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居然還有著這樣的人文歷史!真不愧是五嶽中的西嶽

華山(Mount Hua)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於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華山是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地質公園。

華夏之源

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華山腳下生息,華山腳下的橫陣、龍窩遺址是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清代國學大師,被周恩來總理稱為“一代儒宗、樸學大師,學問與革命業績赫然”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考證認為,中華、華夏之“華”藉以華山而名,在其名作《中華民國解》中論述:“我國民族舊居雍梁二洲之地,東南華陰,東北華陽,就華山以定限,其後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

華山居然還有著這樣的人文歷史!真不愧是五嶽中的西嶽

蘇秉琦:仰韶彩陶文化傳播路線圖

有“中國考古界拓荒者”之稱的古史學家、考古學家徐旭生(1888年—1976年),在其著作《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論述:“華夏集團發祥於今陝西省的黃土原上,在有史以前已經漸漸地順著黃河兩岸散佈於中國的北方及中部的一部分地方。”而徐旭生的觀點和同時代的歷史學家蒙文通、傅斯年不謀而合,“足以證明所得各條並非一人的私見。”

中國考古型別學的奠基人,前中國考古學會會長蘇秉琦(1909年10月4日—1997年6月30日),晚年撰寫的考古學著作《中國文明起源新探》被稱為“中國考古學的世紀之作”,其中論述:中華民族正是以華山腳下的仰韶文化的玫瑰花作為自己的民族圖騰而得名。蘇秉琦在《談“晉文化”考古》一文中說:“源於陝西關中西部的仰韶文化,約當距今六千年前分化出一個支系(寶雞北首嶺上層為代表),在華山腳下形成以成熟型的雙唇小口尖底瓶與玫瑰花枝圖案彩陶組合為基本特徵的‘廟底溝型別’,這是中華遠古文化中以較發達的原始農業為基礎的、最具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火花’(花朵),其影響面最廣、最為深遠,大致波及中國遠古時代所謂‘中國’全境,從某種意義上講,影響了當時中華歷史的全過程”。以“玫瑰花”為標誌的仰韶文化,同起源於燕山北側大淩河流域以“龍”為徽的北方紅山文化,在桑乾河上游交錯相會,相互撞擊、聚變,迸發出新的文明火花,“華山玫瑰燕山龍”的相遇,拉開了中華5000年文明的帷幕,這正是以華為名、以龍為徽的華夏民族共同體的前身。這一考證正好印證了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的一個觀點——“中華”、“華夏”皆藉華山而得名。蘇秉琦的觀點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王仁湘研究員,華中師範大學的陳建憲教授,多年來致力於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起源研究的中央民族大學陳連開教授等學者的認可和繼承,陳連開還引述王震中、任式楠、孟華平等人的論述做了進一步探討和延伸。

2007年06月18日,金庸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做題為《中國歷史大事》的演講,演講前特別宣告:“我講的並不是我獨創的學問,而是蘇秉琦教授的觀點。”而金庸闡述演講的觀點,即“中華文化不是在黃河一個地方發展起來的,當時最主要的文明在華山腳下。因為以玫瑰花為圖騰所以我們稱之為華夏民族,就來自於這個‘華’字。”

華山地處黃河中游,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中,與黃河一起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先祖以華山位居中國版圖的最中間而稱華山為“中華山”,華山周圍聚集的部族為“中華山集居群落”,進而演化為“中華”和“中華民族”。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藉華山而得名。又說:“我國民族舊居雍梁二州之地,東南華陰,東北華陽,就華山以定限,其後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當代知名人士也為華山題詞:“華夏之根”、“父山”。華山孕育了中華民族,締造了中華文明。華夏之根在華山,民族之源在華山。[1]

道教文化

華山的道教宮觀很多,歷史也很悠久,早在漢武帝時就建有集靈宮,唐朝更陸續出現了一些由道士們自己所營建的宮觀,相傳大上方的白雲宮就是唐金仙公主的修道處,至今遺蹟猶存。經過宋、元兩代的發展,到明代華山上的道教宮觀已經很多了,香火很盛。由於廟宇最初多建在峰頂,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山洪暴發,廟舍沖毀極多,故清代以後所重建的多改在峪內。

華山居然還有著這樣的人文歷史!真不愧是五嶽中的西嶽

玉泉舫

華山最主要的宮觀是西嶽廟。該廟在華山下十里之處,華陰東五里。舊址在黃神谷。它始建於漢武帝時,即前面講過的集靈宮。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年)曾立《西嶽華山廟碑》,言東漢統治者祭華、修廟、祈雨等事。北魏興光元年(454年),文成帝因舊廟已毀壞不堪,便在華陰東五里處的官道北興建新廟。從北魏開始直至清代,歷代人們都不斷加以維修和擴建。

