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島湖,是個讓我心儀了很久的地方。我為她的美名所吸引,至少有二三十年的時間了。但是我們之間的約會,卻有些姍姍來遲。直到2012年的初夏,我才有幸一睹她的芳容。
江南多好雨。我去千島湖的那天,正是在一場夏雨之後。進入湖區的時候,那雨在似停未停之際,天在將晴未晴之時。絲絲縷縷的雲霧,纏繞在鬱鬱蔥蔥的山巒之間,使之具有了一種詩與畫的意境。我不由暗自慶幸,自己來的正逢其時。一場從容不迫的雨,總是能讓江南山水平添幾分別樣的味道。
千島湖其實是個人工湖。當年為了修建新安江水電站,這裡便“高峽出平湖”了。湖中那一千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原本是一座座山巒的。我很想乘船飽覽這一千多個島嶼的不同姿容,但是景區沒有這樣的遊覽專案,況且時間也不允許。沒有辦法,那就只能擇其要地走馬觀花了。如今的旅遊,大抵都是這個樣子的。司空見慣,我對此連無奈的心情都懶得有了。
為了更加方便自在一些地遊覽,我沒有乘坐景區的大型旅遊船,而是同幾個人合租了一條私人經營的簡陋小艇。小艇的主人,是一對三十來歲的年輕夫婦。在招徠生意的時候,他們說的那叫一個天花亂墜。實際操作起來,偷工減料的事情就不可避免了。這也不難理解,多拉快跑,掙錢才是硬道理嘛。
登上小艇以後,雨已經完全停了。由於剛下過雨,湖水沒有想象中那麼清澈。但是風平波靜的水面,泛著輕柔的暖光,看上去有種絲綢般順滑的質感。我喜歡這樣的感覺,它可以讓人心生寧靜安詳。小艇快速向前開去,像切割玉石一般,在水面劃出一道潔白細碎的水花。看著這些晶瑩的水花,我心中不由隱隱覺得有些可惜——它們破壞了湖面的那種安寧感。
寧靜安詳,是一種氣質。而這種氣質,並不是每個景區都能擁有的,但是千島湖擁有。即使人流喧鬧,也不能改變這種氣質,因為它是與生俱來的,這一點很可貴。我以為,千島湖之所以能擁有這種氣質,除了她的自然風貌,還因為她的歷史。我知道,在這寧靜安詳的水面之下,靜靜地躺著一座千年古城——淳安。這麼多的船隻來來去去,希望不要驚擾了水下沉睡的古城才好。
經營小艇的這對年輕夫婦,是土生土長的湖區人。於是,我便向他們問起了古城淳安的一些事情。但是很遺憾,他們已經不太知道了。他們說,修水庫移民的時候,他們還沒有出生。就連他們的父輩,當時也還不太記事。水庫修成之後,他們家跟其他鄉親一樣,在湖邊種些稻穀、柑橘、茶葉,或者是養養魚蝦什麼的。後來景區發展旅遊整修擴建,他們的田地被徵用,政府就發了他們一張遊艇經營許可證,讓他們轉行專門搞旅遊了。“千島湖成了個旅遊勝地,純屬歪打正著。我們不種地搞旅遊,也是歪打正著。”看起來,他們對自己的處境,還是比較滿意的。
千島湖裡那些大大小小的島嶼,目前被開發成旅遊景點的,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比如月光島、梅峰島、龍山島、密山島等等。這也難怪,那些島嶼,原本都是些山頭,除了茂盛的樹木,沒有什麼人文景觀。在龍山島上,倒是建有一座“海瑞祠”,因為海大人曾在淳安做過縣官。不過這“海瑞祠”,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才修建的人造古董,缺乏必要的歷史人文底蘊。草草參觀一下也就完了,實在生髮不出多少思古之幽情。
這麼說,並不妨礙我對千島湖的喜愛。千島湖的山山水水,除了能給人以直觀的愉悅,也值得人們靜靜地細心品味。登上湖邊最高處的觀景臺,千島湖的全貌盡收眼底。一座座小島,像一塊塊翡翠一般,鑲嵌在明鏡般的湖面上。一束束向晚的霞光,穿過雲層,映照在綠色的島、銀色的湖上,調和出一種柔美的色彩。此時的千島湖,看上去就像籠罩在五彩燈光下的精緻盆景一樣。這樣精美的景緻,使人很難想象得出,水下竟然靜靜地躺著一座古城、幾十個鄉鎮、上千個村莊。
在湖面的另一邊,層層疊疊、連綿起伏的山巒,像波浪一樣由近及遠、從低到高,一直伸向遙不可及的天邊。在每一層山巒的連線處,都漂浮著一條細細長長的霧靄,就像水墨畫中的留白一樣。在白色霧靄的襯托之下,墨綠的遠山也就顯得更加幽深靜謐。於是,千島湖在精緻之餘,也就不乏厚重的氣質了。在千島湖畔登高望遠、居高臨下,讓人不能不生髮出一些胸懷山河、放眼天下之類的感懷來。
到千島湖遊覽,胖頭魚是幾乎人人都要品嚐的一道佳餚。大約是水草豐美之故,這裡的胖頭魚味道特別鮮美,沒有其他地方淡水魚的那種泥腥味。並且千島湖的胖頭魚,個頭長得特別大。我見過一條號稱“魚王”的胖頭魚,有好幾米長,大約150多斤。在一個小“農家樂”餐館裡,我嚐到了地道的當地漁家熬製胖頭魚。雪白細嫩的肉,乳白醇厚的湯,鮮香兼備,讓我大快朵頤。
