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高溫天走進紅色場館,“後浪”這樣學“四史”

由 南宮丹紅 釋出於 休閒

8月6日,上海最高溫度達35℃,街上行人寥寥,滬上紅色場館卻迎來了不少預約上門參觀的遊客。正值暑期,記者發現,觀眾多是孩子,有些由父母帶著來,有些是結伴前來。在一些場館中,還有學生志願者擔任“小小講解員”。

在虹口區四川北路區域,記者沿著“魯迅小道”前往景雲裡、左聯會址紀念館、拉摩斯公寓、內山書店、魯迅故居以及李白烈士故居等,一路上不時遇到頭頂烈日前來“打卡”的“後浪”們,其中不乏從浦東、臨港、楊浦等外區專程趕來的學子。他們循著GPS、翻著資料、刷著二維碼,點選手機鏡頭、扛著攝像機,靠著手中一樣樣“法寶”,探尋並記錄下“本來不熟悉的歷史”和“課本上出現的人物”,讓學“四史”之旅更具時代感,也更有個性。

小程式指路,找到“隱秘的紅色角落”

“終於找到了,但……這個李白是誰?”上午10點,滿頭大汗的國和中學學生黃嘉躍按照“人文行走”小程式的導航,和同學王晨瑋一起來到了位於黃渡路上的李白烈士故居。黃嘉躍說,他們是第一次來到這個“隱秘的紅色角落”,也是第一次知道“在詩人李白之外,還有烈士李白”。

在展廳中,孩子們不時掏出手機拍下展陳,並與講解員時佳交流。“什麼是用摩斯碼拍電報?”面對孩子們的“代溝式”提問,時佳將他們領到二樓李白第三次被捕時的場景復原模型前,“這處場景就是李白烈士在給中央發最後一封電報的樣子。”接著,她又讓孩子們體驗了指尖滴滴傳遞訊息的“老古董”發報機模型。王晨瑋按了數下,一行“延安已收到你的訊息”的訊息即被點亮。“原來發電報是這樣的!趕緊錄段小影片。”王晨瑋說著,便與黃嘉躍開啟互拍模式,記錄下這段“個性之旅”。

時佳告訴記者,每逢暑假,尤其是8月,青少年觀眾是主力,尤其“人文行走”這樣小程式面世後,幾乎每天都有中學生來“打卡”。對此,講解員也設定了特別的“話術”,激勵他們好好學習、無私奉獻,在潛移默化中學“四史”。

開麥拉!結合校史學“四史”

“我們是來自上海海事大學的浦江星火實踐隊,現在我們在李白烈士紀念館,找尋‘永不消失的電波’……”上午10點半,姚鵬飛和夥伴們手持攝像機開啟了“學四史,守初心,踐使命”主題實踐活動。此前,他們還曾“戰高溫”從臨港校區來這踩點。

在“永不消逝的電波”專題展區前,隨著一聲聲“開麥拉”,姚鵬飛們邊解說邊拍攝,把展出的書籍封面、電影劇照、重要檔案等一一收錄下。原來,國立吳淞商船專科學校(上海海事大學前身)教授曹仲淵曾是李白的同僚。在經典諜戰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李俠(原型即李白)傳遞的渡江戰役絕密情報《江防計劃》即來自於曹仲淵。

“我們希望把四史教育與校史充分結合。”姚鵬飛說,在學校史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多位學校前輩與李白烈士、左聯等有著密切關係。下午1點半,一天中最熱的時候,姚鵬飛們又來到位於多倫路上的左聯會址紀念館,刷二維碼聽講解後再用自己的語言講述,用攝像機記錄下這段左聯盟員、老校長於眉曾投身的歷史。在一樓尾廳星光背景牆前,當得知於老的資訊還在收集中暫時無法展示時,姚鵬飛對著鏡頭說道:“有些遺憾,如果可以,我們願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希望早日在這裡看到於老的資料。”

為書本上的知識找到“現場”

“歡迎各位參觀左聯會址紀念館,現在我們所在的這間教室是當年左聯召開成立大會的地方……”“小小講解員”、魯迅初級中學學生韓睿桀忙了一上午。記者看到,對左聯歷史頗感興趣的他利用休息空檔,還在自查資料閱讀“左聯五烈士”小故事,再去館中找到相關展陳還原“現場”,加深對這段歷史的瞭解。“我想把左聯的故事告訴更多人,傳承紅色基因”。

左聯會址紀念館宣教部負責人張薇瑾介紹,7月中旬起,紀念館首次邀請初中生擔綱講解員志願者:“我們希望結合當前的‘四史’教育,讓更多低年級的孩子透過講解實踐,瞭解紅色文化、傳播紅色文化。”在學生們報名後,館員對他們進行了專業培訓,只有透過考核才能上崗,最終韓睿桀等7名同學入選。紀念館還為他們擬定了學生版講解詞,不僅更口語化,而且結合孩子的學習特點,從展品外觀說起,再用小故事引出歷史、講述意義。

沿著左聯會址紀念館門口的“魯迅小道”標識一路走到山陰路上的魯迅故居前,正午12點半烈日當空,建平實驗中學的6名學生在家長帶隊下,剛剛完成了一場“朝聖之旅”。學生肖子原說,平時在課本中讀過不少魯迅寫的和寫魯迅的文章,她一直很好奇魯迅是在什麼環境下寫出這些文章的,“今天的參觀讓我找到了這些課文的創作現場”。她的同學楊藝婷說,參觀故居有種將讀魯迅文章時的震撼帶入現實的感覺,“或許每個人的腦中,都留下了一個可能不同但都是鮮活的魯迅先生的樣貌”。


文:單穎文 周俊超
圖:周俊超
編輯:陳雲峰
責任編輯:王蔚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