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街可以,步行街不行。”
曾經風光無限的步行街,現在已然成為了外地遊客走馬觀花打卡的背景板。遊客們衝著步行街曾經的名氣而來,現場打卡之後,比起說聲“百聞不如一見”,恐怕更多還是冒出來一句:“就這?”
“沒去過北京路,等於沒到過廣州。”時至今日還在說這句話的人,可能真的沒去過現在的北京路。
2002年元旦,北京路正式實施全日制步行,以步行街的身份,成為廣州的標誌性商圈。這裡有老廣風韻的建築與美食,也有新時代湧動的華麗浪潮,一時間,北京路風光無限,是廣州真正的頂流。
彈指十幾年,面對著廣州城從未停歇的飛速變化,“步行”恐怕還是太慢了。這條北京路,千年古道的繁華沒能再延續,甚至逐漸從“步行街”變成了“不行街”。
接地氣比不上本地市場,高大上比不上大型商場,步行街越來越雞肋。/unsplash
髒亂的街道,斑駁的店招,老舊的鋪面門口,貼滿了手寫的轉讓告示和清倉海報,隨處可聞的網紅神曲和促銷廣告,從門口的破鑼音箱裡傳遍四方,魔音繞耳。不時有兩三個遊客模樣的人,在某家老字號前面拍照,提醒著你這裡不是哪個三線小城的批發市場,而是廣州曾經的地標。
2018年年底,商務部在全國啟動了11條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以廣州北京路為代表的步行街,在國內歷經多年發展,豐富市民生活的同時,也見證了城市的經濟興榮。然而,現在的它們,卻多少都陷入“本地人不愛去,外地人被忽悠去了一次便不想再去”的窘境。
北京路的改造提升規劃為期3年,現在去北京路,只能看到滿街矗立的腳手架。當施工圍蔽撤去,電鑽停止轟鳴的時候,改頭換面的北京路,是否還能找回往日的風采?國內那些同樣有過榮光、如今同病相憐的步行街,也同樣在等待新時代的判決。
你有多久沒逛過步行街了?/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網站
千年商道北京路,風光不再
北京路,跟人民路一樣,全國各大城市幾乎人手一條。但最早的時候,廣州北京路步行街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名字:雙門底。
唐朝的嶺南節度使劉隱,在廣州城南門建了一座“清海軍樓”,這座樓到宋代的時候被大規模擴建,明代又改名“拱北樓”。因為樓下是兩個並列的大門,俗稱雙門,所以樓底這條街被稱作“雙門底”,也就是北京路最早的名字。
自明清起,雙門底就成了老廣州城名副其實的中軸線CBD。這裡常年熙熙攘攘,商鋪林立,繁華興旺,素有“嶺南第一街”之稱。廣州人過年“逛花街”的習俗,即是從雙門底的花市發源,流傳至今。
民國時,這裡曾叫做“永漢路”。/wiki
此後,雙門底幾度更名,1966年改名北京路,寓意廣州人民擁護首都,嚮往北京之意,一直沿用到今天。不管名字如何變更,北京路作為千年商都廣州的縮影,印證著這座城市商業文明的一脈相傳。
1979年7月,時值改革開放初期,陳興昌領取了他的個體戶執照,成為廣州第一個個體戶,而他的商鋪,就位於北京路。此後北京路的經濟元素日漸豐富,成為廣州的視窗,而廣州,也成了中國向世界開放的視窗。
2002年7月,北京路出土了自唐代起的五朝共十一層古代路面,拱北樓的建築基址也被髮掘。千年古道的歷史底蘊和商業積澱,讓北京路被視作廣州有史以來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廣州人也由衷希望,它的繁榮能夠一直延續下去。