“農家樂”的主人,是個六十左右的老者。聽我誇獎他家的胖頭魚,他很高興。閒聊中,他告訴我,他們家原本是住在湖底的,後來修水庫搬出來了。聽老人們講,從前那兒山清水秀,稻穀、柑橘、茶樹什麼的,長得可好了。如今,水底下的那些院子、屋子,大概都被胖頭魚們當成家了。它們住在那麼好的地方,吃著那麼好的東西,喝著那麼好的水,長得不肥不鮮才怪呢。老者不失風趣的一番話,讓我又額外多吃了一些魚肉、多喝了一些魚湯。
在我下榻的湖濱酒店房間裡,書桌上擺著一本厚厚的書。睡前無事,我就拿著翻看起來。這本書,是當地一位離休老幹部編寫的。書的主要內容,是介紹淳安古城的歷史沿革、人文風貌,以及當年為了修建水庫,搬遷、移民過程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書中收集了很多老照片,比如淳安城裡一些青磚灰瓦白牆的老建築、鋪著青石板的曲曲彎彎的街巷等等。這些陳舊黑白的老照片,同如今千島湖旖旎多彩的風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不禁心生諸多感慨。
本書的作者,解放初期就在淳安縣政府機關工作。書中有不少青年時代的他,跟自己的同事、戰友們的合影。還有進入老年後,跟遊人講述淳安古城軼事的一些合影,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度比較高的人物,比如臺灣作家龍應臺。書中說,龍應臺的祖籍,就是古城淳安。從照片上看,年輕時的作者英氣勃發,眼神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而老年的作者,目光裡則全是對過往的留戀與懷念之情了。
客觀地講,這本書的語言文字談不上精煉優美,甚至可以說是有些生澀粗糙。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從字裡行間品讀出作者的無限鄉思,以及不經意間流露出的那份淡淡傷感。這是一種別樣的鄉思,因為他的故鄉留在了水底。這是一種真情的文字,因為他是用真心來寫就。讀著那些文字,看著那些照片,我彷彿看見了作者穿行於那些老建築中的身影,鐫刻在那些青石板上的腳印。正是這些東西,深深地吸引了我。不知不覺間,我就讀到了深夜。
看著作者老年那有些憂傷的眼神,我不由想起了自己經歷過的一件事情。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曾經參與過三峽庫區移民的接收安置。遠離家鄉的移民們,對故土的那種眷戀之情,讓觀者無不為之動容。千里搬遷,他們攜帶的盆盆罐罐自然少不了。但是不少人還不嫌麻煩地帶了一些柑橘之類的樹苗,根部裹在用塑膠薄膜仔細包好的泥土之中。他們小心呵護照料這些東西的神情,看了讓人覺得心疼。這是他們故鄉的樹、故鄉的土啊。我很希望這些樹木能在異鄉茁壯生長,在以後的漫長日子裡,能給他們無盡的鄉思以些許慰藉。
那本書的作者,跟這些三峽庫區移民一樣,自己的故鄉、自己的青春、自己的過往生活,都已經留在了深深的水底。所以, 他在面對千島湖的美景時,眼神中才會依然掩蓋不在的濃濃鄉思。因而我也就能體會到,湖區人民為了造就這幅美景,做出了多麼大的犧牲。由於種種原因,我們面對的自然、我們居住的環境、我們熟悉的家鄉,都會發生一些讓人無奈的改變。對於這些改變,我們除了把過往的美好留在心間,大約也就很難再做些什麼了。
鄉思,是一種習慣。親情、土地、民俗、經歷等等,是這種習慣賴以生長的根鬚。這些根鬚一旦被斬斷,也就沒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鄉思。比方說,那位作者和那些三峽庫區移民的後代們,還會像他們那樣深深地懷念自己的故園嗎?對於他們而言,故鄉恐怕只能是一個概念了。我一向以為,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按部就班的生活作息,是不會產生真正的鄉思的。鄉思是一種很美好、很珍貴的東西,只要擁有過它,就不應該輕易忘卻。
我第二天離開千島湖的時候,已是晴空萬里。在麗日藍天的映襯下,千島湖的水變得清純透徹起來。湖畔的那山、那島、那樹、那草,也越發鮮亮生動起來。但是在我的眼中,這潔淨得近乎透明的湖水,卻平添了一些厚重深沉的感覺。因為在這片秀水的下面,是幾十萬人親愛的故鄉。他們濃濃的鄉思,已經凝結在了水底。
壹點號谷荻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