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嶺人的幸福時光
篁嶺曬秋。本報記者曹誠平攝
清晨,白霧繚繞的篁嶺,山牆錯落有致,房舍鱗次櫛比。白牆黛瓦的“天街”逐漸醒來,飛簷翹角下,高高掛起的紅燈籠,為古村增添了濃濃的年味。到“夢裡老家”過大年的遊客,穿梭在古老的徽派民居之間,熱熱鬧鬧、開開心心地到處“打卡”。
篁嶺,位於婺源縣江灣鎮東南7公里處,是一個始建於明代中葉的典型山居村落。十多年前,這裡還是一個殘壁斷垣、破敗不堪的半空心村。
“有能耐的,都搬到山下去了,沒路子的,只能在山上守著一兩間破房、三四畝薄田,種一點水稻、撿一點茶籽,勉強度日。”曾經擔任篁嶺村主任、現任婺源篁嶺文旅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曹鉗松感慨地說,“那個時候的篁嶺人日子過得苦巴巴的。”
篁嶺由衰落走向興旺,得益於篁嶺生態旅遊開發。2012年2月,婺源篁嶺文旅股份有限公司以“產權置換,搬遷安置”的模式,在山下建設篁嶺新村,106戶村民搬遷下山,住進了交通便利、漂亮舒適的新居。古村則修舊如舊,被打造成一個網紅景區。景區還將附近村民1000多畝荒蕪土地流轉過來,打造成梯田。篁嶺獨具特色的曬秋圖景和梯田花海,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打卡”。2019年,篁嶺接待遊客145萬人次。每年油菜花開的季節,有的村民光賣油菜花環,每天收入就有四五千元。
當金色的暖陽灑滿篁嶺,“曬秋大媽”汪杏花就和其他鄉親們一樣開始忙碌起來。碩大的竹匾從家家戶戶的木閣樓上支出來,紅色的辣椒、金色的皇菊、白色的扁豆、黃色的南瓜,勾勒出五彩斑斕的美景,延續著古老的農耕文化。
曬秋,曬的是豐收,曬的是美景,曬的是幸福。今年44歲的汪杏花,2010年之前一直在浙江一家制鞋廠打工。“那時候,人在廠裡,心在家裡,孩子老人都照顧不到。想回來吧,可是在這窮鄉僻壤,找不到事做啊!”汪杏花說。
篁嶺生態旅遊開發,把荒山窮山變成了金山銀山。景區安置了400多人就業,其中八成是像汪杏花一樣的篁嶺以及周邊村民。“我現在每月工資有3000多元,還有五險一金,收入比以前在浙江打工高,還能照顧家庭。”汪杏花樂呵呵地說,“我很喜歡這份工作,我每天可以用豐收的果實拼美景,可以唱歌、跳舞,很快樂、很開心!”
從學生時代起,村民曹加祥就喜歡用相機捕捉篁嶺四季變換的美景。他從沒想過,有一天家鄉會透過他的鏡頭走紅。
2012年之前,曹加祥在浙江一家服裝廠打工,當時月薪8000多元。聽說家鄉在發展旅遊業,他立即辭去工作,回到篁嶺。
“剛回來時,月薪只有1500元,但我堅信,篁嶺一定大有前途。”2014年國慶,經曹加祥策劃,汪杏花巧手佈置,一幅用辣椒、稻穀等拼成的巨幅國旗出現在景區,曬秋從此成為篁嶺獨特的印記。如今,曹加祥的月薪漲到6000多元。“2014年至2016年,我連續3年榮獲公司的特殊貢獻獎。在這裡,我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曹加祥自豪地說。曹加祥還將自家的房子改造成民宿,最多時,他家8個房間接待遊客的年收入達到40萬元。
眼下,位於山腳下的篁嶺新村,到處洋溢著新年的氣息。村民們一邊忙著迎新年,一邊忙著接待遊客。村民曹愛珍忙完景區的工作,又趕到家中,整理客房。今年50歲的曹愛珍,丈夫長期患病,生活不能自理。以前在山上居住時,收入幾乎為零。為了生計,堅強的她不得不帶著丈夫外出打工。透過產權置換搬遷下山後,破房換新房。如今,她除了在景區上班有一份固定收入外,家裡還拿出3間房來開辦民宿,收入也不錯。“如果不是靠著篁嶺旅遊,我一個女人帶著殘疾的老公,真不知道該怎麼過下去!”說起生活的變化,曹愛珍心存感激。
在距離篁嶺新村不到5分鐘車程的曉鱅村,烈士後代曹永忠將自家的民宿命名為“初心山莊”。去年,他的民宿純收入達到40萬元。“做本分事,賺乾淨錢,不能給祖上丟臉。”曹永忠說。
一個景區,帶富一個片區。如今,在篁嶺新村以及附近的曉墉、林角、敕坑等村,民宿已經發展到300多家。
老宅是祖上留下來的,新路是今人闖出來的。篁嶺生態旅遊開發,實現了生態資源向市場資源的價值轉換,解決了開發與保護的矛盾,走出了一條古村保護與鄉村振興相輔相成的成功之路。如今,篁嶺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已由搬遷前的3000多元,增加到現在的4.2萬元,徹底拔掉了窮根。
篁嶺的變化發展之路,其根本在於堅持因地制宜、錯位謀劃,以古民居為載體,以特色旅遊為基礎,以自然風光等生態資源為依託,注重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力創品牌、擴大影響,促進農村新業態新產業快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穩步築牢了鄉村振興基礎。
春節前夕,記者行走在篁嶺的村村落落,看到的是一張張自信、陽光、滿足的笑臉,村民發自心底的幸福感溢於言表。
本報記者 李 旭 曹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