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彩藝術在青瓷中使用已久,至少在三國時已出現,越窯應該是最早使用以鐵為著色劑的點褐彩藝術的窯場,到六朝時,除越窯外,溫州地區的甌窯大盛點彩之風,而龍泉窯使用斑彩則是元代的傑作。
『元代 · 龍泉窯梅子青釉點褐綵鳳尾尊』
元代龍泉窯使用鐵斑時添加了銅的金屬元素,增加了紅的著色成分,使斑點變得更加豔麗。這種斑塊在青釉的襯托下彰顯自然的魅力,東洋珍稱其為“飛青瓷”,取褐斑在青瓷上“放飛”之意。
如這件元代的龍泉窯梅子青釉點褐綵鳳尾尊,器形碩大,胎體厚重,造型端莊典雅。尊口外撇,喇叭形長粗頸,豐肩圓腹,腹下漸收,至底外撇,因形似鳳尾,而名鳳尾尊。
通體施粉青釉並以點褐彩裝飾,釉層肥厚,釉色粉嫩怡人。整器製作工藝精湛,堪為龍泉窯罕見的藝術珍品。
眾所周知,南宋龍泉窯青瓷已達到了青瓷釉色與質地之美的頂峰。青瓷釉又以粉青、梅子青為最。
南宋龍泉青瓷釉的呈色比較穩定,釉色幽雅青翠,釉面沒有浮光,外觀猶如美玉,釉層豐厚,淡雅柔和。
『南宋 · 龍泉窯粉青釉摩羯魚耳瓶』
像此件南宋龍泉窯粉青釉摩羯魚耳瓶,通體施粉青釉,僅足端無釉,露胎火石紅。釉質醇厚勻淨,瑩潤光亮。
宋代龍泉窯重釉飾,製作精緻,釉汁厚潤,細膩平滑,令人賞心悅目,將青瓷釉色之美演繹到極致,形成一代清秀儒雅,超逸出俗、心物劃一的美學風範,開闢了中國陶瓷美學的新境界。
此瓶盤口,長頸,折肩,直筒腹,圈足,頸部兩側貼飾半環耳,形象為龍首魚身,亦稱魚龍或摩羯魚耳。只見其魚身柔卷,魚尾與器頸相接,使魚耳形成一個優雅的弧度。
耳瓶創燒於隋代,興盛於兩宋,有貫耳、環耳、戟耳、獸耳等多種式樣,但魚耳卻是龍泉窯特有的裝飾,多見於南宋。而摩羯魚雙耳瓶較之其它魚耳、鳳耳瓶更為少見,可資參考的同類例項不多。
魚耳和頸部的連結細弱,很容易殘缺,此件魚耳瓶卻儲存完好,造型典雅,富於韻味,堪稱龍泉窯經典之作,實為藏家所珍。
宋人之風清淡含蓄,宋器亦是偏重安樸典雅之質。
建盞的造型和釉色無疑是最能體現宋代“自然天成”這一美學觀念的。因而,宋人尤愛建盞。
『南宋 · 建窯黑釉兔毫束口盞』
建盞的造型俊巧多姿、秀麗典雅,最具代表性的造型是束口盞。如此件南宋建窯黑釉兔毫束口盞。
此盞敞口,口沿微束,淺弧腹,盞身曲線優美,底內削成圈足,修足規整,足部露出深黑色胎骨。束口盞的腹與足比例協調,構成形體的外輪廓線形收放適度,輪廓曲線由外敞的口邊向內緩收至圈足,這種一收一展的微妙處理,賦予整體以舒展、秀美的風韻。
而黑釉中顯露出毫狀流紋,形如兔毫,故名黑釉兔毫盞。
兔毫盞是建窯黑釉盞中最為多見的,在某種程度上,它是建窯黑釉盞的象徵物。這些粗看平平無奇的兔毫條紋,在黑釉的襯托下,經光線的照耀,卻可變幻出光耀奪目的絢麗色彩。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無怪乎宋徽宗、蘇東坡、黃庭堅等一眾審美頗高的文人對之愛不釋手,頌出“兔褐金絲寶盌,松風蟹眼新湯”、“墨試小螺看鬥硯,茶分細乳翫毫杯”之句。
這悠悠千古的中式美學,終在這一器一具間呈現風華,娓娓道出屬於那個時代的風骨。
海外的中國明清傢俱收藏遠早於中國大陸。1944年,一本由德國人古斯塔夫艾克撰寫的《中國黃花梨傢俱圖考》出版,引起了歐美藏家對中國傢俱的關注。以至於在上世紀中葉,明清傢俱還不被國人所普遍認識其價值時,已成為海外藏家競相爭奪的寵兒。
而後,明式黃花梨傢俱更是在海內外拍賣場上風光無限,成為藝術品市場上頗受矚目的古董類別。
『清 · 黃花梨螭龍紋圈椅一對』
明清傢俱乃立體的歷史,所謂“載道於器”,它融合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之粹。宋時理學大興,整個宋代瀰漫著冷靜與反思的文化氛圍,而傢俱也開始走向嚴謹優美的審美方向,追求文雅、平和與質樸,體現出儒家的秩序和穩定之美。
即使花紋再活潑,雕工再複雜,都是在一個穩定的結構內發揮,結構井然有序,絲絲貼合,過渡自然,充分體現著儒家“君臣父子”的秩序感。
道家尚自然,明清傢俱的製作工藝與用料亦是有著“師法自然”的巧妙。古代木匠早就發現了幹縮溼脹的物理現象,如果用釘子、膠將木材固定,傢俱會很快變形損壞。於是,便創造了榫卯結構,將木材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而看不出加工痕跡,亦使得傢俱流傳至今仍舊堅固,真乃妙哉!
