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太多奇形怪狀的民居建築,它們的產生和存在都有著一定的社會意義,而在閩西南,至今還保留著一種特殊的群居村落,這就是聞名世界的福建土樓群。在閩南漳州的南靖、華安、平和、詔安、漳浦等地,隨處可見一座座高大宏偉的方形、圓形土樓,形成規模龐大的土樓群,這種山區民居中最富東方神秘色彩的神話般建築模式,每年都吸引著數以萬計的遊客來此參觀。
福建的土樓群有很多,以漳州南靖最為出名,這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田螺坑村的“四菜一湯”了。田螺坑村,隸屬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這是一個古老的土樓群落,坐落於海拔787.8米的狐崬山半坡上,它有一座方形的步雲樓、三座圓形的振昌樓、瑞雲樓、和昌樓和一座橢圓形的文昌樓共五座土樓組成,被遊客戲稱為“四菜一湯”。
觀賞四菜一湯的最佳位置在更高處的觀景臺上。群山環抱之中,五座土樓依山勢排開,猶如一朵盛開的鮮花點綴山間。雨後的山間空氣清新,朵朵雲霧輕起,在灰灰的天空下,綠色顯得更加清亮,遠處的梯田如波浪般延伸開來,為這片土地增添了一絲動感。綠色掩映下的土黃色建築,猶如綠野仙蹤,一座神秘的古老城堡,吸引著人們去探索。
田螺坑,顧名思義,由於此處地形像田螺,四周是群山高聳,而中間又低窪成坑,所以才叫田螺坑。這裡是黃氏家族的聚居地,據說在元朝末年,黃氏祖先黃希貴帶著兒子從永定出發,翻山越嶺來到此地,當時的田螺坑已有陳姓、江姓、楊姓、何姓人家居住,看到他們和睦相處,辛勤耕耘,又因這裡空氣清新,鳥語花香,山清水秀,是人居好環境,決定在此定居。黃希貴及兒子百三郎即著手先搭蓋草棚安居,靠養母鴨度生。
明洪武初年,田螺坑黃氏始祖百三郎,經地理風水先生指點,修建了一座高三層、單層20開間的方形土樓――和昌樓。和昌樓建成後,又在其下方田野上建一座宗祠――江夏堂,以示對黃氏前輩的懷念。黃氏傳至十二世後相繼興建步雲樓等土樓,居中的方形步雲樓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直到1966年還在興建文昌樓,整個建樓時間跨越600多年,最終才有瞭如今的規模。
“中華第一奇樓”之稱的裕昌樓,是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現存最古老的土樓,建於元末明初(大約公元1368年),之後的600多年時光裡,歷經多次地震等自然災害,樓內的迴廊木柱自建成之時便從左向右開始傾斜,最大傾斜角達到15度,看起來搖搖欲墜,卻一直堅固如常,經受七百年侵蝕和無數次地震的考驗,成為古民居建築的活標本,有“東歪西斜700年”之稱。
2001年5月,田螺坑土樓群被頌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1月所在村莊被公佈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這種古老的民居典範,又暗含了五行八卦的風水文化,構成了人文造詣與自然環境巧妙天成的絕景,令人歎為觀止,堪稱民居建築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那些被歲月燻黑的舊木板,木板上的紅春聯,洋溢著陳舊而美好的氣息,向我們訴說著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如今的田螺坑建築形象,已經成為了福建土樓的一張名片,在宣傳、介紹福建土樓的圖片資料上,田螺坑土樓群成了形象展示的代表。“田螺坑畔土樓家,霧散雲開映彩霞;俯視宛如花一朵,旁看神似布達拉。或雲宇外飛來碟,亦說魯班墨斗花”,那些土黃色黏土堆積的城堡,成為了大山之中令人嚮往的世外桃源。
土樓內部基本都商業化了,一層是擺攤賣東西的,樓上有些可以住宿。世代居住在此的居民依然保留著原來的生活方式,也多了一份現代與時尚,無論未來怎麼發展,作為中國建築的一個重要財富,顯得更加彌足珍貴,需要我們用心去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