另外還有云臺觀和玉泉院。雲臺觀在華山下,去谷口二里,華陰南八里,為古明堂地,北周焦道廣初創,唐天寶年間金仙公主復修。《華陰縣誌》載:“雲臺觀以雲臺峰名。有二:其一為北周道士焦道廣建,其一宋建隆二年(961年)為陳摶建。”陳摶初居華山,曾開闢荊榛,在觀內居住。元、明、清歷代不斷修葺,迄今舊址還在,其東北尚有紀念陳摶的希夷祠。玉泉院在華山的張超谷,宋仁宗皇祐年間(1049—1053年)為紀念陳摶所建,院與玉井潛通,玉泉溪水環繞,故名。院內有奉祀陳摶的希夷祠,祠後曾有希夷睡洞,傳說是陳摶練習睡功之處,可惜早已不存。玉泉院的規模是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華陰知縣陸維垣所建,光緒時曾為大水沖毀,後修復。解故後,人民政府於1958年撥款重修並擴建。另外還有鎮嶽宮、玉女祠、全真觀、聖母殿、毛女祠、煉丹爐、巨靈祠等等。這些廟多依山而建,結構精巧。

華山石刻
華山居然還有著這樣的人文歷史!真不愧是五嶽中的西嶽

華山景區小上方景點的“陪睡”題刻

華山金石題詠最早見於周劍漢鼎,《古今刀劍錄》曾有著述。碑及摩崖石刻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宋代大文豪歐陽修曾對宋以前的華山題刻進行研究和整理,寫出《華嶽題名跋》專著10卷,考察研究了自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至後唐清泰二年(935年)200年間532人對華山的題名。

清代顧炎武、王宏撰又將華山石刻收編成冊,並辨析真偽。乾隆年間畢沅將華山的一石一字,均收於《關中金石記》中。華山石刻以摩崖石刻為主,是一個書法藝術寶庫,被譽為鐫刻在崖石上的書法博物館。石上書法,行、草、隸、篆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崖上字跡經多年風剝雨蝕,山洪沖刷,多有被埋沒或字跡不可辨認者。經縣文物局1980年、1986年、1988年3次普查,僅登主峰道路側傍及主要景點計有摩崖石刻330多條。按由下而上順序,擷英輯要列表於後。凡表中“不詳”或“口”者,多因字跡無法辨認或題字本無落款和年代模糊,有待後來之有識者考證。題刻人中的著名有清代勝保、吳大澂、升允,民國孫中山、張大千等。

華山小上方景點一處“陪睡”題刻,其落款為“後學李光漢”,被網友驚呼為神題刻。據收集華山崖刻的荊勤學表示,該題刻或為清代李光漢向睡仙陳摶(tuán)老祖表達謙恭。[2]

古籍記載

《禹貢》:導河至於華陰。即華山之北矣。

《山海經》: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高五千仞,廣十里,遠而望之,若華然,故曰華山。

《白虎通》:西方華山,少陽用事,萬物生華也。

《爾雅》:西南之美者,有華山之金石雲。

《水經注》:華嶽有三峰按《勝覽》雲:華嶽三峰:芙蓉、明星、玉女是也,直上數千仞,基廣而峰峻疊秀,屹於嶺表,有如削成。山頂有二泉東曰太丘泉,西曰蒲池,東西分流,掛溜騰虛,直瀉山下。今其山盤迴峻挺,翼帶河濱,控臨關險,壯都邑之形勝,扼雍、豫之噤喉。秦中險塞,甲於天下,豈不以踐華為城,因河為池,山川之雄,泰華裒然稱首哉!

唐玄宗《華嶽銘》:雄峰峻削,菡萏森爽。是曰靈嶽,眾山之長。偉哉此鎮,崢嶸中土。高標赫日,半壁飛雨。

華山詩歌

《捉搦歌》古樂府

《遊西嶽詩》西晉·潘尼

《華山館為國家營功德詩》南北朝·沈約

《行經太華》隋·孔德紹

《西嶽雲臺歌送丹丘子》唐·李白

《登華山》唐·李白

《華山歌》唐·劉禹錫

《華嶽》唐·王維

《望嶽》唐·杜甫

《華岳廟》唐·張籍

《途經華山》唐·李隆基

《水簾詩》唐·柳宗元

《觀華山瀑布》唐·呂履恆

十大未解之謎

1、洞裡甕是怎麼回事兒?

