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四川訊 2020年8月25日,走進新中核媒體活動第二天,恰逢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這一天,在中央網信辦網評局指導下,媒體團走進距離成都市100多公里的大山深處——909基地,或用影片直播,或用手中筆墨,與半個世紀前的我國最早核動力反應堆有了一次親密接觸。
“各位網友大家好,這裡是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所在地,我國核能第一度電就在這裡發出。現在,這裡孕育出了華龍一號,使我國擁有了全球領先的三代核電技術。”當天下午,央視軍事新媒體、國資小新新媒體B站面對數百萬網友在這座大山裡開展直播,讓廣大民眾“雲旅遊”這份神秘。
“中國核動力從無到有的信心和底氣,是在四川西南部這片山區澆築的。”出生在這裡、成長在這裡,現在是中國核動力院基地副基地長唐斌在直播中這樣介紹,這裡四面環山,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核心技術——核動力部分的研製基地就確定在這裡。
毛主席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於是,彭士祿、趙仁凱等一大批核工業人和廣大建設者們來了。
“雖然這裡有山有水,但當年這裡環境十分惡劣。我們這裡有句俗語——三個蚊子一盤菜,從這句話就可以感受到這裡的環境。”據唐斌介紹,稻草頂、土胚牆構築了當年核工業建設們的家,他們以“戰士”身份發揚大會戰的精神,生生在短短數年的時間內,成功完成黨和國家交待的任務。
在我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彭士祿院士舊居里,有這樣一張合影特別引人注目,引起了媒體團成員的長時間駐足觀看。照片中,彭士祿、趙仁愷、黃緯祿、黃旭華四位站在潛艇前面,笑地像孩子一樣。
“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核潛艇沒有用國外一顆螺絲釘,中國也成為全球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老一輩的這種心懷國家、心懷民族、心懷人民的精神應該被我們傳承下去。”媒體記者們對此深有感觸。
對於這種老一輩核工業人為了國家一切都可以拋棄的精神,唐斌是深有體會。在央視新媒體直播中,他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2016年中國核動力院舉辦《趙仁愷傳》釋出儀式。來自各方的領導專家紛紛講述了趙仁愷院士生前的故事。在現場,六十多歲、趙老的兒子突然哭了出來。他說,他從小就很理解自己父親工作的艱辛,但今天他終於明白了父親心中的那份大愛。
因此,在回到基地、決定守護基地的唐斌看來,中國核動力在這裡起源,中國核動力的未來也在這裡。事實上,跨過地域的同時跨過五十年,一代代核工業人正在前赴後繼投身我國核電事業。
今年5月入職的新員工吳增輝,碩士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在國資小新直播中,談到了為何要成為核工業人的初心。“在這裡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我就知道,我應該來這裡。”
同樣為這份信念所吸引的還有曾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康內爾大學學習過的中國核動力院曹立彥博士。“我應該回來,這裡需要我。”在鏡頭中,這個年輕的90後認為自己的選擇非常正確。
“事實上,這種精神正在被我們一代又一代核動力人繼承和發揚。”中國核動力院核電科研工作者胡雪飛在直播中談到了這份傳承,“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堆芯就在這裡起源,沒有老一輩的精神鼓勵,我們的華龍一號就不會進展如此順利。比如這裡就建設有亞洲最大的核電站實驗臺架。作為新一代核工業人,只有安心做好本職工作,才能由量變到質變,最終為核強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