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57歲的時候,又一次遭貶,前往了惠州。在惠州,蘇軾開啟了他人生中第二波詩文創作的高產期,從1094年10月到1097年4月,短短兩年零七個月,蘇軾創作了400多篇詩文、100多幅書畫。如果換算成我們現代人發朋友圈的速度,那就是基本上平均兩天就要發一條。
在這眾多的作品中,有一首先前創作的《蝶戀花·春景》出現在這期間的故事中,其具體創作時間已經不可考了,但是至今卻仍廣為流傳,而且其中兩句一直被人們地奉為愛情的經典宣言。
《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無情惱。
這首詞一直以來都被人們當作愛情詞或者傷春詞來解讀,但是有一個人卻體悟到了蘇軾寫在這首詞裡的心聲。
這個人就是蘇軾在杭州任通判時納的妾,朝雲。
根據《林下詞談》記載:
“子瞻在惠州,與朝雲閒坐,時青女初至,落木蕭蕭,悽然有悲秋之意。命朝雲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雲歌喉將囀,淚落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吾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
蘇軾在惠州的時候,曾讓朝雲唱這首《蝶戀花·春景》。朝雲唱到“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一句時,悲從中來,泣不成聲。
關於這兩句,我們今年多解讀為“柳枝上的柳絮被風吹散,越來越少。春天就要結束,柳絮雖然快要沒有了,但天下的青草卻都已長了起來”。
我們也很容易將這兩句與蘇軾的曠達境界聯絡起來,認為蘇軾是在表達:春色將盡,令人傷感,但是芳草青青又獨有一番境界啊。
而且我們在引用或化用該句的時候,常用於愛情中的單戀語境,意為“好女子/男子多的是,何必偏偏苦戀這一個人”。
其實這些理解多是斷章取義。顯然朝雲對這首詞的理解顯然比一般人更深,因為她比一般人更瞭解蘇軾。
朝雲不是一個普通的小妾,而是一個當時已追隨蘇軾二十餘年的紅顏知己。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收錄了一個蘇軾與朝雲的小故事,:
一天,一頓豐盛的晚餐之後,蘇東坡在屋裡欣然捫腹而行。他問家中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之中何所有,在中文裡是慣於說“一肚子學問”。一個女人說是“一肚子墨水”,一個女人說:“你是一肚子漂亮詩文。”蘇東坡都搖頭說“不是”。最後,聰明的侍妾朝雲說:“你是一肚子不合時宜。”東坡大呼曰:“對!”遂大笑。
而在朝雲死後,蘇軾給她寫了一副輓聯:“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這都能看出來,朝雲與蘇軾之間的那種心意相通,實非普通人可比。
對於《蝶戀花·春景》這首詞,朝雲為“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兩句傷感,並不是因為蘇軾的移情別戀,也不是單純的悲秋傷春,而是她從中看到了蘇軾人生的悲哀。
這悲哀無關愛情,有關政治。
要解讀這首詞,關節在下闕。首先,“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這兩句中的佳人和行人是有政治隱喻的,而卻非普通的男女。其次,“多情卻被無情惱”這一句為自言多情,而無情之人正是那牆裡的佳人。
徐晉如對這處的解讀,比較能令人信服:
“枝上柳綿是此詞關鍵。天涯何處無芳草,出自《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兮故宇?”天涯何處無芳草,意即詞人不能忘懷故宇。牆內佳人,指最高統治者,牆外行人,即指詞人自己,自幼奮厲有天下志的蘇軾,對牆內佳人一往情深,忠貞不二,而最終卻被冷落在一堵高牆之外,四顧茫然,無所歸宿,連一線渺茫的希望也沒有了,這就是使朝雲悲從中來,泣不成聲的原因所在。”
蘇軾的思想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進可攻退可守。他能“雖居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又會“身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可以說,他雖讀佛老,但一刻也沒有放下儒家“濟世救民”的責任心。要不然,他也不會在接到皇帝聖意之後,就那麼幹脆地離開黃州的東坡,決然進入等待他的政治漩渦。
但是命運總是愛跟蘇軾開玩笑,讓他的政治生涯波瀾起伏。只不過被貶惠州的這次,蘇軾已明白自己的仕途已經終結。
而幸運的是,他這種絕望的心情,還能有朝雲能懂。
我是Note,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評論、收藏、點贊、轉發!你的每一份鼓勵,都將是我堅持原創的不竭動力!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Note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