明朝重視對外貿易,海禁開放後,從盛產木材的南洋進口了大量質地堅硬、強度高、紋理優美的木材,如花梨、紫檀、烏木和楠木等。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這些木材製成的傢俱極好地呈現了“文”與“質”相兼得以文質彬彬的明清雅趣。
至於禪宗,則為中國明清傢俱注入了“空、靜、素”的哲學意味。明代推崇先人的樸素之風,傢俱設計便隨之趨於簡雅大方,不施過多裝飾,偶有紋飾,也是充滿了平和、靈動的氣息。
如此件清代黃花梨螭龍紋圈椅,上端浮雕螭龍紋,座面下沿的券口牙子正面浮雕卷草紋,裝飾簡練又不失生動。椅圈以楔釘榫五接,以銅件加固,扶手兩端出頭回轉收尾,形成“外張內斂”的守勢。
圈椅搭腦下方與椅盤後大邊打槽嵌裝三彎靠背板,後腿上截和鵝脖出榫納入圈形彎扶手,下穿過椅盤成為腿足。椅盤四框內緣踩邊線打眼造軟屜。椅腿間出榫納入踏腳棖。左右兩側及後方安步步高趕棖,寓意吉祥。展現出古代匠人在傢俱與幾何之間構建自然和諧的橋樑。
琥珀色的包漿如蜜似臘,無論從哪個方面考量,此對圈椅都是上乘之作,且為明式傢俱的典型樣式,既可陳設展示,亦可起居使用。
夢裡三千,浮世六千
一切有法,
如夢如幻,如露如電
西泠網拍 · 藝是「六月月拍」
歷代造像藝術專場
敬請關注
↓
▲
17世紀 · 銅鎏金釋迦坐像
高:12.5cm
說明:此尊鎏金造像額頭寬闊,眉尖有白毫,面相圓潤飽滿,左手臍前結禪定印,右手結觸地印,著袒右式袈裟,袈裟貼體,凸顯肌肉感,衣紋採用溼衣法,緊貼身體。底部為仰俯蓮底座,上下做連珠,蓮瓣為雙層。整像小巧精緻,金色明亮,雖不顯眼而佛韻足。
▲
清乾隆 · 粉彩無量壽佛一對
高:10.5cm×2
說明:此對無量壽佛像以粉彩形式製成,佛身和衣著部分以金色釉為底,寶冠、綬帶和瓔珞寶珠以不同顏色的釉彩點飾。底部為仰俯蓮座,青色的蓮座上勾畫出豔紅色的蓮瓣、黃色的蕊,釉彩潤澤飽滿,設色協調。此瓷塑佛像線條柔和,人物概括生動,工藝細膩,彩繪精湛,其釉色選擇和塑造手法符合乾隆時期華美細緻的粉彩風格,能完整儲存至今,較為難得。
▲
清 · 檀香木觀音坐像帶原配紫檀座
高:15cm
說明:這尊自在觀音盤髮成髻,頭戴風帽,臉龐圓而下收,雙目低垂,表情沉靜安詳,流露出恬淡寧靜與聰慧的神態;寬厚的胸廓,下身著僧裙,呈遊戲坐,右手搭於右腿之上,左手持經卷於左膝上。衣折線條簡潔,疏密有致,做工規整,表面金色褪去部分顯出紅色底漆,漆色和雕工看,應是江浙地區造像。底部為原配紫檀蓮瓣底座。
▲
清 · 壽山石開心羅漢立像
高:46.5cm
說明:開心羅漢指佛教十八羅漢中的戍博迦尊者,傳言其是唐朝時來長安的善無畏尊者。原本是天竺國王位繼承者的善無畏,因兄嫉妒作亂,勇猛鎮暴後,大赦其兄,並讓出王位,出家潛心研究佛法,投師那蘭陀寺鞠多,後東渡至長安翻譯經文,弘傳密宗,對中國乃至日本的佛教有著深遠的影響。
戍博迦尊者的最大特徵就是敞開衣襟,胸口顯出佛,似乎形象的喊出“皇帝你來做,我心只有佛”,顧名開心羅漢。
