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瀚 字印林,山東日照人。他早年入縣學學習,成績優異。被視學的朝廷大員何凌漢所賞識,被選為拔貢。次年入京師與何凌漢的兒子何紹基相識,並結為好友。他們住在一起,平時治小學,研究訓詁音韻,整理宋元明舊籍。並有機會被選入參與核錄重修《康熙字典》。後考中舉人,被授予嶧縣教諭的職位。但不久因丁憂去職。他應聘主講漁山書院,主持編纂《濟寧州志》。許瀚博綜經史,功力深厚。特別是在金石文字和訓詁方面尤為傑出。在校勘學方面,他的水平不亞於當時的名家黃丕烈和顧廣圻。許瀚作為清代乾嘉以來考據學派的後勁,被龔自珍尊稱為“北方學者君第一”。
清人治學,多重師友。於研究或收藏每有所得,即修書以告,相互討教;或宴會友朋,共賞摹拓。許瀚與清代“說文四大家”之一的王筠亦是如此,二人為商研《說文》而交遊問學近三十年。不僅同處京師期間過從甚密;即許瀚離京主講沂州琅琊書院而王筠遠赴山西任鄉寧知縣之後,二人雖相隔千山萬水,然仍因商討《說文》而書信往來不斷,直至王筠去世。
清代學者突破了文字字形的限制,將因聲求義這一原則廣泛地應用於訓詁實踐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乾嘉學派時期是清代訓詁學發展的鼎盛時期,許瀚秉承乾嘉餘緒,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因聲求義又有了新的發展,不僅將其廣泛運用到訓詁實踐中,解決了古籍中的許多疑難問題,還總結了求古韻的八種方法,為後人的訓詁實踐提供了獨特的路徑。在音韻學上他有很多精到的見解,比如他說:"古人造字,實由於音。近代若王氏父子及金壇段氏,略悟此義,惟未有專成一書者。欲治《說文》,宜從事聲音之學。"又說,"《說文》中所列重文,治之者鹹不明其例。倘將《說文》所有重文勒為一編,亦發前人未發之蘊。"
他晚年為靈石楊氏校刊桂馥的名著《說文義證》於清河,可惜的是書稿和所藏金石都被毀於戰火。許瀚也因此鬱鬱而終。
許瀚還著有《韓詩外傳勘誤》、《攀古小廬文》等。《攀古小廬收藏鏡銘》是他未曾出版的著述之一,但此書在各種有關許瀚的著作中未見著錄。國家珍貴古籍特展中曾展出過此書。
許瀚還是一位書法大家。其書法尊奉顏體,豐肥端莊,通勁遒健。今儲存在磴山西峰上的許瀚書碑是他書法成就的代表作,上書明朝楊繼盛的詩:“羨君堪作王家瑞,愧我徒為食祿臣。不是未酬憂國恨,願披蓑笠結東鄰。”
許瀚於七十歲時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