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10大奧義,為你的人生指點迷津


作者: 何新

《金剛經》10大奧義,為你的人生指點迷津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經典之一。
後秦高僧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最早也流傳最廣的譯本。
《金剛經》是大乘的修行方法之經。《大般若經》說:“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嚴定,亦名金剛三昧,亦名般若波羅蜜多。佛佛道同,更無異路。若行人初發心時,能如是正觀心佛性者,亦即名入如來定。”
然而理解不易,誤解殊多。
何物金剛?殊不知,佛說《金剛經》的真正本意,就是無物金剛,又無物不金剛——無體無心,無色無法,無為無世界。
《金剛經》充滿了大乘佛學隨詮隨遮的獨特的辯證法。
茲不揣愚陋,謹摘要讀經札記十則,略述私見及心得如次。第一品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乃應身佛。應身佛之釋迦牟尼佛,是表示隨緣教化,度脫世間眾生而現的佛身,特指釋迦牟尼的肉生身。]
敬案:佛何以乞討為生?蓋佛有三身,分別是: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
法身佛即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乃宇宙本體佛,相當於上帝、太陽神。佛以法為身,故稱法身,法身處於常明光淨土。
未來佛即如來佛,乃報身佛,即盧舍那佛。出梵語,譯義曰:光明遍照,又作“淨滿”。報身佛是釋迦牟尼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佛的智慧的佛身。對於初地以上菩薩應現之報身,報身佛處於實報莊嚴土。
現在佛即應身佛,乃釋迦牟尼肉身佛。存在肉身是表示隨緣教化,度世間眾生而現世的佛身,特指釋迦牟尼的生身。過去佛。第二品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唯一無二的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
【佛有多身。如來,本體佛。】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云何,即如何。住,放置、設定,禪定。】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奧義】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經文】
第五品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翻譯】
須菩提,你意思怎樣?可以認為看見我外表的身相,就是看見佛嗎?
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以為看見身相就見得到如來。
為什麼呢?
如來所說的身相,並非實有的身相。
於是佛告訴須菩提:一切世間現象諸相,都虛幻不實。
若能洞悉現象的空幻性,則能見察過去、現在、未來之佛性。
【詞語解讀】
須菩提:人名,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出身舍衛國之婆羅門。
相:人類目之所見曰相。
相引申而有事物之相,亦即外貌,狀態之義,相即人類所感知、所知覺、所見聞者。
簡而言之,佛經所言相,乃即近代西方哲學(如康德)之所謂現象,而區別於本質與本體者也。
本質與本體,即下文所言之真,真如。而相,現象,則乃為“如”(即彷彿)。
[附註:《楞伽經》卷五剎那品:“此中相者,謂所見色等形狀各別,是名為相。”
《大智度論》卷三十一:“一切法有總相、別相二種。總括而言,無常等為其總相;別而言之,則地為堅相,火為熱相,乃至色等之形狀各別,而皆有其特殊之相。又以性為物之本體,相則為可識可見之相狀。”]
如來:如來,又作如去,合稱如來如去,出於梵語tatha^-a^gata,音譯多陀阿伽陀,為佛性十號之一,亦為佛之尊稱。
如來如去,即無上神通,無法無身無形無相也。
目之所見曰相,曰如。相,如,非自主。左右、決定諸相、諸如的之“如來如去”的,乃是真如。
故種種現象如來如去,皆非真如。
真如為現象之真實,為現象之真理。而佛陀即真理,唯佛陀為真理。佛由真如而現身,故尊稱佛陀為“如來如去者”,簡稱如來者——即如來佛。
佛經《大智度論》卷五十五:佛“行六波羅蜜,得成佛道,(略)故名如來;(略)智知諸法如,從如中來,故名如來。”
佛陀乃無上之尊者,為無上之無上,故亦稱無上上。
據佛經《成實論》卷一、《行宗記》捲上之說,乘真如之道而來成正覺者,是為真身如來;而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者,是應身如來。
也就是說,示現人間之有身佛,乃應身如來,亦真亦幻也。而真如(即真理)之佛道,方是真身如來。
【奧義】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經文】第六品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翻譯】
所以不應尋求佛法,也不可不尋求佛法。
對於這一矛盾的語義,佛陀常說:
希望你們這些修行者,能理解我所言說的佛法。
你們這些修行者,要想理解我所言說的佛法,猶如乘舟筏渡水的比喻——
[一到彼岸,即棄筏登陸]
萬法都應捨去,
何況那萬法之外[指色界]呢!
