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陣亮星河 非遺興鄉村

燈火璀璨,流光溢彩。在我國河西走廊中段的甘肅省張掖市,“九曲黃河燈陣”在元宵節點亮夜空,吸引眾多市民和遊客前來遊陣、賞燈、祈福。

隨著當地經濟文化的不斷髮展,九曲黃河燈陣走向常態化,其“非遺”內涵歷久彌新、活化成景。張掖市甘州區透過文旅融合、農旅融合發展,打造集文化旅遊、民俗體驗、非遺傳承保護等諸多功能為一體的文化旅遊綜合體,周邊村民也走上了吃旅遊飯、掙旅遊錢的道路。

點燈遊陣常態化

“據考證,張掖市甘州區鹼灘鎮古城村‘九曲黃河燈陣’流傳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張掖市甘州區文化館副館長、非遺中心主任金煒說。

相傳,九曲黃河燈陣來源於《封神演義》中《三姑計擺黃河陣》。燈陣詮釋了兩儀四象,八卦成九宮的格局分佈,其中既有經典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又包含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文化傳承,2012年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名錄。

虎年春節,位於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城東25公里處鹼灘鎮古城村的屋蘭古鎮景區,九曲黃河燈陣的365盞明燈點亮夜空,遊客不僅可以觀燈、遊陣、祈福,還能賞奧運冰雕,免費遊甘州非遺展,璀璨的燈光映襯著冰墩墩、雪容融等數座栩栩如生的冰雕。

今年57歲的九曲黃河燈陣第四代傳承人、甘州區古城村村民陸廷成,十幾歲就跟著父輩做燈,參與擺燈佈陣,對這項民俗活動有深厚感情。

“九曲黃河燈陣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規模,有完整的非遺傳承規制、譜系以及燈陣佈陣圖。”金煒說。

“以前的燈很簡單,4個木棒拐角用楔子楔起來,外頭用紅紙糊上,裡頭用的是自己製作的‘羊油蠟’。”陸廷成說,正月初八祭拜後,開始打點畫線,整個燈陣由19道直線縱橫交錯,四方四正,形成八卦九宮,而後栽杆365根,杆上樹旗,以365盞明燈設於旗下,代表全年有神靈護佑。正月十二日晚,祈福儀式後,燈陣被點亮,鑼鼓隊、龍獅及社火隊以及村民開始依次遊逛燈陣。

“九曲黃河燈陣延續了張掖地區春節民俗傳統,多樣的文化活動也給中國年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遊客張敏感嘆。

“以前,我們村民自發隔年組織一次,選址、佈陣、組織社火表演,現在可以常態化了。”陸廷成說,為了讓更多人瞭解這一文化形式,九曲黃河燈陣大型實景劇《張國臂掖》於2020年8月首次公演,他還曾在第四幕“啟燈納福”中出演啟燈人角色。

金煒說,九曲黃河燈陣是節日民俗活動,傳統意義的燈陣活動從正月初七開始到正月十六結束。如今融入景區變成常態化演出之後,影響力更大,範圍更廣泛,更有利於傳承。

整合資源促夜遊

“以前燈陣的隔離牆用過彩條布,後來在噴繪布上噴了四大名著、二十四孝、二十四節氣,以及反映河西民俗文化的內容。”陸廷成說,隨著時代的變遷,燈陣也經歷了從紙糊燈籠和“羊油蠟”到電燈照明,再到如今聲光電科技應用等諸多變化,唯一不變的是九曲黃河燈陣中的祈福內容和飽含的非遺文化元素。

為藉助當地特有民俗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2017年,古城村與張掖金正源旅遊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達成合作開發戰略協議,在古城村的屋蘭古鎮遺址上開發建設“張掖市屋蘭古鎮文化旅遊綜合大景區專案”,整體復原屋蘭古鎮。

“如今的九曲黃河燈陣已成為目前我國唯一設施‘永固’、九宮‘不移’,且規模最大、日夜可觀、四季能遊的燈陣。”張掖屋蘭古鎮景區負責人王偉說,以前的燈陣相對簡易,活動結束後,燈陣就拆除。自古燈陣都是春節期間臨時佈陣,而屋蘭古鎮九曲黃河燈陣按照非遺傳承規制打造文化旅遊景區,365盞明燈也是固定的燈柱,整個燈陣成了固定不移的永久性設施。

