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詩巫老街匠人:最美的人文風景

中新網6月1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網報道,馬來西亞詩巫曾經是一座繁榮的城市,尤其是70年代造船業、伐木業興盛,帶動就業機會,百業興旺,經濟起飛。

儘管現在不如早期那般興盛,走在老街上,卻依然可以看見許多傳統老行業在營業,有的已經傳承了三、四代人。這些極富古早味的老店、人情味的老街坊,守護傳統百藝與技能的老職人,是詩巫最具地方特色的人文風景。

充滿生活氣息的後巷風景---理髮店

在詩巫海唇街(Jalan Channel)的後巷,就有19間大大小小的理髮店,走道上晾著“祝君早安”毛巾,理髮店的玻璃門口上還張貼八九十代的時髦髮型,處處皆是懷舊氣息。

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開放式理髮店——愛群美髮室。坐落在海唇街的轉角處,3張老式的鐵質理髮椅背對大門口,想要理髮的人連門都不用推,只要有空的椅子,走進去坐就可以了。

3個理髮師,73歲的劉維星,65歲的邱法大以及53歲的張源才笑言,他們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三代同堂”。

這家理髮店特別的地方在於,3位都是小老闆,他們向店主租下一張理髮椅,在各自的位子上理髮,水電費一起承擔。

店鋪牆上掛著的註冊證件,顯示了愛群美髮室在1975年就已經開始營業了。45年的理髮歷史,老式理髮店的生存之道就是收費便宜、快速,還有那一雙手——幾十年磨礪的老手藝。

“我們的價錢,很多年來一直都沒有漲!”張源才指著牆上2015年的理髮價目表說。在這裡,理一個髮才收10塊錢,此外還有修面、挖耳服務。

廣寧人、福州人,老師傅儘管來自不同籍貫,而且共處於同一個屋簷下,彼此不只不會搶客,還會互相幫忙。

“我們的頭髮都是彼此幫忙修剪的。”老師傅笑言。

全民乾糧---福州光餅飄香

後巷另一頭,剛出爐的光餅香氣飄來。那裡有幾家餅店,其中昇記餅家是個超過50年的老字號。

正當許多餅家已經改用電烘箱烤光餅,昇記依然採用傳統的木炭窯爐,因此烤出來的光餅飄香四溢,色澤金黃、香脆可口。

光餅,雖然是地道的福州小吃,不過也深受當地馬來人和原住民的喜愛,很多遊客聞名而至,把它當作帶回鄉的手信;返鄉的遊子,在離開詩巫之前也一定會過來,帶走一袋袋的光餅。因此,老店前總是排著長長的人龍。

就像高階餐廳玻璃窗口裡的開放式廚房,現場就可以看見老闆陳良華用純熟、利落的動作,如何把光餅從一個小麵糰,變成一個熱烘烘的香餅:小麵糰成扁平狀,中間壓一個小洞,撒上白芝麻之後把它貼在甕的內壁。炭火烤熟後,再將甕壁上的光餅刮下就完成了。

“整個窯爐貼滿的話,一次可以烤上二百多片。”陳良華一邊刮光餅,一邊說。他的太太、孩子都在店裡幫忙,他們已經是第三代了,每一個都能獨當一面。

昇記由陳良華的父親於1963年創立,早期曾經到民丹莪的森記餅家當學徒,習得一手好技藝後回到詩巫來開餅店。

除了光餅,還有徵東餅及各式福州人的禮餅。“以前禮餅是在結婚或者節慶的時候送人,現在很普遍,平日都有人買來吃。”

過去福州人的傳統婚禮上,禮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禮物,而且會依重量來送禮。“父母餅的重量是5斤一片,送給親戚的‘五號餅’4斤一片;普通朋友送的是三號餅,分為一斤、兩斤、半斤、四兩等。”可說是血緣越親、交情越好,送的餅斤兩越重。

走入洋服店,看一度流行的時裝

洋服裁縫店在詩巫曾經輝煌一時,尤其是上世紀40至80年代期間。

當時百業成長,人們對服裝開始講究。廣利銀行的一眾廣東人,眼見砂拉越洋服業一片荒涼,於是便從新加坡引入一班上海西服師傅來到詩巫開洋服店,或將精湛工藝傳授給本地裁縫師。

一時之間,詩巫的裁縫工藝水準迅速提升,高峰時期單單是詩巫就有70間洋服店。這些洋服店當中以廣東人為主,位於打鐵街的廣興洋服就是其中一家。

“我的父親趙庚堯的裁縫手工有一半是和上海師傅學的。”現年56歲的趙偉霖,是廣興洋服第二代接班人,父親趙庚堯在他姐夫的裁縫店先是當學徒,30歲那一年開了廣興洋服。

當年的洋服店提供的是一條龍服務,從穿在西褲裡的四角褲,到襯衫、西褲和外套都必須會做。

80年代,人們從木山賺了錢,紛紛把孩子送去英國和澳大利亞留學。出國留學之前,每個人都會特地到洋服店量身定製一套西裝,“西裝內襯要做羊毛的,這樣比較耐寒保暖。”

如今商場輕易買到西裝,年輕人出國深造不再量身定製西裝,詩巫洋服業不如當年般興盛,不過大街小巷依然隨處找得到“洋服”二字老招牌。(鄧雁霞)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46 字。

轉載請註明: 馬來西亞詩巫老街匠人:最美的人文風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