【詞語解讀】
取法:即求法,修習佛法。取非法,即不求法,不修習佛法。
比丘:梵語bhiks!u,本義乞食者,亦為佛道之修道者。男性為比丘,女性為比丘尼。
筏:舟筏,渡具。
非法:法外之物,即指色界,作為幻象的世界。
【奧義】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何新按語】
此段文字出自《第八品·依法出生分》,乃佛學特有辯證法之體現也。
此段文字表義殊為難解。往舊諸說之句讀、解釋,多謬,可謂一向被錯解多年。
而此段最末兩句“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佛言世間所謂佛法者,多非真佛法——乃一當頭棒喝,而實際亦然。
此中奧義無窮,可破一切執。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
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
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
——其福勝彼,何以故?”
“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翻譯】
“須菩提,你說說,如果有人用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種財寶,佈施眾生,
這樣的人所得到的福報功德,會不會多?”
須菩提答:“會很多”。
世尊:“怎樣說呢?其實這個福德,並非真正的福德。”
因此,如來講說什麼才是福德多:
“假使有人每天讀誦這本經,受持本經中的四句偈語,並且講給別人聽。
——那麼這個人的福德就勝過那個人,為什麼?”
“須菩提啊,一切已經成就佛果的諸佛,以及正在成佛的菩薩,
洞徹三昧及三種菩提法門,他們所修習的佛法都出自這裡的經文。
但是須菩提,其實所說的佛法,卻都不是真正的佛法!”
[《傳心法要》上曰:“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
【詞語解讀】
三千大千世界:佛教認為,類如一個太陽系(內有千個小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一千個太陽系的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三個千,所以稱為三千大千世界。
《大智度論》:“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為一佛世界。”
七寶:佛教以金、銀、琉璃、琥珀、硨磲、瑪瑙、珊瑚為七寶物。
佈施:施捨食物及財物給佛的僧團曰佈施,佛教認為佈施是一種功德。
性:梵語prakr!ti,與相、修相對,有不變者之義,指事物及存在本來具足之性質、事物之實體(自性)、對相狀而言之自體(本性)、眾生之素質(種性)等。性即事物不會改變之本質。
[佛書論性:本體,本因。《唯識述記》曰:“性者體也”。《探玄記》十八:“性是因義”。《大智度論》卷三十一、卷三十二:"性名自有,不待因緣。”“不待其他因緣,無始以來法爾即有的本分之因種,稱為性。"
佛學認為性有總、別之異。總性,如無常、苦、空、無我、無生、無滅等。別性,如火為熱性、水為溼性、心為識性等。無常、無我為一切法共通之普性,熱性、溼性等則為諸法各別之自性。又男女之“愛慾”,梵語Ka^ma,佛經亦稱之為性。
《傳心法要》曰:“此靈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無色相,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識,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境物會,不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盤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離真,皆為妄想。”]
偈:梵語伽陀(梵ga^tha^)與只夜(梵geya)。伽陀即歌呵,只夜即吟雅,佛經中的歌謠口號也。
《金剛經》中有四句偈,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諸佛:佛教認為佛有十方(即空間佛,地佛,十方包括上下左右前後東西南北),三世(即時間佛,天佛: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以及人間佛,合稱一切佛。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菩提,梵文Bodhi的音譯,覺悟、智慧,大徹大悟。三菩提法,即三種修行方法,“三乘”方法。包括聲聞、緣覺、無上正三種菩提法。

《金剛經》10大奧義,為你的人生指點迷津
《彌陀要解》曰:“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話,跟阿彌陀佛名號一樣,都是屬於尊重不可翻。只得音譯。
具體說,阿是漢語無的意思,耨多羅是上,是至上;三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覺悟,三藐即三昧,漢語意義正等正覺。整個翻出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漢語的無上正等正覺之境,也就是成佛,菩薩行證到無上正等正覺,就成佛了。
根據佛經,聲聞,即受教,緣覺即發自自心,得於心證。無上正菩提,又作無上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義即諸佛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自發菩提心,亦復教他人發菩提心,廣宣妙法普濟眾生,修行無上圓滿智慧之方法。
[據佛經的解釋,阿耨多羅是"無上"之意(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透過三種緣覺達到"普遍的智慧和覺悟"。]
以上三乘喻,有經中設三種譬喻:三種人欲渡恆河,第一人以草為筏;第二人以皮囊為船;第三人造作大船乘,以船載渡百千人。所謂大乘即出此意義。
[參考《生菩提心經》、《雜阿含經》卷二十八、《大智度論》卷五十三]
【奧義】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第十品莊嚴淨土分]
【經文】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
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
何以故?
