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名稱的前世解讀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飛哥採風另一種意境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景山名稱的前世解讀
周乾
(本文部分內容經修改後載於《科技日報》2020年4月17日第8版,原標題為:《北京景山的那些“曾用名”》)
位於北京中軸線的景山,高約43米,曾是明清時期皇家遊幸之地,清代還成為停放梓宮的場所,辛亥革命後,這座皇家禁園於1928年對外開放。作為北京市中軸線上的一座土山,除了營建特色之外,景山還有著諸多的歷史文化關注點,而其中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其稱謂的多樣化。在歷史上,景山曾有多個稱謂,如“青山”、“鎮山”、“萬歲山”、“煤山”等。對於這些名稱的來源與正確與否,本文試予以解讀。
首先,景山並無“青山”稱謂一說。在元代,北海瓊華島(圖1)的小山又被稱為青山。“青山”是蒙古語,意思為“綠色的山”。之所以被稱為“青山”,是因為這個地方樹林蔥鬱,景色優美。而據《元史》卷五《世祖紀二》、卷六《世祖紀三》、卷八《世祖紀五》等文獻記載,元世祖忽必烈在秋冬季節多次居住並開展國事活動,其主要原因與青山的優美環境有關。另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於至元十二年(1275)到至元二十八年(1291)在中國定居,他在《馬可波羅行紀》裡記載了青山具有“山樹、宮殿構成一色”的優美環境。由於不懂漢語,他在著作裡將青山描述為“綠色的山”。繼馬可·波羅之後,義大利傳教士鄂多立克也來到了中國,將元代北海青山準確地描述為“位於宮城之外,景色宜人,君王遊樂時無需離家”,並亦將其翻譯為“綠色的山”。由上述分析可知,“青山”為元代對北海瓊華島的稱呼。
圖1青山(北海瓊華島)
其二,景山主峰在明朝由人工堆土形成(圖2),當時被稱為鎮山。明永樂年間,朱棣下令拆除元代皇宮,並在其基址之上營建紫禁城。期間,朱棣下令將拆除舊宮的廢磚、開挖護城河的泥土,在紫禁城的北面堆成一座土山,並命名為鎮山。這座土山之所以被稱為鎮山,主要是為了鎮壓“元朝的王氣”。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任何新的朝代建立後,其建造的宮殿均建造於拆毀的舊皇城宮殿遺址上,並利用“鎮物”來滅前朝的王氣,以達到前朝永世不得翻身的目的。鎮山就是鎮物之一。考古調查發現,鎮山主峰的位置正好壓在元代宮殿延春閣的基址之上。相應的,明代官員孫承澤所撰《天府廣記》卷四十二載有馬汝驥《西苑詩·萬歲山》,其中就有“北上中門為大內鎮山”的記載;清中期史學家吳長元所撰《宸垣識略》卷三亦記載了景山又名萬歲山,位於神武門之北,是皇宮的鎮山等相關內容。儘管景山在明代被稱為“鎮山”,但實際上鎮山恰恰見證了明朝的滅亡。據清初史學家計六奇所著《明季北略》卷二十記載,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見大勢已去,帶著太監王承恩登上萬歲山的壽皇亭,吊死在亭旁邊海棠樹下。由上可知,景山由明紫禁城營建的廢磚渣土堆積而成,其作為“鎮山”的的功能,僅為古代帝王的意願而已。
圖2紫禁城北望景山
其三,景山在明代被稱為“萬歲山”,北海瓊華島在元代亦被稱為“萬歲山”。元末文學家陶宗儀在其著作《南村輟耕錄》卷一、卷二十一均記載了中統三年(1261),忽必烈下令對瓊華島上的建築進行修繕,並於至元八年(1271)將瓊華島改名為萬歲山的相關內容。另據明代北京方誌《春明夢餘錄》卷六記載,“萬歲山”於萬曆三十八年(1610)八月十一日添牌。這是“鎮山”改稱為“萬歲山”的較早記載。此後的文獻記載中,“萬歲山”均指紫禁城北面的土山。如《日下舊聞考》卷三十五也明確指出,金元時期的萬歲山在紫禁城的西邊,而明代的萬歲山,在紫禁城的北面,二者不可混淆。
其四,景山在明代又俗稱為煤山。明代官員劉若愚所著明宮廷雜史《酌中志》卷十七載有萬歲山俗稱煤山的內容,並認為煤山實際上由土渣堆積而成。清代官修北京史志文獻資料集《日下舊聞考》卷三十五載有“萬歲山嘉樹蔥鬱,鶴鹿成群,俗稱煤山”。清代官員宋起鳳在所著《稗說》卷四亦載有“萬歲山又名煤山”的說法,指出萬歲山位於紫禁城的北面,並非自然形成的山,而是由土堆積而成。關於“煤山”名稱的來源,據明朝文學家沈德符所撰《萬曆野獲編》卷二十四記載,其主要原因在於民間相傳山下埋了很多石炭,作為京城突然封城時的備用燃料。而實際上,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管理處聯合組成的元大都考古隊,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對景山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景山位置是元大都後宮遺址的一部分,景山則是由土渣堆積而成,下面並無煤炭。
其五,景山在清代由萬歲山改名而成。據《清史編年》第一卷記載,順治十二年(1655)六月初四,順治帝下令將皇帝的宮禁命名為紫禁城,將紫禁城北面的山(萬歲山)命名為景山。分析認為,我國古代詩歌總集《詩經》之《國風·鄘風·定之方中》載有“望楚與堂,景山與京”,此處的“景山”寓意高大的山脈;另乾隆御製《白塔山總記》載有“宮殿屏扆則曰景山”,此處“景山”寓意皇宮的屏風。由此可知,“景山”的命名與護衛紫禁城的高山相關。“景山”這個名稱一直沿襲到今天。
儘管景山的稱謂多樣,但景山的營建,在建築規劃學、運籌學、地理學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從建築規劃學角度來看,景山位置在老北京城中軸線的中段位置,其利用廢磚土渣巧妙地堆積城明代北京城中心最為突出的璀璨明珠,是我國古代建築規劃史的一項傑作。景山為老北京中軸線上最高的建築,不僅彌補了中軸線建築佈局過於單調的方式,將北京城點綴得更加壯麗,而且形成極佳的視點。站在景山之巔,可南望壯麗的紫禁城(圖3),北眺中軸線上的鐘樓、鼓樓,西觀北海白塔,京城美景一覽無餘。從運籌學角度來看,明代工匠在紫禁城的營建過程中,將拆除元代皇宮的施工費料及開挖護城河的泥土堆在紫禁城的北面,形成一座土山,不僅解決了施工現場廢料堆積問題,而且節約了土方運輸所需的人力和財力,還有利於形成開闊的施工現場,加快施工進度,是運籌學在建築管理方面的科學運用。從地理學角度來看,我國的黃河流域處於北半球亞熱帶季風氣候最為顯著的地區,冬季在亞洲大陸西北內部形成高氣壓,有長達數月的偏北寒風,夏季則多刮南風。在這種地理條件下,位於紫禁城的北面的景山猶如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在冬天阻隔了北風的侵襲,有利於紫禁城古建築的禦寒,在夏季對紫禁城古建築群的通風亦不構成明顯影響,因而體現一定科學性。
圖3景山山峰俯瞰紫禁城
由上述分析可知,景山在前世的不同稱謂體現了北京古都豐富而又濃厚的歷史和文化,而景山本身的極具特色的營建方式以及其中體現的古代科學思想,則又是古代工匠勤勞和智慧的反映。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