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虹飲玉澗轉眼六百餘,臥波新湖西倒影分外明

喜歡小編的文章請點贊,關注,分享!你有什麼想分享的資訊,歡迎在下面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如果感覺小編分享的資訊不好,影響了你的好心情,同樣歡迎下方留言,吐槽,指出小編的不足哦!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名字],歡迎大家閱讀。
在杭州西湖茅家埠景區,有一座雙孔石拱橋,全長29.1米,寬4.8米,拱壁為縱聯分節並列式砌法。這座橋建於明代洪武十七年,也就是公元一三八四年,至今已有六百三十年了。
長虹飲玉澗轉眼六百餘,臥波新湖西倒影分外明
這座玉澗橋,原位於桐廬縣印渚鎮豐收村,這座橋有什麼來歷,為什麼來到新湖西?
長虹飲玉澗轉眼六百餘,臥波新湖西倒影分外明
這座橋還挺有名,被載入《徐霞客遊記》:“又一里為玉澗橋,橋甚新整,居市亦盛”。引用一下網載的一段文字“ 明崇禎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的十月初五,歷史上普通的一天。在桐廬縣印渚地方附近的驛道上遠遠走來一行人。領頭的是一五旬左右的清癯老者,滿面風塵之色,似常年在外風餐露宿。他們不緊不慢地行進,穿過保安坪,又向前走了一里多路,市聲漸鬧,官道旁盡是些買賣的小販和農人。老者一行來到了一座四面有樟樹環繞的石拱橋邊,坐下打尖歇息。再往前穿過一個路口,便是天目溪畔了。看那石拱橋,條石紋理可鑑,四周樟樹成蔭,橋下流水潺潺,真是一個風水絕佳的去處。那老者似乎產生了興趣,一邊歇息,一邊向路人問訊,外地口音及一身異鄉人打扮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大約過了盞茶功夫,他們又開始動身,往官道南面飄然而去。”寫得真好,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
長虹飲玉澗轉眼六百餘,臥波新湖西倒影分外明
別以為《徐霞客遊記》中的記載是見諸於世的最早文字,後來印渚鎮豐收村一農戶在修建房屋時挖出一塊石碑,這上面的文字才真正揭開了玉澗橋被歷史湮滅的建造者故事。就是石碑上的文字披露了當地顧氏一門孀寡造橋的史績。顧氏是外遷入戶在此,家道不幸,男丁早夭,滿門四代二十多位寡婦,僅存兩個男兒,尚未成年。於是,她們委託一位和尚四處募捐,加上積蓄建造了一座雙孔石砌拱橋,以去災祈福。初名玉界橋,後被叫成了玉澗橋、玉建橋。顧家後來成為了桐廬當地有名的世家,延續數百年。
長虹飲玉澗轉眼六百餘,臥波新湖西倒影分外明
玉澗橋陪伴了豐收村民六百餘年,為什麼異地搬遷到湖西呢?首先,玉澗橋所在的區域,正在興建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這裡正是淹沒區。庫區水位警戒線為48.5米,此橋平時四分之三將被淹在水裡。由於古時建橋用的粘合材料是泥土、豆渣、豬血等混制而成,在水中天長日久地滲泡必然松化,這將無可避免地導致橋身要散架倒塌,肯定無法原地保護。其次,玉澗橋當時基本處於廢棄狀態,交通功能基本喪失。
長虹飲玉澗轉眼六百餘,臥波新湖西倒影分外明
杭州市“西湖西進”工程給了玉澗橋一個千載不遇的機會。這是一個隨著湖西綜合保護工程拓進而實施的全方位保護、發掘湖西曆史文化遺產的巨大工程。文保專家也認為這座古橋的體量和形式與西湖湖西景區非常協調,可以完全按原貌遷建古橋,並按修舊如舊原則維修古橋,沿用原名。因而,搬遷玉澗橋也是一種搶救性的異地保護。
長虹飲玉澗轉眼六百餘,臥波新湖西倒影分外明
現在玉澗橋臥波新湖西顯得更加朝氣和亮麗,橋上人們可以舒適地行走和觀景,橋下雙孔也剛好為遊船進出而分流,當湖水平靜時,橋的倒影分外明,分外清晰可愛。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15 字。

轉載請註明: 長虹飲玉澗轉眼六百餘,臥波新湖西倒影分外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