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翻譯】
佛告訴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
以前在燃燈佛的所在,對於佛法,有所證得嗎?
沒有,世尊。
以前在燃燈佛那裡,對於佛法,實在沒有所得。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
菩薩能莊嚴佛土嗎?
不能,世尊。
為什麼呢?
因為莊嚴佛土,如同虛幻,本來沒有佛土待莊嚴,只是虛名叫做莊嚴。
所以,須菩提,諸大菩薩,要這樣產生清淨心——
不應當在色象上產生心意,不應當在聲音、香氣、滋味、觸覺、法意等產生心意,
什麼也不要沉迷,保持純淨之心。
須菩提,比如有人,他的身體如眾山之王的須彌山那樣高大,你的意思如何?這樣的身體,大不大?
須菩提說:很大,世尊。
為什麼呢?佛說:並沒有身存在,大身只是虛名。
【詞語解讀】
然燈佛:釋迦摩尼佛成佛前的老師。
莊嚴:相莊嚴,眾寶裝飾。
菩薩摩訶薩薩埵:菩薩,覺有情,摩訶薩,廣大,薩埵,眾生。
須彌山:意譯作妙高山,佛教的地中最高山,應即喜馬拉雅山。佛教之宇宙觀沿用之,謂其為聳立於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為中心,周圍有八山、八海環繞,而形成一世界,須彌世界。
【何新按語】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宋明以後興起的儒家心學,起源於此。
【奧義】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
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翻譯】
須菩提,你意思怎麼樣?如來佛有看見物質的肉眼嗎?
是的,世尊,如來佛有看見物質的肉眼。
須菩提,你意思怎麼樣?如來佛有看見未知事的天眼嗎?
是的,世尊,如來佛有看見未知事的天眼。
須菩提,你意思怎麼樣?如來佛有照見眾生根性的慧眼嗎?
是的,世尊,如來佛有照見眾生根性的慧眼。
須菩提,你意思怎麼樣?如來佛有洞見規律的法眼嗎?
是的,世尊,如來佛有洞見規律的法眼。
須菩提,你意思怎麼樣?如來佛有無事不見的佛眼嗎?
是的,世尊,如來佛有無事不見的佛眼。
須菩提,你意思怎麼樣?
恆河中所有沙子,佛說是沙子嗎?
是的,世尊,如來說是沙子。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
如恆河中的所有沙子,沙子那麼多的恆河,恆河所有沙數那麼多的世界,你說多不多?
很多,世尊。
佛告訴須菩提:那麼多國中,所有眾生,所有的心想,如來佛都知道,為什麼?
如來佛說:一切種種心都是虛妄心,只是虛名的心,為什麼?