這一景觀在群仙觀上方登山道路旁。在一塊岩石上有一洞,洞裡有黑色釉甕一口,而且甕裡還套有一洞。令人費解的是,石洞口小,甕體大,此甕是如何裝入洞內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民間曾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洞裡有個甕,甕裡有個洞,洞裡的甕裡有個甕裡洞,甕裡的洞裡有個洞裡甕,不知是先有洞還是先有甕。”

2、“全真巖”三字是如何刻在崖頂的?

在南天門外長空棧道盡處的賀老石室上方懸崖絕壁上刻有三個斗方大的字“全真巖”,雙線體楷書,筆力蒼勁,刻工精湛,傳為元代道士賀志真題刻。然而,令人驚詫和不解的是,此摩岩石刻在數十米高的崖壁上,且崖壁呈屋簷狀,字就刻在“屋簷”下方,崖壁下就是萬丈深淵,真不知賀老是如何將這三個字刻上去的?

3、“雲天弧光”是怎樣出現的?

在天梯上方兩塊巨石周圍,夏秋時節的雨天清晨,常常會有幾縷電弧一樣的光芒劃過,格外耀眼,使夜幕下的石紋清晰可見,說是雷鳴前的閃電,但弧光過後並無雷聲。不知這“弧光”是怎樣出現的?

4、“蓮臺佛影”是怎樣出現的?

在華山南峰,空氣溼潤,陽光朗照的日子,有時會在一片輕霧上方突然出現一團彩色的光暈,光暈正中間有一陰影,其形狀酷似佛身,或立或坐,惟妙惟肖,象是“神明奧區”,十分神奇,不知這種現象是如何出現的?

5、為什麼會有“燕子銜表”?

在南天門外有一石臺,三面臨壑懸空,下視深淵萬丈,四圍曠渺,相傳是軒轅黃帝會群仙的地方。春夏立交,常有善男信女焚表以祭天神。黃表碎片紛飛漫舞天空,引來無數燕子叼銜,成為別有情趣的一道景觀。不知這燕子為何要“叼表”呢?

6、“”是什麼字呢?

在蒼龍嶺上方平臺邊崖上刻有“雲海”二字,落款就是“”題,不知“”是什麼字?有人說是“昌”“明”二字,有人說是陝西關中方言“jiao”(意思就是太陽光很火辣),到底是什麼字,至今既無稽可考,也無典可查,成為一大字謎。

7、仰天池為何“旱而不涸,澇而不溢”?

在華山極頂落雁峰(南峰)巔有一天然石凹,寬不盈尺,長約一米,呈不規則形,青天近在咫尺,仰承天露,得名“仰天池”。池水清澈,澇時不盈溢,旱時不枯竭,一年四時與日月同在,不知是何道理?傳說太上老君常用此水煉製金丹。

8、為什麼黑龍潭水色變化無常?

黑龍潭在華山南峰,潭不大,有一平米見方,常年積水,為黑龍水府,得名黑龍潭。令人不得其解的是,有時潭水呈黑色如墨,有時又清澈見底。人們百思不得其中奧妙。《說鈴》一書就說:“龍在則水黑,龍去則水清”。

9、遊山神燈是怎樣出現的?

明代畫家王履在《玉女峰記》中記述夜宿玉女峰,夜半見峰巔崖畔有光如燈,或三或五遊移不定,這就是華山神燈。《雍勝略》記述,華山白羊峰“每至三元八節,即有神燈或三或五現於崖端。”傳說見神燈者必定福壽雙全。

10、中方仙橋為什麼人來人往?

在華山峪三清殿南絕壑上,因天象變化,有時遠遠望去,在峰壑間能隱約看見一座象彩虹一樣的橋,橋上人影幢幢,如群仙聚會。有位名叫史紀的人在《中方仙橋》詩中這樣寫道:“天丁役力鬼工成,人在秋虹背上行。高如紫霄衝鳥道,下臨線壤小鹹京。蘭香佩玉朝金闕,子晉吹笙弄明月。萬籟不鳴寒夜寂,清風飄落步虛聲。”

參考資料

1.西嶽華山·華夏之根[引用日期2016-02-06]

2.華山現清代神題刻現陪睡二字 或與睡仙陳摶有關[引用日期2014-10-16]

本文章由頭條百科使用者小胖好呀、萬鼎星辰弓彪、橙色風暴加油參與編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727 字。

轉載請註明: 華山居然還有著這樣的人文歷史!真不愧是五嶽中的西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