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中最神秘的地方,也是清朝最具權威的地方,只有皇帝才能居住
大家都知道,養心殿是皇帝的辦公室,皇帝經常要在此處與眾臣商量要事。
也許是為了保證皇帝辦公能有一個更加寂靜的環境,養心殿的建築整體就是一個封閉的院落,它的主體建築呈一個“工”字形,分為前、後兩殿。
前殿內正門處很開闊,往裡走共分為三個房間,用黃琉璃做成的瓦頂,在前面接了六間小舍。在明間設定了皇帝坐席,上面懸掛著由雍正皇帝書寫的“中正仁和”牌匾。東邊暖閣是當年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地方,西邊暖閣被為了數間小房。後殿東為“體順堂”,西為“燕禧堂”,是皇帝和妃嬪們居住的寢宮。
目前,故宮博物館正在進行針對養心殿的大修工作,是該殿百年來的首次維護,準備在今年全面完工。到時候,養心殿將對外開放,並將面積擴大到整個殿的60%,同時,跟現在的殿外觀看不同的是,遊客們到時候可以走進養心殿,進行內部參觀,親自到皇帝議事的地方,去感受一下帝王的威嚴。
經常看清宮劇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養心殿不光有辦公的作用,還是皇帝自己的寢室,更是封建時期皇權的中心所在。此外,很多人對這個被皇權籠罩的地方甚是好奇,想知道皇帝的“地盤”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的說一說養心殿的前世今生。
在紫禁城內,養心殿位於內廷,在乾清宮的西側,始建於明朝嘉靖時期。
最開始,這裡並不是皇帝的寢宮,在清朝康熙年間,這裡名為“養心殿造辦處”,主要是內務部專門用於處理皇帝造辦事務的作坊。
到了1722年,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的時候康熙皇帝去世了,之後繼位的雍正帝並沒有搬到父親的乾清宮居住,而是重新在西側的遵義門內暫時修建了一個自己的寢宮,這一住就是兩百多年。雍正以後的歷代皇帝,都將這裡作為了他們在紫禁城內的寢宮,一直延續到了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搬出皇宮為止。
而且,養心殿不光是皇帝休息、生活起居的地方,同時,還是他們在紫禁城內非常重要的辦公地點。每天,皇帝早上一起床,吃過早飯之後,就要到養心殿去跟群臣商議政務,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上朝”。而早朝過後,皇帝如果還有一些事情沒有討論完,還可以到前殿的西側,找自己的政治親信、各路文臣等,單獨在這裡討論事情。
如果,想單獨召見某個人,也是在這裡進行。這個時候,就連身邊的太監也要退出殿外,因為,洽談是非常秘密的事情。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養心殿與雍正年間設定的軍機處,只有一牆之隔。所以,皇帝和大臣們進行軍國大事商討的時候十分方便,這也是皇帝們喜歡在這住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工作完成之後,養心殿就轉化成了另外一個功能,那就是:處理皇帝的生活起居事宜。在這裡,珍藏著皇帝們的各種古籍、字畫、詩作、文章等,其書房名為“三希堂”,還有供皇帝禮佛之用的秘密佛堂。同時,在殿內還設定了一個小後廚,主要給皇帝隨時製作一些小糕點、食品等供其享用。
總之,養心殿就是皇帝處理公務和個人居住的地方,殿內的設定都以方便皇帝公私生活為主。此外,養心殿作為皇帝們在紫禁城中的權力中心,是皇權的象徵,具有核心地位。因為,其擁有辦公的功能,所以,在這裡發生的很多事情,都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歷史車輪,是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件。
1839年,道光皇帝曾經在這裡,與林則徐一起劃定了禁止鴉片的秘密方案。到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後期,兩宮大臣們在這裡徹夜堅守、佈局,商討剿滅太平軍的軍事方案,並最終得到了他們心中期待的“捷報”。晚清時一些與西方列強國家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一大部分也是在養心殿商討後最終同意的。
到了1912年,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在這裡宣讀了《退位詔書》。至此,統治中國268年的大清王朝徹底覆滅,同時,也標誌著一箇中國新歷史紀元的開始。在清朝歷史上,順治、乾隆、同治三位皇帝,都是在養心殿的龍床之上駕崩的。
雖然,早在1860年就有過紫禁城的攝影作品,但是,之後的四十年間,攝影師們的鏡頭幾乎沒有再出現在這座皇城之內。一直到八國聯軍佔領皇城之後,紫禁城的影像資料才開始被大量留存了下來,其中,1900年、1922到1924年,這兩段時期的照片資料最多。
從這些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出養心殿歷經多年風雨的變化,以及歲月流轉,時代更迭給這座“老城”帶來的改變。
其實,養心殿不僅裝載了史書上記載的各類大事記,還見證了清朝的“康、雍、乾”盛世,更見證了清朝由盛轉衰的命運歷程。在中國歷史上,這座不會說話的建築,已經成為了重要的史料,在歷史文化甚至是中國的文化領域中佔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參考資料:
【《清世宗實錄》、《大清會典》、《清史稿·本紀九·世宗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