須菩提!(因為,)對於過去心並不存在,對於現在心並不存在,對於未來心也並不存在。
【詞語解讀】
肉眼:梵語ma^m!sa-caks!us,指人之肉眼。佛經認為有五種眼,第一眼即肉眼凡胎,凡夫之眼。凡夫以此肉眼分明照見色境。《無量壽經》卷下:“肉眼清徹,靡不分了。”
天眼:五眼之二,能知照未來因果,稱天眼。《大智度論》卷五,“證得色界四大種所造淨色之眼根,稱為天眼。以此眼能照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之遠近粗細等諸物,稱為天眼通。”
慧眼:梵語prajn~a^-caks!us,智慧之眼。五眼之三。能了知諸法平等、性空之智慧,故稱慧眼。因其照見諸法真相,故能度眾生至彼岸。《大智度論》下:“為實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見眾生,盡滅一異相;舍離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滅,是名慧眼。”
法眼:梵語dharma-caks!u,指徹見佛法正理之智慧眼。系五眼之四。“此眼能見一切法之實相,故能分明觀達緣生等差別法。菩薩為度眾生,以清淨法眼遍觀諸法,能知能行,得證是道;又知一切眾生之各各方便門,故能令眾生修行證道。”法,包括色法與心法。
佛眼:梵語buddha-caks!us。指諸佛照破諸法實相,而慈心觀眾生之眼。系五眼之最高者。謂諸佛具有肉、天、慧、法四眼為用,乃至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而一切皆總見。故稱佛眼。《無量壽經》卷下:“佛眼具足,覺了法性。”
心:華嚴五祖宗密在《禪源諸詮集都序》中,將心分四種:1.肉團心,即心臟。2.緣慮心,指思想,思慮、心理活動。3.集起心,近似康德所謂先天綜合判斷,專指認識之第八識,阿賴耶識。4.堅實心,即如來藏,涅槃心,清淨自性之心,宇宙之心,故又稱真實心。
【奧義】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如果修行者心中有對自我的執著、對他人比較的執著、對眾生區別的執著、對生死分別的執著,那他就不可能成為菩薩。]

《金剛經》10大奧義,為你的人生指點迷津
【經文】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翻譯】
佛陀告訴須菩提說:“諸位菩薩修行者,應該這樣去降伏自我之心。
世間有生命之物包括:孵卵所生的(鳥類爬行類);母胎所生的(哺乳類);水溼中所生(魚類);蛻變而生的(蟲蛾類);有的存在顯示生命(有色),有的存在沒有生命(無色),有的存在有欲想,有的存在無慾想。
我都希望他們超越生命而得永恆清淨解脫。
這樣普度他們是令他們自覺,其實並沒有一位眾生受到我的救度。
為什麼這麼說呢?須菩提!
你要知道,如果修行者執著於自我的私心(我相)、比較對待的人我心(人相),區別生命對待的不平等心(眾生相)、以及希望自己不死的欲心(壽者相),——那他就不可能成為菩薩。
【奧義】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佛法是平等的,沒有高低好壞之分。]
【經文】第二十三品淨心行善分
複次,須菩提!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翻譯】
還有一方面要注意的,須菩提!
我們說的佛法,對人沒有高低的區別,都只是修習無上正等的圓覺之法。
所以須摒棄自我心,排他心,分別眾生的心,想自我永生的心,修習普濟一切的佛法,而達到無上正等的圓覺。
須菩提,如果有人說另有什麼好的佛法,如來會說那不是真的,只是虛名而已!
【附錄】
玄奘譯本《能斷金剛經》:
“是法平等,於其中間無不平等,故名無上正等菩提。
以無我性,無有情性,無命者性,無士夫性,無補特伽羅等性,平等故,名無上正等菩提。”
【奧義】
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說偈語:若想以顏色見到我,以聲音尋找我,這是俗人行為的邪念,不可能參見到如來。]
【經文】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翻譯】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可以佛現色身的三十二種相而觀見如來嗎?
須菩提說:可以,可以,可以佛現色身的三十二種相而觀見如來。
佛說:須菩提,如果可以佛現色身的三十二種相而觀見如來,那麼轉輪聖王不要修行就直接是如來了。
須菩提對佛說:世尊,那麼我瞭解佛說的意思,不應以佛現色身的三十二種相而觀見如來。
這時,世尊說了如下偈語:若想以顏色見到我,以音聲尋找我,這是俗人行事的邪道,不可能參見到如來。
【註釋】
觀:佛教術語,觀察虛妄的表相世界,而達到空諦的智慧。
轉輪聖王:即轉輪王,治理凡世的聖王。
偈:梵語意譯,又譯頌,四句整齊韻語,用以表達一種對佛法的理解、讚頌。
佛教說佛有三十二相:“謂自心相,外相,所依相,所行相,作意相,心起相,安住相,自相相,共相相,麁相,靜相,領納相,分別相,俱行相,染汙相,不染汙相,正方便相,邪方便相,光明相,觀察相,賢善定相,止相,舉相,觀相,舍相,入定相,住定相,出定相,增相,減相,方便相,引發相。”
【奧義】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如來的意義,沒有所來,沒有所去,所以名叫如來。]
【經文】第二十九品威儀寂淨分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何以故?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金剛經》10大奧義,為你的人生指點迷津
【翻譯】
須菩提,如果有人說:如來也是忽來忽去,時坐時臥,那此人沒有理解我所說的意義。
為什麼呢?
