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是大海的驛站,夢開始的地方。
象山石浦漁港古城,更是我向往的所在。我們來到這裡參觀,趕上了陰雨天,沒有陽光,而且是休漁期,海水湧動著,依舊閃著光澤。一排巨大的漁船依次排在那裡,各種海鳥在船頭嘰嘰喳喳唱歌,四周充滿了海鮮味。這裡是古代海港的咽喉,風平浪靜,船舶停靠在岸邊,顯得威風凜凜。我們登上一條漁船參觀,能望見那一片白茫茫的大海灘,海的氣息撲面而來,如海潮般湧來的是美好的記憶。
據說,這港灣可泊萬艘漁船、萬噸海輪,是全國四大漁港之一。這裡的風景深奧無比,極有韻味、極為獨特。漁港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沿山而築,依山臨海,人稱“城在港上,山在城中”。象山石浦人世世代代以海為生,常常不無自豪地說:我們是海的子孫。
落潮的時候,漁港是寧靜的,站在港口看看潮起潮落,不僅有海洋的寬闊,還有豐富的生活圖景。我想傾聽大海的聲音,追尋遠去的帆影……
是啊,盛夏時節我們到象山採風,重點是採訪象山文化,感受這裡的鄉村振興之路。象山文脈、象山美景,散發著神秘的氣息。這種氣息像潮水般向我湧來。起初,我試圖與那種神秘的氣息溝通、融合,可是,我的心像一朵飄忽的雲。我們在城市生活中感到疲憊的時候,到這裡,感悟生命是多麼珍貴。象山有怎樣一種美呢?
離開大海,我們說到文化,在牆頭鎮的溪裡方村能夠感受得到。這個古老村莊,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是儒家方孝孺堂弟方伯禮的後裔聚居地。村裡儲存著明清風格的古建築。古民居精緻大氣,有九房三堂之稱。溪裡方村鄉村文旅中心,涵蓋了遊客服務站、文史展示廳、鄉創工作房、藝普講習所,結合了數字化、智慧化的手段,展示這裡的特色鄉村文化。我在象山城裡,還參觀了張德和根雕藝術館。這裡的根雕,材料以竹根居多。我以前欣賞過樹根雕,竹根雕極為少見。張德和的竹根雕《論道》《雀之靈》《草原情》都給人美的享受。雕刻家巧借竹根的自然肌理和形狀,在扁平的體面上運用透視的原理和淺浮雕的手法,區域性施雕,有的竹根帶須,根據形象和主題需要,加以剪裁、修整,然後把它們有機地組合成一個整體,以表現宏大的場景和獨特的野趣。回到大海文化,我欣賞那幅《海螺仙子》。作品可謂巧奪天工,海螺的形態特徵和仙子不同於凡人的形象特徵,完全彌補了腿部空間不足的缺憾,使作品瀰漫著神話傳說般的浪漫氣息。
大海依舊放聲歌唱,我知道船兒終會駛去遠方。
歷史的珍藏會在漫長的歲月裡發酵,香飄萬里。世界那麼大,都想去看一看,走海路是一大捷徑。浩瀚的大海向象山人敞開博大的胸懷,擁抱那些勇敢的開拓者。
我們到來這一天,剛好趕上關公的生日,路邊懸掛著寫有“關”字的旗幟,隨風飄蕩。我有一種自豪感,就在旗幟下面留了影。濤聲連雲,長風鼓浪,歷史的記憶、思想的浪花、征服的鏈條,就這樣在海浪裡網織著一個立體的形象。在這立體形象裡,我印象深刻的是石浦魚燈。明嘉靖末年,為了紀念戚繼光抗倭,喜慶漁業豐收,當地漁民做了美麗的魚燈。他們以扎魚燈為富有、掛魚燈為吉祥,祛災避邪,每逢佳節都掛燈舞燈。我細看了魚燈,純手工製作,以竹為骨,以紙為皮,造型逼真,色彩明豔。
大海為生命而歌唱,不離不棄,鞠躬盡瘁,至死不渝。我想大海有多少種顏色呢?說得清,也說不清。蔚藍色?土黃色?雜色?神秘而空靈。黑夜來臨的時候,我們仰望蒼天,一片海夜燦爛的星光。
象山石浦漁港的大海灣啊,你是怎樣的一個灣呢?
