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週刊丨我是誰,不重要!一通電話讓她退而不休,七年相伴讓她成博物館裡的“知青”人
半島全媒體記者 張文豔(受訪者供圖)
“我年輕時有過環遊世界的夢想,我喜歡旅遊,喜歡看不同的風景,尤其喜歡人文歷史,想要去體驗各地不同的民俗。但自從來到郵電博物館,我的‘驢友’都不帶我玩兒了,這個願望以後恐怕很難實現了,但我不後悔。每年,我接待這麼多遊客,看到他們聚精會神的面孔,聽他們感嘆,如果不聽講解,還真不知道青島有這樣一段歷史,我心裡覺得挺自豪的。” ——受訪者說
早晨8點半,海風攜著一縷晨光喚醒了沉睡中的青島郵電博物館,年過六旬的周寧依次按動電燈開關,從樓上到樓下清點一遍展品。玻璃展櫃內,館藏電話機對映著柔和的光芒,她滿意地笑了笑,開始擦地擦桌子……9時的鐘聲響起,工作人員陸續到崗,半個小時後,博物館正門洞開——身為青島市郵電博物館行政總監的周寧,正式開啟一天的工作。
如此日復一日,已歷時七個春秋,嚐遍人生酸甜苦辣的周寧像裝了“馬達”,沒有停歇。俗話說“七年之癢”,與一座博物館相處七年,是什麼樣的感覺?她說,“我是誰不重要,只要遊客進來感到不虛此行,一切就都值得”。
一個電話再續前緣
8年前,55歲的周寧正式退休,喜歡旅遊的她享受了一段愜意的旅行時光,去過西藏,下過江南,女兒出國留美,母女兩人沿著美國的東西海岸線自駕暢遊。不過,這種悠閒的生活剛持續一年,就戛然而止了——
2014年的4月,春暖花開。已經褪去了退休後的興奮,閒不住的周寧正盤算著是否再忙活些什麼,一個電話不期而至,是老領導蘭芳打來的。
“你退休了吧?正在幹什麼?”
“蘭總,我正在找工作,我覺得我還年輕,家裡又沒什麼負擔,不能總在家裡待著……”
“你來我博物館吧。”
“哪個博物館?”
“咱郵電博物館啊!”
聯絡周寧,是因為蘭芳剛剛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青島市郵電博物館重新整修開館。
周寧
事情還得往回捋,青島市郵電博物館自2010年開門後,沒多長時間就閉館了,因為當時出資方的身份不符合相關規定。
有著百年郵電歷史,又入駐百年建築當中,如果就這麼放棄,實在太可惜了。時任青島市文物局領導找到了蘭芳,希望她能夠把郵電博物館再開起來。作為老郵電人,又身為人大代表,蘭芳明白自己將要承擔的重任。經過一番實地考察,她決定接下這個擔子。而帶給她信心的,就是不可缺少的助力——周寧。
蘭芳比周寧大兩歲,兩人曾在郵電局的企業管理辦公室共事,她非常欣賞周寧那股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工作認真敬業的執著勁。她知道,幹這事兒,周寧能行。
瞭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周寧既驚訝又激動。驚訝的是青島郵電博物館閉館的事她知道,沒想到又要重新開館,而且找到了她。激動的是,她和青島市郵電博物館的緣分,幾年以前就已開啟。
2010年11月21日,安徽路5號,膠澳德意志帝國郵局舊址,百年老樓重新煥發生機——青島市郵電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安靜的老樓頓時熱鬧起來,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在參觀的人群中,周寧感慨萬千,牆上的一幅幅老照片裡展示的郵局發展歷程,戳中了這個堅強女人最柔軟的內心。彼時,17歲就從北京跑來青島的她,已在郵電系統工作了32個春秋。
作為第一批返城知青,周寧被分配到青島市郵電局,從分揀員開始,6年基層工作,磨礪了她堅韌的性格。1984年,她和同事董軍強組建了幸福的家庭,每一天都在為未來奮鬥。期間陸陸續續任職郵電系統多個部門,退休前升為人事部門總經理,50歲後轉為分管工會、人事工作的高階經理,直到退休前一天,還在為工作忙碌。“同事們都說,你怎麼還這麼敬業,我們都被比下去了。我說我又沒什麼負擔,多幫你們乾點。”周寧笑著回憶。
這是從少女時代就生髮的一縷牽絆,於是,周寧沒有猶豫就應下了蘭芳的約請。作為郵電人,她覺得自己有這個責任,也有這個能力。但是,她沒有想到,一切都得從“辛苦”兩字開始。
周寧為參觀的小朋友講解。
乾的都是體力活
再次走進郵電博物館,四壁蕭然,眼前只有一些凌亂的展櫃。擼起袖子,周寧和兩位同事開始了準備開館的第一項工作——打掃衛生,牆面、地面統統清掃一遍。從進館這天起,就進入了開館倒計時。
佈置好展櫃,開始交接藏品。一對接,周寧傻了眼,數目根本不對,珍品冊頁和電話機的數量都對不起來。沒有開館,不可能出現丟失的情況,什麼原因?周寧夜不能寐,一次次聯絡查詢,待到核對無誤,這種驚魂時刻她已數不清有多少次。
館內佈置接近尾聲時,發生了一段小插曲。塔樓的桌椅運到了,周寧卻定住了,一大批桌椅板凳堆在門口,貨車揚長而去。回頭望望身後兩人,其中一位比自己年紀還大,怎麼把它們搬上第四層的塔樓啊?
