9日在上海圖書館開幕。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陳子善曾就此表示,“這一批東西是寶庫,對研究20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化、學術、文學,都有很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價值。”儘管在手稿本出版之前,已經有了三個版本的胡適留學日記,但經過陳子善初步比較,就發現了九點值得注意的差異。在陳子善看來,顯然“這十八冊日記因是胡適親筆手稿,故能以最為原始、完整、全面的形態呈現胡適1912年9月-1918年2月日記的原貌,具有唯一性、真實性和可靠性。”

《胡適留學日記》拍賣會拍出近1.4億,手稿留存“算是一個奇蹟”
《胡適留學日記》(區域性)。

《胡適留學日記》(區域性)。9月17日,這一展覽南京站在江蘇省美術館啟幕。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沈衛威從事胡適研究多年,他認為胡適的日記和別人的日記不一樣,有自己的獨特屬性。在發言稿中,他如此寫道,“民國時期中國人對於傳記、日記的看法非常落後,相對於法國學者,將日記當作自傳的觀點來說,中國落後100多年。而我們中國目前在日記、書信、自傳(含回憶錄)方面的研究也遠遠趕不上西方,法國在日記、書信和自傳研究領域的工作不僅成體系且相當前沿。舉例來說,法國學者將日記看做是自傳,但中國將之引進之後稱為‘亞傳記’。”

《胡適留學日記》拍賣會拍出近1.4億,手稿留存“算是一個奇蹟”
《胡適留學日記》拍賣會拍出近1.4億,手稿留存“算是一個奇蹟”
《胡適留學日記》(區域性)

《胡適留學日記》(區域性)在沈衛威看來,作為自傳的日記有三種最實在的功能:記事、自我療愈和文學創作。“記事功能不難理解,自我療愈也就是說透過寫日記的方式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出來,從而得到情緒和精神的釋放,或者對自我的寬慰和解脫。在胡適的早期未留學美國之前的日記中,有諸如喝酒、打牌、看戲,墮落的時候,他是透過寫日記反省,讓自己重新振作並解脫。他以日記的形式告訴自己如何勵志。最後是‘文學創作’,即是進入了一種文學性的書寫,也就是該日記本身,富有創造性和戲劇性。戲劇性即表演——他知道自己之後要成為名人,所以這時候的日記,就是他之後展示形象的視窗,是他要給後世看的‘表演’,因此日記所具有的戲劇化表演屬性也就如此被凸顯了。”

《胡適留學日記》拍賣會拍出近1.4億,手稿留存“算是一個奇蹟”
《胡適留學日記》(區域性)

“隨時記錄的現場感,恰是文獻原始意義之所在”

據瞭解,“亞東圖書館遺珍——陳獨秀、胡適重要文獻特展”全國首展於北京,8月25日-31日在北京商務印書館·涵芬樓藝術館啟幕。其時,為紀念新文化運動105週年,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與“在藝”在展廳現場,還聯合舉辦了“陳獨秀、胡適與他們的時代——紀念新文化運動105週年”主題學術研討會。那次會上,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歐陽哲生在發言時認為,這批《胡適留學日記》手稿出現“算是一個奇蹟”,“在中國經過了幾十年的社會動盪以後,這部手稿居然奇蹟般地活下來了,能夠再現於世,的確是非常珍貴的。”

《胡適留學日記》拍賣會拍出近1.4億,手稿留存“算是一個奇蹟”
《胡適留學日記》封面。

《胡適留學日記》封面。魯迅博物館/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研究室主任姜異新在發言時,稱讚“今天看了手稿非常震撼,大飽眼福。”她介紹說紙質文物壽命大約一百年,“一個世紀以前留下來,如此完整真是非常不容易。我注意到胡適用的是非常普通的美國中學生筆記本,上面印的Name、Grade、School和Class,大學生不需要寫這個。胡適的書寫方式是中國式的,本子橫過來用,從右往左翻頁,寫的時候是從右往左豎寫。他用的筆大多數是蘸水筆,力度大的時候有一種分杈的痕跡,很少一部分用毛筆、鋼筆。並且這一部分主要出現在《歸國日記》那一部分,墨汁的顏色有深藍、淺藍、黑色、紅色,紅筆大部分用來作批註。他的語言,書寫當中以漢語為主體,夾雜著英文,漢語有時候用文言,有時候用白話還有很多中外符號。它的內容,用的材料非常廣泛,有簡報、照片、通訊、便條。和友人的對談涉獵面非常廣博,全面展現他求學讀書日常生活娛樂、運動、關係、交遊等一些經歷。胡適還提煉篇名,字課、朋友篇,有點兒像現在的手帳的意思,恰恰是現場感的體現,因為是隨時記錄下來,雖然很注意編排,難免顯得龐雜甚至無章法可循,這恰恰是文獻原始的意義之所在。”

文化中蘊含的故事總是這麼令人著迷,好了,今天小編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下期再與小編一起走進文化長河,感受文化的波瀾壯闊吧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15 字。

轉載請註明: 《胡適留學日記》拍賣會拍出近1.4億,手稿留存“算是一個奇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