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裡的神獸,都有一個特點!
《山海經》裡有很多神奇的動植物,古人在對他們的描述中,都有一個共同點,是什麼點呢?我先不說,看完這篇文章之後,大家就知道了。
狌狌
這倆字看起來很生僻,其實念起來很簡單,就是大猩猩的發音,而這種動物在《山海經》裡的描述下,也有點猩猩的影子。
《山海經》裡是這麼描述他的“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翻譯過來就是: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獼猴,卻有一雙白色的耳朵,能夠爬行能夠直立行走,名叫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讓人走得飛快。
大概就像這樣,確實像大猩猩。
其實,看它的描述,大概就是大猩猩的長相了。但在《山海經》裡,這種叫做狌狌的動物還有另外兩幅面孔,有說他為人首豬身的,能知道往事,卻不知道未來。還有說他為人形披獸毛的。
鯥
《山海經》裡記載了一種神奇的魚,鯥,念 lù。“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鯥,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
翻譯過來就是:水中有魚,外形像牛,在山坡山棲息,有著蛇一樣的尾巴,有翅膀,翅膀長在肋骨處,名叫的聲音像犛牛,這種魚叫做鯥,它再冬天蟄伏休眠如同死亡,夏天又重新甦醒,只要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患癰腫類疾病。
大概就長這樣,也是長得奇奇怪怪的一種動物。
類
《山海經》記載:“又東四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自為牝牡,食者不妒。”
翻譯過來就是:再往東四百里,有山名為亶爰山,山上有很多流水,沒有花草樹木,人們無法攀登。山中有一種野獸,外形像狸貓,卻長著人一樣的長頭髮,名為類,這種野獸雌雄共體,人要是吃了類的肉就不會產生嫉妒心。
吃了就不會產生嫉妒心這點,《甄嬛傳》裡那些姐妹們一人來一口,是不是就沒有這麼多事了,整個後宮一片祥和。
九尾狐
電視劇裡經常有一些九尾狐的形象,大多都是陰險狡詐的那種。《山海經》裡的九尾狐,是這種形象,“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雘(huò)。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再往東三百里,有山名為青丘,山南蘊藏著豐富的玉石,山北蘊藏著豐富的青雘。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狐狸且有九條尾巴,鳴叫的聲音如同嬰兒啼哭,會吃人;人如果吃了它的肉可以不被邪氣、毒氣入侵。
其實九尾狐的形象也不是一直都這麼邪魅。
上古時期,九尾狐代表著祥瑞和子孫昌盛的徵兆。《吳越春秋》裡記載,傳說中大禹治水知道三十歲還沒有娶妻,有一次他路過塗山,見到九尾狐,不禁想起塗山當地流傳的一首民間歌謠,大意是說:誰見了九尾白狐,誰就可以為王;誰見了塗山的女兒,誰就可以使家道興旺,於是禹便娶了塗山女為妻。
九尾狐具有祥瑞的品格,源於它的一些習性,例如它死後一定將頭朝向它出生地的方向,於是古人認為它不忘本。而它的九條尾巴蓬鬆美麗,古人則認為象徵子孫繁衍,後世昌盛。
到了先秦時候,九尾狐略有巫術性形象,至漢代又轉為祥瑞,象徵了多子多孫、吉祥以及帝王之兆。六朝時期風氣逐漸轉變,唐代之後逐漸沒落,再度轉回負面形象。
虎蛟
《山海經》裡,在寫禱過山的時候,說山上有一種叫做虎蛟的生物。“其中有虎蛟,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
翻譯過來就是這麼一副形象,泿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南流入大海。水中有一種虎蛟,外形像普通的魚,卻拖著一條蛇一樣的尾巴,叫聲如同鴛鴦,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生癰腫,還可以治癒痔瘡。
這種虎蛟的功能,簡直是全天下所有有痔青年男女的福音啊!
冉遺魚
《山海經》裡對這種魚的描述是“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鳥獸盡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於陵羊之澤。是多冉遺之魚,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兇”。
翻譯過來就是,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山名為英鞮山,山上有很多漆樹,山下蘊藏著豐富的金屬和玉石,飛禽走獸都是白色的。涴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北流入陵羊澤。水裡有很多冉遺魚,它們長著魚的身體、蛇的頭和六隻腳,眼睛長長的像馬耳朵,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睡覺不做噩夢,也可以闢兇邪之氣。
《山海經》真的是一本神奇的書,書上很多神獸看起來都有現在某些動物的影子,很像幾種動物排列組合起來的“混血兒”,而它們的共同點是,古人在描繪它們的時候,除了描繪他們的外形,還要順帶帶一句,吃起來會有什麼功效。
不愧是吃貨大國,吃貨的屬性大概也是骨子裡帶的。看到動物,腦子裡總會閃過一個“它好吃嗎?清蒸還是紅燒?”
以此為據,我似乎明白,為什麼《山海經》裡的動物,很多我們都見不到了。也許這些神獸真的都存在過,但是被吃沒了。
這個想法,還真是可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