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甦仙區境內,在南嶺山脈的北部,素有“南嶺福地,湘南明珠”的美譽。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總面積約110平方公里,它有典型的丹霞地貌和獨特的喀斯特溶洞。
園區主要為寨(堡)丹霞地貌型別,紅巖綠水,赤壁丹霞,峽谷奇洞,組成了四面青山列翠屏、草木花光盡是香的奇異的丹霞地貌景觀。
公園距離市區18公里,水陸交通便捷,東側緊鄰郴永大道,西側京廣鐵路複線、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從旁而過,出行方便,一直都是外來旅客來郴必遊景點之一。
經過飛天山一路順江漂流,只見丹峰林立,紅巖綠水,怪石幽洞,古木吐翠,竹海茫茫。
一年四季綠葉、三季花香,繪成罕見的“四面青山列翠屏”、“草木花光盡是春”的奇妙丹霞地貌景觀,其中更有栩栩如生的鯉魚嘴丹霞奇觀讓遊人大開眼界,紛紛叫絕。
在懸崖峭壁上有三口大小不等的洞穴,形同牛口,洞穴中有木棺兩具,離水面近百米,根據文物部門的說法,懸崖洞內的棺槨距今至少有800年。
千年懸棺堪稱曠世之謎,為整個湘南地區所罕見。
飛天懸棺其來龍去脈傳說頗多。傳說中,兩具棺木,其神秘色彩尤濃,令人驚歎稱奇。棺木用質地堅硬的整木雕鑿而成,裸露於外,離水面數十丈,懸崖頂上竹木鬱鬱蔥蔥,隱約還可以聽見鳥兒的鳴叫,遠遠地望去,像一顆鑲嵌在丹崖上的璀璨明珠。
直到在五十多年前,本地一名叫李發聯的青年對千年懸棺倍感好奇決定探一究竟,他找來繩索以採野蜂蜜的名義攀爬進洞。發現洞內擺著兩副棺槨,他費盡全身的力氣掰開其中一副棺槨的棺蓋,他表示發現棺槨內確有屍骨,布帛雖已糜爛,還可看出是花色的。
而到了現在,懸棺的驚奇早就吸引了大量的遊客,有的遊客就乘船到懸崖峭壁下觀看千年懸棺,有的遊客翻山越嶺到懸棺對面數百米外觀看。
現在的洞內的棺材被泥沙掩蓋一半,露出整個棺蓋在外面,“到此一遊”的人絡繹不絕。據瞭解,懸棺埋葬工程艱險,耗資大,這種名為“懸棺葬”的埋葬方式主要在古時貴族中比較流行。
懸棺葬,它中國古代葬式的一種。即人死後,親屬殮遺體入棺,將木棺懸置於插入懸崖絕壁的木樁上,或置於崖洞中、崖縫內,或半懸於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臨深溪,無從攀登。其俗流行於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在我國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廣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區,均有此種葬俗。江西貴溪仙岩、福建武夷山、重慶忠縣臥馬函、重慶奉節縣夔峽、風箱峽、四川珙縣麻塘壩螃蟹溪山崖等地都有出現。
而在湖南飛天山的這其中一具懸棺則十分精細,為古人為身材嬌小的女子而量身定製的棺材,或是未成年的裹腳少女病逝。因棺蓋很久就被李發聯揭開,裡面的金銀首飾等陪葬品早已不見。
而對於另一座懸棺內的主人,當地傳說,是名為李思正的唐朝高官大員,他辭官返鄉後廣施善緣,他在臨死前叮囑家人,去世後要用懸棺安葬到飛天山絕壁上的溶洞裡。李思正去世後,其後人遵照他臨終遺言,組織鄉民搭木架、用轆轤將沉重的棺槨層層運上光滑的山壁洞穴。
當時的場面熱鬧極了,送葬的人擠滿了周圍的山頭,河面密密麻麻的全是船,爆竹聲、吹拉彈唱聲鋪天蓋地。經過幾天的忙碌,終於完成這浩大的工程。按照湘南風俗人死後都是入土為安,但李思正為何要將自己安葬到懸崖峭壁中?其棺槨歷經千年風雨為何會不腐不爛?棺內之人之物焉能如此完好?
這些謎團成了飛天山的一道風景線,為解開其中之謎,經常有旅客成群結隊來這裡一探究竟。加上懸棺年代久遠,搭配地勢之奇特也吸引了不少遊客觀光和自拍發朋友圈留戀。
當遊客見到懸棺的時候,內心驚奇不得已感嘆萬分,古人們是如何將這懸棺放置在幾百米險峻的高空中?這也實在讓人深思。
不得不說,中國古人的智慧真是博大精深。古人們也不會想到當初的一個無意之舉將會在後世作為火爆的旅遊景點吧。
園區更有本地著名的美食小吃:椒鹽菠蘿心、素蝦仁海參、玉蘭片、神農春蕨粉、竹香酒等,各類美食味道鮮美。
說了這麼多,相信您對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吧,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園區旅遊開放時間為每天的7點至19點,四季皆宜,歡迎全國旅客的到來。景區一直至2020年12月31日,都會對到景區旅遊的全國醫務工作者、農村(社群)基層幹部實行免門票遊覽。
來源:林邑城事、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