歷經數次擴容,北京路步行街總長度已突破1500米,商圈範圍也在不斷向四周擴充套件。2004年,北京路步行街年銷售總額超過70億元,商鋪共有近300家。到了2008年,北京路上的各類商鋪、賣場,總數已超過500家。
千年古道,繁華舊夢,北京路續寫艱難。/wiki/Cara Chow
然而,隨著電商時代的來臨,北京路開始漸漸顯露疲態。2018年,中國內地頂級商業街排行榜釋出,北京路步行街榜上無名。今年年初發布的《2019阿里巴巴步行街經濟報告》顯示,北京路客單價不到70元,同比增長僅為5%,兩項資料都落後於重慶、瀋陽、天津等城市的知名步行街。
比起資料,觀感上掩飾不住的凋敝,給廣州人帶來的衝擊更為直觀。北京路臨街的商鋪,要麼是森馬、以純之類的中低端服裝品牌,要麼是老字號餐飲、小吃。一眼望去,那些老舊的店鋪設施與裝修風格,久不更新的業態、品類,都與這座日新月異的城市格格不入。
而在這座城市的其他地方,嶄新的樓宇、輝煌的商場正在雨後春筍般崛起,吸引著人們的腳步,也帶走了北京路的熱鬧風光。
赫赫有名的永漢電影院,眼見北京路繁華起、宴賓客,也眼見它逐漸沉寂。/wiki/Wpcpey
步行街,突然就不行了
事實上,不止廣州的北京路,國內很多大型城市的老牌商業步行街,光景都大不如前。曾經商賈雲集的城市地標,如今卻人氣低落,顧客流失。就連首開“全天候步行街”模式、有著“中華商業第一街”之稱的上海南京路,也早已不再能代表上海。
2001年,南京路的上海本地消費者佔比達到70%以上,近些年,這一資料已下降至40%左右。而被寄予厚望的遊客群體,跟本地客流比起來,消費意向明顯更低。根據幾年前的統計,南京路的客流進店發生購物行為的比例,僅為20%左右,遠不如其他商圈的平均水平。
還有幾個上海人,願意去逛南京路?/wiki/AgnieszkaBojczuk
曾經實實在在滿足了居民消費需求、活躍了城市經濟的步行街,現在已然成為了外地遊客走馬觀花打卡的背景板。遊客們衝著步行街曾經的名氣而來,現場打卡之後,比起說聲“百聞不如一見”,恐怕更多還是冒出來一句:“就這?”
一座城市的步行街,往往濃縮著這座城的經濟、文化發展歷程,它們能乘著上一個時代的浪潮高高躍起,也可能被下一個時代的浪潮無情地碾成泡沫。
在商品供應相對沒有那麼富足的年代,商業步行街可以一次性滿足人們全部的採購需求。十年前,一線城市如上海、廣州的商業街,憑藉豐富的貨品和實惠的價格,不僅可以吸引當地的居民,甚至可以吸引全國乃至海外的顧客前來“掃貨”。
不誇張地說,很多東西,你當時只有在這些步行街上才能買到。
今非昔比,隨著經濟發展和商業環境的改變,滿足人們購物需求的渠道更廣了也更多了,不論是網購的普及,還是去中心化的商圈興起,在購物這一點上,傳統商業步行街存在的必要性,都被悄無聲息卻又勢不可擋地逐一瓦解。
去什麼步行街,有空調有電梯的室內商場它不香嗎?/unsplash
另一方面,消費者“逛街”的習慣也在不斷迭代。以前的逛街是真·逛街,風吹日曬之下,在露天的商業街上來回走上數千米,絕對是個體力活。今時今日,逛街更多發生在大型購物中心裡,吹著空調,乘著電梯,從向左走向右走,變成了向上走向下走。
一次逛街,所需的微信步數大幅降低,雨露風霜的侵襲干擾,也與大廈內顧客的歡愉時光再無干系。
這還只是購物環境的挑戰,對步行街來說,更致命的威脅是,即便它們能改善環境,也再拿不出多少新鮮東西,來滿足審美疲勞的市民和遊客們。
步行街的概念面貌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想要流量,就得滿足衣食行樂。以北京路為例,這裡的衣食行樂還剩什麼?