周寧上街找到收廢品的師傅:“師傅,能不能幫我們搬一下桌椅?”
“給多少錢?少了200塊錢不搬!”
周寧苦笑:“我還沒掙200塊錢呢。”還得自己搬啊。幾十張實木桌椅,被他們一點一點挪到四樓,衣襟溼透,幹了,再溼透。看似平靜的郵電博物館內,是手忙腳亂的三個人。中午時分開門匆忙跑出去吃幾口飯,回來接著幹,都是體力活。
“忙亂而充實”的30天,轉瞬而過。2014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青島郵電博物館重新向公眾開放!
“那天我很開心,在郵電局工作了35年,退休後還有機會向市民和遊客介紹我們青島郵電的歷史,介紹青島的歷史,我感到非常自豪。”雖然這一天已經過去了7年,周寧的激動之情仍溢於言表。
2014年,周寧(左一)陪同舒乙夫婦參觀。
到2014年年底,有5萬多名遊客進入青島郵電博物館。這個數字讓周寧眼睛裡散發出驕傲的光芒,“我們舉辦的第一屆油畫展就引起了轟動,是金步松老師的作品。我記得很清楚,是在2015年春節假期後第一天開館,雖然不是旺季,一天也來了七八百位參觀者。”如今的郵電博物館既有百年時光的滄桑,也有現當代藝術的碰撞,已成為島城一處藝術與歷史交織的展示空間。
“作為民營行業博物館,要自負盈虧,從2015年開始,一年十幾萬、二十萬的遊客進出,老樓的維護維修需要大筆費用,還要繳納租金,而博物館一年必須有260天免費時間,只有100天能賣票,我們必須想出辦法,突破困境。”從策劃到經營選品進貨,從舉辦展覽到邀請專家講座,周寧全是親力親為,“每週一次講座,時間很緊張,這一次剛講完,下一次就開始籌備了,再加上4樓每月一次的藝術展,比當年上班還要忙”。
更為辛苦的是,周寧每天早上8點多就要到館清掃準備,往往下午6點多才能下班,遇到特殊工作,加班到晚上8點多也是常事,“有時候還得帶回家去做”。一個月最多能休息四天,休息期間有事隨叫隨到。
如此高強度奔忙,“您在這裡的工資不低吧?”
“一個月基本工資只有兩千多塊錢,旺季的時候會有提成,淡季的時候也就是基本工資。”周寧說得實在又淡然。
周寧為參觀者講解。
道歉的永遠是她
工資不高不算啥,碰到委屈向誰訴?
開館半年多的時候,館裡招來一個學旅遊的小夥子小胡,周寧和同事都很開心,終於有人分擔體力活了,可事與願違,沒幾天,關於小胡的投訴紛紛傳來。
一天,館裡迎來從北京來的一家三口遊客,他們非常喜歡這裡,逛完已是中午時分。在慢遞區,兩位老人興致勃勃地要為未來的自己寄封信,卻不知道怎麼操作,便問正在吃飯的小胡,小胡沒好氣地說:“沒看見我在吃飯?”老人不悅:“你怎麼這個態度?我不懂才問你一下。”小胡立刻嗆道:“我就這個態度,你願意投訴就投訴!”這一幕剛好被周寧看到,立刻上前給遊客致歉,老人看周寧很真誠,沒有多說什麼就轉身離開了。
轉過頭周寧批評小胡:“我們是青島的視窗,你代表的是青島形象。”沒想到,得到的回應竟是頂撞,幾番道理都講不通,周寧撥通了蘭芳的電話:“蘭總,現在我已經沒法管理其他人,如果他不走,我請辭!”蘭芳回覆:“周寧,你通知他做好工作交接,明天不用來了!”爽快,基於信任。
時光流逝,2018年的一天,郵電博物館迎來了一個由家長陪同的小學生研學團隊,因為人沒聚齊,一群人在大廳裡吵吵嚷嚷,工作人員建議他們先上去參觀,否則堵在門口影響其他遊客。一位家長立刻不滿道:“亂,不是我們的錯,你憑什麼趕我們!”隨後,言語愈加激烈,工作人員滿腹委屈。
周寧趕到後拉開工作人員,連忙給家長道歉。儘管暫時平息了風波,更大的風浪還在後面。周寧接到了轉自文旅局的投訴電話,周寧趕忙解釋,並給投訴家長回了電話。
“對不起,是我們員工欠考慮,這其中有誤會,請問我怎樣做才能彌補?”