象山的開洋節和謝洋節,是極其獨特的。這是象山石浦東門島代代相傳的古老節日。這裡的漁民獵捕大黃魚季節開始時,都要在媽祖娘娘廟舉行“開洋節”的祭奠儀式。主祭人去廟裡祭祀,除了對大海的一片敬畏之心,還有驅邪保平安的祈願。漁民豐收了,還要在廟裡上演“謝洋戲”或“還願戲”,象山人的感恩情懷錶現得淋漓盡致。我們聽到了韓素蓮的故事,她曾是一名漁姑,一九七二年,她嫁給東門島上的一位漁民,師從婆婆顏少福,婆婆是天后宮護法,她從婆婆那裡習得傳統漁民開洋、謝洋節祭祀儀軌。她策劃了臺東石浦媽祖如意迎親省親習俗,為當地申報國遺專案奠定了基礎。
如今,象山的各類漁船兩千七百多艘,漁船航行在茫茫大海上,如何有效監管是一個難題。象山人以數字化改革帶動監管模式創新,密織海上安全防護網,建設了智慧漁港平臺。這個平臺,有海上搜索救援,有魚群跟蹤,有船舶定位,這是以前漁民無法想象的。
說到象山的旅遊,提到象山的美景和美食,還要提到象山美女。據說象山是出美女的地方。有了海的滋潤,這裡的漁家女勤勞善良、溫婉優雅、千嬌百媚。說到象山旅遊的話題,不能忽略東部的黃金海岸。松蘭山濱海旅遊度假區,我們雖然沒有成行,但是,阿拉的海上樂園、東旦漁村、東海半邊山景區還是非常吸引人的。我們走的是西部山水風情影視文化旅遊線。溪裡方村,西部山水風情道,儒雅洋古村落,何婆嶺民宿,茅洋蟹港景區和象山影視城。這是一條西部的山水風情道,鄉野綠水,觸動我們內心的寧靜。我們無法忘記在石浦漁港吃捲餅,一張薄薄的煎餅,裡邊裹了魚、蔬菜、蝦皮、燉肉等等,吃到嘴裡是那樣神奇的美味,據說,這種吃法是漁港特色,當年漁民出海打魚,家人就把煎餅送到船頭。這裡還有一種特色海鮮麵,一碗濃縮象山海之鮮味,令人百般回味。據說,象山旦門山島,中國首個有明確使用權的無居民海島,更是我們嚮往的好去處。島上已建成了金沙灣度假村,客房、帳篷、餐廳,沙灘娛樂設施齊全,住在島上,還可以體驗狩獵下海休閒捕魚。海是自由的,風是自由的,海隨風湧,隨風所欲,一無所求——
比如,在溪裡方村民宿小憩,在肖胡村欣賞滿山花海,在影視城、海影城體驗沉浸式演出,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樂趣。
我們渴望知道,又不願相信,那無法預見的命運。在石浦漁港傍晚的微光裡,看上去像一個夢。聽說有一些孩子站在象山灣遙望大海,一遍遍遙望,我猜想著孩子們的真實感受。他們是象山人,還是遊客的孩子?他們是激勵自己,還是有著雄心?
