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璇媽驢友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文/小王子
民以食為天,而飲食之中又以鹽為重,食鹽是決定菜品的靈魂之物。另一方面,鹽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必需品。在猿人向人類進化的過程中,鹽起著重要的作用。鹽對於人類的生存、繁衍和發展有著特殊的作用。在人類發展的早期,鹽池藉助風吹日曬就能結晶成鹽。人類的祖先為了自身的需要和發展,總是向有鹽蘊藏的地區緊集,休養生息,從而形成部族群落。
圖/食鹽
01“鹽”與農耕文明
我國食鹽產地分佈廣泛,從東北到海南、臺灣,從新疆、青海、川藏到內蒙,有海鹽、井鹽、岩鹽、池鹽等,種類繁多。但是,在歷史上唯有河東鹽池有專用名字一“鹽”。 據《說文解字》,“鹽”是指河東的鹽池。在眾多鹽池中,唯河東鹽池獨名“鹽”,專名專義,強調河東鹽池不同於其他。在華夏大地諸多的鹽湖中,它是最古老、最負盛名的一座。“鹽池臥條山之陰,縣治居池陽之東偏,運城居其中,縱約八里,橫五十里,深可數仞……”。
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這些帝王所建之都均靠近運城鹽池,利用鹽池的天然優勢促使部族發展、壯大。帝舜於鹽池之畔,撫五絃之琴而彈唱《南風歌》,日: 南風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讚美自然界的南風,幫助萬物生長,解百姓之憂愁。南風每年來得十分準時,能給百姓帶來財富。
圖/南風歌
日本學者宮崎市定也認為:“中國最古的文明,實興起於河東鹽池附近,我想夏、商、週三代的國都大體上都位於消費池鹽的地區,毫無疑問,鹽池就是三代文明的經濟基礎”。宮崎認為,文明之所以產生在這個地方,是由於這兒的解州鹽,鹽池產生財富,財富產生文明。
鹽在任何時代都是不可缺少的嗜好品。而所謂“大禹治水”,就是為了防止水流流入鹽池,黃河當時並沒有能夠威脅到解州鹽池的水患,大禹治的不過是一條小河溝,大抵北方管水都叫河,到了遙遠的後世,當治黃河真的成了一個問題時,大禹治水便被演繹成治黃河之水了。而後來的殷滅夏、周滅殷,不過都是為了爭奪這裡的鹽池。正是有了河東池鹽,在黃河中游四季萬明、肥沃寬闊的平原上發展出一種獨特的文明形態—農耕文明。
02專城治鹽
“地效靈,天挺秀,愛有育寶之區;前創始,後增修,斯有鳳城之建。運治非鹽池不立,鹽池非運治莫統也”,這就確切地說明了運城與鹽池密不可分的依存關係。
歷史上,中國各個封建王朝對運城鹽業的經營都非常重視,都相應採取過一些重要措施。秦漢時期,運城所在的河東郡,距離首都咸陽、長安、洛陽都很近,是京都的屏藩。農業發達,糧食充足,又有鹽鐵之利。太平盛世為朝廷提供物資和財政,到了亂世,又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元太宗時,鹽運使姚行簡繪圖獻議,建議將運司設於潞村(亦稱聖惠鎮)。到“元末,運使那海德俊再遷聖惠鎮,築鳳凰城以資保障,而運治始立,名日運城”。
運城一建立,就成為潞鹽的集散地,招徠秦、晉、豫三省的商賈長期雲集在此,經營運銷業務。“一業興,百業旺”。城市建立後,以鹽業經濟為核心,帶動了其他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同時,隨著鹽業經濟的發展,在運城域內百貨,手工業、飲食業、旅店、鹽棧、票號......紛紛興起,形成了一個圍繞鹽業生產、運銷事業為核心的商業、手工業、服務行業、金融業的經濟體系和繁榮的市場,並逐漸成為河東的經濟中心。
03河東鹽業與晉商的興盛
明初實行開中制、增設河東巡鹽御史、修建禁牆,促進鹽業增產,對晉商崛起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明代鹽業的官商經營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在河東鹽池從事運輸販賣的鹽商約500家,他們撈採的鹽按三七分成,即運商得三成,算做工本費,政府得七成。鹽商不再納稅,積極性得到很大提高。最後,清代初年,為了刺激商人的積極性,朝廷施行了畦歸商種的措施,進一步增強了商人的積極性。
河東鹽業的長期銷售,使周圍的白銀長期流入河東,由此導致河東山西的白銀庫存增加,為明清晉商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被譽為晉商之源。白銀流入對明清時期山西經濟產生了巨大的積極影響,同時與山西商人的發展也是密切聯絡在一起的。可以說,長期的地區貿易順差使白銀持續流入,是晉商興盛五百年,以及晉商票號達到輝煌頂峰的重要原因。
圖/晉商大院
04河東文興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隨著經濟的繁榮和發展,運城的文化教育事業也隨之而興起,孔廟和各種祠堂相繼修建;河東書院、正學書院、宏運書院先後建立;特別是為教育鹽丁子弟而設立的運學,開創了鹽務界辦專學的歷史先河,運城很快成為河東文化的教育中心。
清朝道光年間,山東舉人郭書俊寫有《鹺城絕句》六首,形象地反映了運城的繁華氣象,其中一首寫道:“居人豔說鳳凰城,百貨紛紜鬧市聲。向晚葡萄美酒熟,醉鄉有夢不分明。”
參考資料
[1]宮崎市定 :《東洋素樸主義的民族與文明主義的社會》,商務印書館,1962年。
[2]言如泗:《解州安邑志》,學識齋,1868年。
[3]柴繼光、李希堂、李竹林:《晉鹽文化術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4]郭正忠:《中國鹽業史》,人民出版社,1977年。
[5]柴繼光:《運城鹽池文化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6]蔣兆奎,《河東鹽法備覽》,清乾隆五十五年刻本。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