拍品為壽山石雕刻的開心羅漢立像,頭戴帽鬥,面容柔美恬靜,雙手扒開胸襟,露出剃地雕刻的佛首。該像雕刻手法細膩,衣襟寫實有自然的垂落感,線刻紋樣裝飾,像上描畫眉眼,袖口設色,做工極為考究。
▲
清 · 壽山石慈母教子擺件
高:18cm
說明:拍品由壽山石雕刻而成的慈母教子擺件一組,在古代,此類雕刻題材經常出現在建築,傢俱和日用品上,豐富人們的生活,並潛移默化的影響民眾的觀念和行為道德,起到教化作用。該組雕刻涉及到人物、器物和景物三種形式,雕刻匠人對此都有深刻的把握,山石粗狂而層次錯落;人物柔美生動,面貌怡然;不同質地用不同手法表現,體現出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藝。
▲
清 · 木胎漆金阿彌陀佛坐像
高:22.5cm
說明:整尊佛像為木胎金漆,雙目細長低垂,鼻樑修長,大耳垂肩,神情靜穆慈祥。佛像比例均勻,結構合理,身著袈裟,衣紋穿插層疊,複雜繁密的衣褶生動地表現了衣服的質感。佛像雙手置於腹前結禪定印,全跏趺坐於裙褶上。佛像雕刻手法收放自如,造型規整,線條流暢,優雅生動。
▲
明末清初 · 雙龍洗式爐
尺寸:27.5×18.5×14.5cm
說明:洗式爐造型別致,爐口呈橢圓形,口沿外侈,向下收直至爐底另起一圈。爐底平整,下有四個捲雲紋足,無刻款。爐身上對陣趴伏兩隻螭龍為耳。雙龍四足攀爐沿,身體向一側彎卷攀附,皆圓目翹鼻,雙耳外挺獨角後伸,形象生動,充滿趣味感。此雙龍伏沿式洗式爐的樣式特徵和螭龍的雕刻手法與明末清初時期的特徵相符合,器形且大,值得收藏。
▲
18世紀 · 銅龍紋燻爐
高:37cm
▲
18世紀 · 銅香爐
高:13.2cm
▲
19世紀 · 銅嵌金嵌銀香瓶
高:20cm
墨磨北海烏龍角,
筆蘸南山紫兔毫。
花箋鋪展硯臺高,
詩氣豪,憑換紫羅袍!
西泠網拍 · 藝是「六月月拍」
文房四寶專場
敬請關注
↓
▲
民國 · 洮河石銘文墨池
洮河石 民國
直徑17.9cm,高3.8cm
款識:丙戍秋日。竹露松風蕉雨茶煙琴韻書聲。置於臨潭。
▲
清 · “光緒年制”款梅紋松花石硯
松花石 清代
21×11.7×1.6cm
款識:光緒年制。
盒蓋題簽:昭和二十二年二月,鶴田家。
說明:帶桐木盒加山水紋漆盒。
▲
老坑 雲紋 對硯
端石 近現代
15.2×10.3×2.5cm×2
說明:配紅木硯盒。
▲
清 · 長方形瓶紋老坑端硯
端石 清代
15.6×10.2×1.9cm
說明:原配紅木硯盒。
▲
清 · 夔龍紋清供圖長方端硯
端石 清代
15.7×10.5×1.9cm
▲
紫檀木筆筒
紫檀木 近現代
直徑:11.5cm 高:12.7cm
▲
仿乾隆彩墨一套(5錠)
墨 近現代
9.3×5.9×1.9cm×5
▲
民國 · 榮寶齋制溥儒山水箋一組(6頁)
紙 民國
28×1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