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紅極一時的餘秋雨為何墜下“神壇”?梁宏達:此人虛偽至極
中國文壇可以說是隨著中國和世界的發展也在日益壯大,而與其他任何一種行業一樣,文壇中也時常會有“新人”崛起,同時也就有“舊人”隕落。
這一種現象讓人不禁想起宮鬥劇中的後宮——今日是這個作家的作品受讀者“寵愛”,明日又是另一個作家的作品嶄露頭角。雖說這個比喻不是很完美無瑕,但卻也有些神似。
而大家都比較熟悉的當代著名散文家餘秋雨的作品也曾經一直“受寵”,
也正是因為餘秋雨曾經紅極一時因此少有人不知道他,但是他現在卻是墜下神壇了,這究竟是為何呢?
走上“神壇”的散文家
雖說很多人都聽說過餘秋雨,但其實也有不少人只是聽說過他,對這個人並不瞭解,因此先對餘秋雨做一個介紹。
餘秋雨出生於浙江餘姚縣,
是當代著名的散文家,也是一名文化史學家
。
1962年餘秋雨開始將自己的作品發表出來,所寫的作品還有被選入初中以及高中教材的,這也是許多人知道他的原因之一。1963年,餘秋雨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就讀文學系。
1966年,由於“十年動盪”,餘秋雨的父親餘學文因為“錯誤言論”而被關押,而當時餘學文是餘秋雨一家的經濟支柱,餘學文被關押後,餘秋雨家的經濟來源就斷了。
之後便靠著叔叔救濟,然而餘秋雨的叔叔卻被暴徒殘害致死了。
1968年,還處於飢寒交迫之中的餘秋雨被下放到農場服勞役。
1971年,從農村回到上海的餘秋雨被分配到了復旦大學編寫教材,五年後又因為被批判逃到山上直到文革結束。
餘秋雨的作品以及餘秋雨本人在文壇都有一定貢獻,並且也獲得過許多榮譽稱號。
也許是因為當年餘秋雨被迫逃到山上後一直在山上精心研讀歷史讀物,因此他的作品之中始終能夠找到其對中國的歷史以及文化的追溯,即使是表達濃重的內容,但是他的作品也依然透著靈性。
也是因為餘秋雨擁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淵博的歷史知識,
所以他的作品能夠巧妙地將歷史與文化融合,在字裡行間引發讀者的反思
,這一點大概是他的作品最大的一個特點。
除此之外,餘秋雨的作品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其語言精美。餘秋雨在自己的作品中從來不會吝嗇於使用比喻、對偶等修辭手法,也從來不會捨不得使用各種表達手法,因此他的文章就顯得極有文采。
可以說,這種對於任何寫作手法都不會“藏著掖著”反而大膽又準確地使用的寫作方式是最受各個年級的教師的喜愛的,也是各個老師希望學生學習到的。
餘秋雨還有許多藝術理論著作,那些作品更是深受學術界的重視。有評論家稱讚餘秋雨道:
左手寫散文,不流之於淺薄;右手撰述藝術理論,也不失其豐贍高深。
這是說餘秋雨寫散文寫得富有深意,不只是流於表象,同時其藝術理論著作也有自己獨特高深的見解,這個評價是極高的了。
當然,
餘秋雨真正聞名還是因為他的散文
。前面就講到他的散文是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的,且他也確實帶著他的讀者以一種愉快又獨特的方式遨遊於歷史文明的長河之中。
這為當代的散文領域提供了一種新的範例,也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
一朝墜落
餘秋雨確實憑藉著他的作品紅極一時,甚至在業界掀起了一股散文的潮流,不管是行業內還是行業外他都受到人們的追捧,可謂是一時登上了“神壇”,那麼為何又說他之後墜下“神壇”呢?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面世之後業界就出現了兩種聲音,一種是讚美他的,一種卻是批判他的,這兩種聲音也是屬於兩種極端了。
而彼時,讚賞餘秋雨的人認為他的作品是舉重若輕的,也是有極大的分量的,但是批判他的人就認為餘秋雨的作品勉強算得上是“
文化口紅
”,只是為文化略微上色罷了。
餘秋雨在世人褒貶不一的評論之中真正被大家的“口水”淹沒也沒有多長時間。
當欣賞過了餘秋雨作品的精美之後,大家回過味來就覺得餘秋雨作品中處處體現著一種優越感,
過度的自我誇耀也讓人覺得有些反感與不適
,這種優越感和自我誇耀體現在他在書中不經意間對自己的認可以及對妻子美貌的認可。
事實上,餘秋雨的作品是不可否認的精美,但是自己誇耀自己和別人稱讚他是兩回事。
簡單來說,讓一個人假裝不經意間逢人就吹捧自己這是很難做得自然而然的,但是餘秋雨就自然而然在作品中透露出來了,這讓讀出味道來的人其實倍感尷尬。
除此之外,餘秋雨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也有些過於美化。不知道是因為對於相近的同行的排斥還是對於自己地位的捍衛,
餘秋雨會不經意間貶低自己同時期的文人
,這讓許多人覺得他虛偽。
梁宏達就曾評論過餘秋雨此人虛偽至極
。梁宏達是個普通的主持人,因為敢於評論各種名人而得名。
汶川地震期間,餘秋雨發表了一篇博文叫《含淚勸告請願災民》,這篇博文發表就引發了許多負面評論。
由於餘秋雨在博文之中完全喪失了公正的立場,而是僅僅站在官員的角度,因此被許多人認為他只是徒有文采卻沒有品德,梁宏達一句“
文人應不為當權者搖旗吶喊
”更是一針見血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儘管如此,我們始終無法忽略的是餘秋雨確實為文壇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不管是對於餘秋雨的作品還是對於他這個人,我們都應該更加客觀的看待他。
不能因為對他的人的偏見就完全否認他的作品,同時也不因為他的作品體現出的內容直接去點評他這個人,雖說文如其人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卻不能單純地透過文章去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