“你們已經給我造成不好的影響,我孩子是班長,我的形象已經受損了。”
“那這樣,我去你們學校,到你們班上給大家解釋一下,你看可以嗎?”
對方沉默了一會兒,“不用了,你給家委會說一下,讓家委會在群裡給解釋吧!”
周寧照做了。7年接待近百萬人次,需要道歉的場合沒有幾個,但給別人道歉的那個人,永遠是她。
周寧為參觀者講解。
用時間撫平創傷
打過退堂鼓嗎?打過。家中接二連三的打擊,曾經讓周寧兩度打算請辭。
對於丈夫董軍強來說,周寧的敬業讓他更多地承擔了家裡的大事小情。董軍強沒有怨言嗎?他有,但他體諒她,甚至在他患癌期間,都不願意耽誤妻子的工作。
那是2016年的夏天,在一次例行查體中,董軍強被查出罹患癌症,這則訊息如晴天霹靂,讓幸福的小家庭蒙上了一層陰霾。從查出癌變到董軍強去世,僅有一個月的時間。
董軍強住院期間,總是對周寧說:“沒事,你去博物館上班吧,這裡有我哥哥呢。”結婚32年,兩個好強的人不免會有爭執,但在對待工作上,他們都是一類人。
2016年9月30日,董軍強走了,他比周寧大一歲,才59歲,還有一年就退休。在周寧的筆記本上,永遠記下了這個日子。
痛不欲生的周寧覺得支撐不下去了,撥通了蘭芳的電話:“蘭總,我向您請辭!”
“周寧,這個時候,你在家裡會更難過,不如上班分散一下注意力,對你反而更好……”蘭芳勸慰道。
周寧為參觀的小朋友講解。
2016年10月6日,那個講解生動的周寧,再次出現在遊客面前,她憔悴的面容中透露著堅韌,沒有人知道她剛剛經歷了什麼,沒有人知道,在人群簇擁過後,回到家裡的她,只能與孤獨為伴。
然而,打擊沒有結束。2017年5月17日,周寧的母親去世了。
是母親給予她生命,是母親把她帶到了青島,現在,她也走了。父親早在2001年去世,6個兄弟姐妹又各自一方,周寧的精神世界又一次跌入低谷。
“我母親是十幾年的植物人,一直住在北京的一家醫院裡,有護工照顧。雖然她不會交流,但這十幾年當中,一到過年過節,我都會上醫院陪她幾天,在她床前說說話……”
繃緊的神經幾欲斷裂。但工作,一直牽著她走,因為5月18日又一個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也是郵電博物館重新開館3週年紀念日。處理完後事,第二天周寧就出現在了工作崗位上。
周寧堅持下來了,這一堅持又是5年。
周寧為參觀者講解。
我是誰並不重要
再問一句,你後悔嗎?這次周寧回答得很乾脆:“我不後悔!”
用女兒董辰的話說,周圍的人對媽媽的評價永遠是五星好評。投入在工作裡的周寧,並非想象中完全忽略家庭,跟媽媽一樣自立的女兒董辰說:“媽媽是我的朋友。”
2019年底回國後,女兒董辰去了西安,電話那頭,談到媽媽白天工作勞累,晚上一個人在家,短暫的沉默,繼而是哽咽。“對不起……”董辰哭了,她心疼媽媽,“我問她要不要再找個人,她拒絕了,不想把精力用在適應伴侶上。我說你養只狗吧,她說我沒時間伺候它。”
周寧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用在了遊客身上。
一張張照片裡,她被圍在中間,年輕時的自信和幹練,始終未曾消失。
“是的,我年輕時有過環遊世界的夢想,我喜歡旅遊,喜歡看不同的風景,尤其喜歡人文歷史,想要去體驗各地不同的民俗。但自從來到郵電博物館,我的‘驢友’都不帶我玩兒了,這個願望以後恐怕很難實現了,但我不後悔。每年,我接待這麼多遊客,看到他們聚精會神的面孔,聽他們感嘆,如果不聽講解,還真不知道青島有這樣一段歷史,我心裡覺得挺自豪的。”
沒錯,這種自豪溢於言表。
周寧會仔細觀察進館的遊客,看他們停留的時間,看他們滿意的表情。上個月,國家博物館來了幾位專家,專程到青島郵電博物館考察,他們給予周寧很高的評價:“沒想到一個行業博物館,開得這麼有特色,不是簡單的通訊技術展覽,還包含城市發展史,尤其是講解,讓很多照片都生動起來。”
周寧更是信心十足,“我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能在我們小小的郵電博物館瞭解到這座城市的發展史,瞭解到郵電的百年曆程,只要他們覺得進了我們館不虛此行,我就滿足了。”
郵電博物館內的遊客留言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