經過打造的九曲黃河燈陣遊步道全長2.4公里,陣內按八卦九宮布有九大殿,另設365盞明燈,還有700多面文化牆,每個牆面均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包含二十八星宿、二十四節氣、十二生肖、五行四象等內容,並且大量植入了張掖乃至河西走廊和絲綢之路的許多地方文化元素。2019年1月,其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評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燈陣”,2020年被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我們透過對張掖屋蘭文化、省級非遺九曲黃河燈陣文化挖掘、傳承和創新,整合了張掖文旅資源,在古城村打造集文化、旅遊、民俗體驗、非遺傳承保護、遊樂探險、田園度假觀光等諸多功能為一體的文化旅遊綜合體,開啟張掖旅遊‘夜遊’模式。”王偉說。

“九曲黃河燈陣只是屋蘭古鎮中的一項內容,讓‘非遺’文化融入到現代景區中,讓‘非遺’文化活起來,老百姓的參與度更廣泛,群眾基礎更深厚了,這也是‘非遺’文化保護、傳承、發展的重要因素。”金煒說,傳承是為了保護原生態文化遺產,為了保證傳統“非遺”不走樣,非遺中心會派專人指導,嚴格按照原生態燈陣啟燈納福遊陣的程式進行。

“傳統社火、河西寶卷念卷活動、甘州小調以及木偶戲演出活動都是國家級和省級‘非遺’專案,這些燈陣原本就有的附屬民俗文化活動,為燈陣注入了更多文化內涵,使之更豐富多彩。”金煒說。

“最好的保護是動態的保護,將‘非遺’放置保護,就會造成傳承困難,最好的保護就是一個動態的傳承過程,既得到了保護也得到了弘揚。”金煒說,群眾認可度高、參與廣泛是非遺最好的傳承。

農旅融合興鄉村

非遺帶火景區,也讓古城村村民享受到了旅遊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

“我白天跳社火,晚上在景區客串當演員,一天能掙120元。”古城村村民劉豔芳說,《張國臂掖》燈光秀正式上演後,一場演出還能多加50元。若再擺個貨攤,一天會有300多元的進賬。

當地鄉村鄉味的特色美食,吸引了眾多遊客駐足品嚐。張掖特色美食炒卜拉攤位上,嫁入古城村的山丹籍經營戶李喜正熱情地招呼著遊客。

“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小時賣了1000多元!”李喜說,不僅兼顧了家庭,也有了收益,還能讓更多的人品嚐到張掖特色美食。

“現在農活攤位兩不誤,比外出打工好多了!”今年50歲的古城村村民張麗紅去年也租賃了一個攤位,經營張掖特色美食搓魚子。

屋蘭古鎮景區在依託“非遺”文化發展的同時,積極帶動古城村及周邊地區鄉村旅遊的發展。在文創產品銷售區域,傳統手工編織、刺繡、窗花、串珠紅燈籠、手工彩繪宮燈、虎娃等手工藝品琳琅滿目。

“今年,我們和屋蘭古鎮景區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文創,賣得最火的就是手工彩繪宮燈和手工虎娃,古城村的巧手們還在加班加點趕製中,現在壓著大大小小1200個訂單。”張掖市甘州區巧手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的貟燕琴說。

張掖市婦女的手工年銷售收入已突破1400萬元,古城村中的巧手更是依託景區的名氣和古城村特有的黃河燈陣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手工編織產業,讓婦女從中受益、在受益中發展。

“景區周邊形成文創產品銷售、特色餐飲、遊藝遊戲等中小微企業45家,形成農旅融合發展模式。”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局長王瑞說。

“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助推了鄉村振興。2021年,甘州區鄉村旅遊接待人數達573.4萬人次,鄉村旅遊綜合收入8.6億元。”王瑞說,近年來,甘州區堅持“農旅結合”,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全力打造鄉村旅遊示範區,推動鄉村旅遊朝著特色化、規模化、效益化、休閒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充分發揮鄉村旅遊助力鄉村振興帶動作用,為新時代鄉村轉型發展探索新的路徑。(經濟日報記者 趙 梅)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878 字。

轉載請註明: 燈陣亮星河 非遺興鄉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