夜晚來臨了,我發現象山石浦港灣的上空升起了繁星,夜空竟然出現了一片年輕的星群,我驚訝於它們綻放的光芒。思維和月色融為一體。
大海在喧囂中睡去了,人在疲憊中成熟了,成為自信從容、旁若無人的精神巨人了。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天逝去的方向,文化和精神的痕跡是清晰的,隱藏在波濤洶湧的海浪裡,也掩藏在美麗的象山。
石浦港灣啊,威嚴中透著溫情,魅力無窮。
石浦漁港和漁民生活的滄桑,他們的奮爭、他們的哀愁,都讓我們領略到了。她經過歷史的滄桑,依然保持了力量和包容胸懷,她是高潔的,她放棄了世俗的身體,留下了高貴而純潔的靈魂。
有了灣,有了船,出海人就會表達一種自信和勇猛。
我馬上想起這樣的詩句:沉舟花影千帆過,風隨濤聲送友人。
陽光隨著海水退去,光亮淺弱起來,一群海鷗紛亂地拍打著翅膀,鳴著嘹亮的哨音追逐大船。其中還有象山優雅美麗的妙音鳥。太多的人習慣珍藏苦難,造成對苦難的持久迷戀和品嚐。我此刻就想,大海珍藏了多少苦難啊?如果有珍藏,那是對船的奉獻。我常常有這樣的幻覺,一個清晨醒來的時候,我的船就會在海浪中突圍而出,像海鷗一樣在海上飛舞。
那不是歸人,而是匆匆過客。
我站在岸上翻修的古船下,久久凝望著。石浦漁港那些古船都充滿歷史傳奇性和神秘感。船的姿態像達摩面壁,寂靜,誠心,俯瞰世界。這古船確實老舊了,船身扁闊,尖底,底板以及側板由兩層木板疊合而成,船板之間塞滿麻絲、竹茹和桐油灰,用鐵釘加固。船材為杉類,樟、松木質紋理依稀可辨。那巨大的龍骨用參天古木製成,給我們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當年的參天古樹一定蒼鬱、挺拔、剛強,是一個強者應當有的品質。與之形成落差的,是破舊船板與桅杆之間掛著蛛網,蛛網的水珠滴落著。
古船有著某種無從想象的豐富和華貴。這船讓人想到了一種奇蹟。看不到借鑑,也看不到模仿。我端詳著古船,好能永遠不忘記。人不要把高尚隱藏,生命需要自然的芬芳。古船活脫脫有了生命。這船讓你看了,會終生難忘。這讓我們憧憬,我將那美麗的憧憬持續了一段時間。一些美好的記憶彷彿帶我回到春天的路上行走。
來到石浦漁港,感覺人與人是有緣分的,人和船也是。想一想,當時象山石浦人為何要造這艘船?瞬間會出現幻覺,在現實與幻想之間,我不知道哪個才是真正的石浦漁港。海和船是有夢想的,沒有夢想他們怎能擁有徵服海洋悲壯的征程?又怎能有力量把世界緊緊擁在懷中?船與人相似,人活著的意義就是不斷尋找活著的意義。我總算親眼目睹了石浦漁港“大船千艘,小船無數”的景象。繁華中有樂趣,樂趣與艱辛交織在一起便構成人生精彩的故事。
前面是海,背面是山,石浦漁港的山及海灣盡收眼底。這裡被後人稱為出海的福地。木質帆船時代,船往來於海上,主要依靠季風和洋流。為了求得行船順風,漁民有時還有“祈風儀式”。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天逝去的方向,象山文化的痕跡是清晰的,隱藏在淡淡的煙霧裡,也掩藏在石浦漁港裡。石浦漁港啊,威嚴中透著溫情,魅力無窮。在漫長的等待中,有什麼能破解隱秘?有什麼能替代冥想?
因為象山石浦漁港瞬間的吸引,我改變了行程。一片海鷗凌空而起,追隨著純潔的白雲,在我的頭頂上空盤旋。如果我們肯等待,在海鷗呢喃聲中,那些飄浮不定的雲彩會向象山灣聚攏過來。這不是我幻想的那種美,而是一種蒼涼的美。
我離開石浦漁港之前,總想再說點什麼。什麼也別說了,我在象山像發現了瑰寶,像埋在土裡的珍珠。珍珠永遠會閃閃發亮的。這樣的想法讓人頗為感動。大海的一切色彩都是象形文字,都告訴我們應該走向何方。休漁期間,這個寂寞的漁港,沒有多少時日就要繁華起來了。時代喚醒了沉睡的古船,新的航線已經開啟,一艘一艘漁船逐夢揚帆再啟航了。
作者介紹
關仁山,1963年生於唐山豐南,中國作家協會全委委員,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與何申、談歌被文壇譽為河北“三駕馬車”。1984年開始文學創作並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日頭》《麥河》《唐山大地震》《天高地厚》《金谷銀山》等,中短篇小說《大雪無鄉》《紅旱船》《九月還鄉》長篇紀實文學《感天動地》《太行沃土》等,出版十卷本《關仁山文集》,達千餘萬字。
作品曾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中宣部第十一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第九屆莊重文文學獎,及香港《亞洲週刊》華人小說比賽冠軍等。長篇小說《麥河》入選2010年中國小說學會年度排行榜,入圍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日頭》入選中國小說學會2014年小說排行榜。部分作品被譯成英、法、韓、日等文字,多部作品被改編拍攝成電視劇《天高地厚》、《御姐歸來》等和話劇、舞臺劇上映。
來源 《人民文學》
文/關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