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名山巡禮 嵩山

由 由振山 釋出於 休閒

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成稱為“嶽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西北部,西鄰古都洛陽,東臨古都鄭州,屬伏牛山系。嵩山總面積約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共72峰,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

遠眺嵩山

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通鄭汴,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是古京師洛陽東方的重要屏障,素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蘊,是中國佛教禪宗的發源地和道教聖地,功夫之源。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詩經》有“嵩高惟嶽,峻極於天”的名句。嵩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也是中國名勝風景區,為五嶽中的中嶽。

嵩山 少林寺

兩億三千年前後,在中國的版圖上,又發生了一次延續很長時間的地殼運動,南北廣大地區的“燕山運動”,嵩山地區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擠,形成了今天的山勢地貌。嵩山以其豐富的地質內涵受到世人青睞。觀看嵩山五代地質,猶如翻閱一部地質史。嵩山地區的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的出露,構成了中國最古老的巖象——“登封群”的“登封朵巖”。

雄偉嵩山

太室山

太室山

主峰峻極峰為嵩山之東峰,海拔1492米,主要建築為中嶽廟、嵩陽書院。據傳,禹王的第一個妻子塗山氏生啟於此,山下建有啟母廟,故稱之為“太室”(室:妻也。)。太室山共三十六峰,主峰“峻極峰”,則以《詩經·嵩高》“峻極於天”為名,後因清高宗乾隆遊嵩山時,曾在此賦詩立碑,所以又稱“御碑峰”。

登上峻極峰遠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潁水奔流,北望黃河如帶。太室山下的中嶽廟,始建於秦朝,是嵩山道家的象徵。太室山南麓的嵩陽書院,是嵩山儒家的象徵,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

少室山

少室山

有三十六峰,頗為壯觀。少室山山頂寬平如寨,分有上下兩層,有四天門之險。據《河南府志》載,金宣宗完顏列與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戰時,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頂屯兵,故稱“御寨山”。少室山距太室山約10千米,山上連天峰為嵩山之西峰,海拔1512米,為嵩山最高峰,主要建築為少林寺。據說,禹王的第二個妻子,塗山氏之妹棲於此。人于山下建少姨廟敬之,故山名謂“少室”。少室山中以少林武術聞名於天下的少林寺,是嵩山釋家的象徵。

嵩山是三教的策源地,對三教的形成和傳播都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佛教文化

法王寺

嵩山是佛教名山,佛教文化豐富而燦爛。法王寺,創建於東漢,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比洛陽白馬寺僅晚三年,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年,據《說嵩》記載,白馬寺原為招待四夷賓客之所,因此可以說法王寺是中國佛寺建立之始。

少林寺為北魏孝文帝元宏敕建,印度僧人跋跎在此落跡傳教。由於印度高僧菩提達摩在這裡首傳禪宗,後來禪宗發展成為佛教中的重要宗派,所以,少林寺被稱為禪宗祖庭。禪宗祖師達摩在傳教過程中留下了“一葦渡江”、“面壁九年”的故事,確立了“明心見性,一切皆空”的修道禪法。

道教文化

雪景

嵩山也是道教名山。中嶽廟始建於秦,原名太室祠,曾有“飛薨映日,傑閣聯雲”之美稱。中嶽廟是道教聖地之一,有“道教第六小洞天”之稱,中軸線建築共十一進,全長1.3華里,面積十萬多平方米,是五嶽中現存規模宏大,儲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

中嶽廟的四嶽殿臺在五嶽中獨樹一幟,滲透著“五嶽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觀念。

崇福宮前身太乙觀建於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原為萬歲觀,距今有兩千年曆史。宋真宗時道教盛極,把太乙觀提升為崇福宮,它不但是名儒雲集之地,也是歷代著名道學方士棲身傳教之所。

如北魏寇謙之,唐朝劉道合、宋朝董道紳,金代邱長春等,都在道教史上留有盛名,均在崇福宮主持過道場。

嵩山道教建築、石闕等有很高的價值。中嶽廟中嶽大殿增修於宋真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歷代均有重修。

儒學文化

嵩陽書院

嵩山是儒家文化影響很大的地方,在中國國內名山中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儒家文化在漫長的歲月裡,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先秦原始儒學、西漢神化儒學、宋明理學、現代新儒學。

嵩陽書院,位於嵩山南麓,它與當今河南商丘“睢陽書院”、湖南“嶽麓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並稱為宋初四大書院。嵩陽書院是宋明理學教育中心之一,在中國文化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其旁不遠處的崇福宮,是宋代安排不合時務的名儒的宮觀,范仲淹、司馬光、程頤、程顥、李綱的等均在此授過“管勾、提舉”之職。

至清代康熙年間,名儒耿介傾其資產,大規模的修復和擴建了嵩陽書院,使它成為清代洛派理學的傳播中心。與觀星臺景區有關的周公、隱居於箕山的許由、巢父、伯益,雖然生活年代早在儒學誕生以前,但是都是儒家尊崇的先賢,有關他們的記載和傳說,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就文化內涵而言,儒家文化在嵩山足以和佛教、道教鼎足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