如來的意義是——沒有所來,沒有所去,所以名叫如來。
【註釋】
如來與釋迦牟尼佛如來(印度梵語:Tathāgata),音譯為多陀阿伽陀,佛的十大稱號之一。tatha意思是“如”,agata意思是“來”。如指真如,絕對本體,絕對真理。此乃宇宙主宰之如來。又佛稱如來者,則含兩層意思:憑藉真如之道,透過努力,不斷累積善因,最後終於成佛,故名如來佛,也就是真身如來。透過傳習,講傳真如之道,使眾生增長智慧、消除煩惱、獲取利益,故名如來佛,也就是應身如來。如來佛,也有解釋作“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民間以為如來即如來佛,專指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佛,釋尊,即成佛前的悉達多太子。——實際上這是不確的。如來是釋迦牟尼佛的德號之一,意思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如來與佛,二者只能稱其中一種。
來、去、坐、臥:這是佛教要求的四種舉止,所謂四威儀。
行、住、坐、臥四法——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
【奧義】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形有為世界萬物的總法,就是它們皆如夢幻泡沫般地在消散。
這世界有如露水閃電一樣迅速幻滅,只有如此觀察——才能洞見宇宙真諦。]
【經文】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佈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翻譯】
須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滿無量數世界的七寶來佈施;又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發心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話,受持實踐此經,甚至只用四句偈語來實踐、讀誦,為他人演說,他的福德勝過七寶佈施。
那麼,如何為他人演說呢?不要受惑於表相,心意寧靜而不動。
一切有形有為世界萬物的總法,就是皆如夢幻泡沫般地在消散。
這世界有如露水閃電一樣迅速幻滅,只有如此觀察——才能洞見宇宙之真諦。
佛講說這部經文至此結束,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聽佛所說,大家都歡喜,信受奉行。
【詞語解讀】
有為:有為,梵語sam!skr!ta,指運動與行動,即有所作為。
佛學認為,整個宇宙世界都是有為世界,所以永遠變動不居。這種有為可以概括為“四象”——即四有為:生(發生)、住(存在)、異(變異)、滅(消滅,滅失)。
此四境界,即四種有為相,總言之則即一個字——變。
故世界的本質就是變幻而莫測。
法:法,梵語dharma,音譯達磨、達摩、曇摩、曇無、曇。
法乃大乘佛教認識論之重要範疇。
唯識論認為法即宇宙及萬物之自體,法乃軌則宇宙萬物之規律。宇宙有自法,法體靜謐不動而規範宇宙萬物。
故法,指物之自性,宇宙之本體、本質。佛經所言法,區別於色界(現象世界)而有法界(法相世界)。法界,亦即宇宙自然規律所存在之世界也。
法有色法、心法之別。色法即自然法,自然規律之制約。心法,即軌則人心之法,包括認識之標準、規範、倫理道德、法則、道理、教理、教說、真理、善念等。
於色法、心法等一切諸法言之,法系指所有存在之約束規律。法又分為有為法與無為法。有為,即有形而有限。無為,即無形而無限。
佛學認識論認為:人類認識世界透過六境及六種認知工具——六識。
六種認知工具,包括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前五識之對境亦為五,即:色、聲、香、味、觸,稱為五覺。
統攝此五覺者,乃第六識為“意”,即“心意”,“意識”。意所緣之對境,即規律之世界、本質之世界,法所在之境界,即法界dharma-dha^tu或法處(梵dharma^yatana)。
諸法之自性,稱為法性、法體;其自相則稱法相。
佛陀之教說,乃宇宙之大法,即佛法,佛法無邊。
佛法之所聚集,稱為法聚、法蘊、法藏、法集、法寶藏。

佛法之義理,稱為法義。

透視諸法性空緣起真理、觀察諸法者,稱法眼。述說佛法之經論文句,稱為法文。
佛法之威力,稱為法力。佛之自體,稱為法身。佛法為進入涅盤之門戶,稱為法門。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9619 字。

轉載請註明: 《金剛經》10大奧義,為你的人生指點迷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