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是講故事,但是怎麼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昨天,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邀請了一眾“講故事高手”來支招——中國“公共外交”理念的首倡者趙啟正教授、“全球人文”概念的首創者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王寧教授、“人文外交”理念的踐行者作家貝拉女士做客學術活動演講廳,三位學者以對話的方式向交大師生解讀公共外交與比較文學的關係,引起熱烈反響。
趙啟正談到,今日之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影響日益擴大。然而,世界上對中國的發展懷有疑慮的國家和人群不僅依然存在,而且經常由於輿論的誤導而表現出相當強烈的敵意。中國的發展仍然需要冷靜地面對疑慮和化解敵意,妥善地應對由於無知和偏見造成的歪曲和攻擊。這就要求我們透過“公共外交”引導國際輿論界正確認識中國。
“人文學科的‘虛’並非總是如此,它有可能轉變為‘實’進而直接服務於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建設之目的。人文學者的作用就是透過人文交流來實現一種‘人文外交’。”王寧提出,我們過去常說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如果傳播媒介無效或傳播途徑不暢,那麼越是民族的就越是難以走向世界。
旅加作家貝拉希望以“故事外交”文化使者的身份,向世界傳遞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展示中國人道主義精神是我文學創作的意義。”她的《倖存者之歌》這本書,向世界敘述了抗戰期間上海人民接納深受納粹迫害無家可歸的猶太人的故事。把上海的海納百川,包容與博愛透過文學的方式展現出來,向世界傳遞了二戰時期上海人民的一種大愛。
三位演講者在發言中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比較文學的重要作用:除了學術研究外,還可以消除文化差異,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公共外交”的作用。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