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的來歷可謂是源遠流長,相傳,是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蜀檮杌》:“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對聯。
對聯是一種文化,被古代文人所喜好
關於對聯,還有一種說法是叫做椿聯,也就是後來的春聯。人們一開始,就是用對聯來表達喜慶,或者諷刺的情感。
而由於對聯的藝術形式獨特,很是考驗文人墨客們的文化功底。因此,後來對聯就漸漸的演變成了文人才子之間,證明自己才華的一種手段了。
古人所留下的詩詞以及對聯,有很多極為經典的對聯至今還朗朗上口。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就例如寫給岳飛的一副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這幅對聯非常精妙,相傳,是出自一徐姓女子之手,她透過擬人的修辭手法,完美的表達出自己對忠臣岳飛的敬重,同時也表達了對奸臣秦檜的厭惡。
對聯講究眾多,考驗文人水平
眾所周知,對聯不僅需要考慮平仄問題,同時句式也得工整,並且意境也需到位。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出現重字。
對聯從單純對偶再到律偶,發生了巨大變化,其文化內涵也越來越深刻。不僅要對上,更要對的美、對的妙,若是對得不盡如人意,那麼在宴會上便要罰酒,這成了古代好於飲酒的文人們的一個遊戲,由此可見,對聯在古代也是一門高雅的藝術。
古代文人墨客聚會,以對聯喝酒為樂
據稱,一次一些文人墨客們相聚在一起,飲酒高歌、討論詩詞,比酒酣之際,他們便對詩詠歎。而突然,有一人說出一上聯,要眾文人接下聯,一時眾人竟然無人可答,這上聯便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
乍一看,就會覺得對聯很簡單,不就是簡單的合字嘛,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除了有“日昌晶”,不是還是有“鑫森焱垚”等等,也是可以合字的,只要隨便取一個字,不就可以對出來了嗎。
然而,若是熟悉對聯的人,就會知道,想要應對出完美的下聯,可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在這個上聯中,其實是隱藏了難點的。第一個難點就是合字,要用一個字,去合成其他的字。而第二個難點,就是需要的字的數量。
另外的一個難點,就是一二三是三個連著的數字,所以也只能用四五六或者七八九,這樣三個連著的數字作對才行。不然的話,首先在對聯的句式工整上就對不上了。
比如,有人就對下聯:單木是木,倆木是林,仨木是森。這個下聯看上去對得非常的工整,但是實際上卻並不完美。
這個下聯雖然也是用了單倆仨以及木字與其合字來對,在句式上也算工整,但是,在韻味上,單倆仨與一二三是重複的,因此並不能夠算是一個完美的下聯,而其他的合字也理所應當的否決掉了。
眾文人對不出下聯,遲到文人語出驚人
由於這上聯實在有些難度,因此,在場的文人們也都始終對不出令大多數人都滿意的下聯,便都陸續自覺的喝酒了。
而這時,一個遲到的文人趕來,在這樣的宴會上,向來都有一條規定,那就是遲到者自罰三杯,而恰巧這個文人又是一個酒力不佳的人,其他文人不想讓他剛趕來就醉醺醺的,同時那個文人也不好破了這個規矩擾了雅興。
就在他們為難之際,一個文人發話,若是那位遲到的文人對出剛才其他人都對不出的下聯,那麼就把那三杯免了,若是對不出那個文人也就只好“認栽”,乖乖自罰三杯。
而當那個遲到的文人聽到上聯後,他著實沉思了一段時間,周圍的一眾文人都靜靜地看著他,緊接著,那位文人從沉思中猛的抬起頭來,隨即搖頭晃腦、不緊不慢的說出:“七人是化,八人是仈,九人是仇。”
這下聯同樣是合字聯,而且對句工整,堪稱妙對,因此周圍的一眾文人拍案叫絕,無不由衷的發出讚賞的話語,而這個遲到的文人,也由此而“逃過一劫”。
小結
對聯文化是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如今,人們大多已經不再學習對對聯了,甚至連對對聯的方法都不瞭解,希望像這樣的傳統能夠更好的流傳下來,不要讓其成為歷史!
參考資料:《蜀檮杌》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