都市潮人去步行街買衣服,真的會不知道鏡子裡面是誰。/《一起來看流星雨》
時尚購物,這裡大多時候只能上演“端木帶我來了美特斯邦威”的古早喜劇;食在廣州,固守此地的所謂“老字號”們,要麼吆喝售賣專供(坑)遊客的點心手信,要麼店堂裡放眼望去,全是網紅們鱗次櫛比的手機支架。滿心期待尋味而來,卻失望地發現,整條街上最旺的餐廳,還是肯德基麥當勞們。
行,規劃落後街道擁擠,路都不能好好走,何談支撐龐大人流量的能力。至於讓人們找樂子,步行街更是有心無力,電玩城、溜冰場、電影院,除了懷舊,別無他物。
三代養一鋪
租金壓力下的步行街商家
步行街的沒落,固然有時代變遷下無能為力的因素,但其本身並非“完美受害者”。
得益於龐大的客流量,步行街的商鋪租金一浪高過一浪。即便是在7年前,想在廣州上下九步行街臨街盤一個小店鋪,一個月租金就已高達4萬元,北京路核心地段的門店更嚇人,月租要7萬元。
那時候,我國全年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29547元。北京路所在的廣州越秀區,當時房價約為33246元一平米。對比之下,步行街的商鋪租金,實在令人望而生畏。
租金和身段一樣高,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卻跟不上了。/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網站
2019年的《中國商業地產租金指數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下半年,全國重點城市100條商業街的平均租金為25.9元/平方米·天,也就是一個月2萬多元的租金。根據最近的公開資料,現時北京路主街上20-30平方左右的門店,月租金已經超過10萬元,是全國平均值的5倍左右。
這意味著,從前的“一鋪養三代”,基本已經變成了“三代養一鋪”。商家哼哧哼哧賺來的錢,全拿來孝敬房東了,實業創造的價值被高房價掠奪一空,不管打工還是創業,都不過是在為房地產搬磚。
在當年,商家們咬著牙也必須租,更何況,那時候步行街是真·頂流,房租雖然高,收益也不至於太少。如今,步行街的流量就像泡沫,看著資料漂亮,實際的消費動力卻十分可疑,商家自然不會再硬挨這難以承受之痛。
重慶解放碑,也曾是一城繁華的代表。/wiki/ForwardXu
還堅守在步行街的老闆們,面對鋪租過高、客單過少的雙重壓力,只能要麼漲價,要麼砍掉看起來不必要的服務性支出,甚或是以次充好。長此以往,商業步行街的品質和體驗自然逐步下降,加速顧客流失,形成惡性迴圈。
5月18日,商務部繼在全國啟動11條步行街改造試點之後,宣佈將啟動第二批試點,希望把步行街打造成為消費升級的平臺,高質量發展的載體以及對外開放的視窗。
包括北京路在內的各地步行街改造規劃中,幾乎都強調了步行街的文化價值。的確,街道從來都是城市的血管脈絡,很多傳統步行街,都承載著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
在每個人都習慣了網購的年代,物質商品已經很難吸引人們重新回到步行街了。不管是具有文化特色的演出活動,還是新的消費業態,只有為人們提供更多精神享受,才有可能讓“逛街”重獲吸引力。
一條街的文化,一座城的特色,其實都在於“人”。/unsplash
但是,文化從來不是靠幾個雕塑、幾塊文物遺址說明牌,或者幾家老字號和文創店撐起來的。地方特色也好,歷史傳承也好,這些東西是KPI強求不來的。
春雨潤無聲,土壤和空氣最重要。只要提供一個適宜的文化環境,人們自然會因為物質和精神交流的需求,主動匯聚到一起。而這樣的環境,除了道路設施和立面裝修,更重要的是減少不必要的壓力,不僅是租金的壓力,還有強行高階、強行有文化、強行有特色的壓力。
只有這樣,步行街才能成為市民的后街,人有了活力,街道有了活力,經濟上的活力也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