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全域旅遊,如何全域共享

由 習國防 釋出於 休閒

  溧陽“1號公路”

  在不久前舉行的全省全域旅遊示範區建立工作會上,公佈了第二批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至此,江蘇已創成3家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認定23家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

  全域旅遊,是把一個區域作為旅遊目的地,為遊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的旅遊體驗。“發展全域旅遊不僅可以更好推動文旅融合、城鄉融合、產業融合、產城融合,而且能為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轉換動能、最佳化升級提供新引擎新動力。”省文旅廳廳長楊志純說。

  全域旅遊概念已提4年,江蘇落地情況如何?在“全域”新理念下,我省各地又有哪些突破?怎樣實現“共享”?

  打破“邊界”,

  城鄉融合主客共享

  仲夏時節走馬蘇北小城金湖,但見湖光瀲灩、風景宜人。就是這樣一座移步皆是景的城市,2017年以前全縣竟沒有一個4A級景區,旅遊產業的影響力、帶動力都很有限。

  “全域旅遊,成為產業潛力‘變現’的突破口。”金湖縣委書記張志勇有清晰的思路:發展全域旅遊不能“小馬拉大車”,為此,縣裡把全域旅遊建立作為一把手工程。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全域旅遊絕非“熱門景區旅遊”,必須最佳化全域資源配置,向“點”要深度,打造“爆款”;向“線”要長度,串聯資源;向“面”要廣度,完成集散中心、導覽標識、景區道路等硬體配套,實現全域提升。

  這樣的力度,讓金湖幾年間構建起“一心一帶一環、四區六鎮十村”的全域旅遊格局,旅遊接待人數、旅遊業總收入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幅,實現“後發先至、窪地崛起”。

  不同於“白紙作畫”,對於經濟和稟賦更優的“先行”地區來說,從發展旅遊到全域旅遊,更需要“螺螄殼裡做道場”的耐心。在全省區域面積最小的南京市秦淮區,歷史文化資源富集、市井生活氣息濃郁,然而由於寸土寸金業態提升侷限大,景區內外品質也有很大差異。如何突破空間限制?

  “要打破景區和城區、街區、社群的邊界。透過打造城市IP、文旅融合啟用業態、主客共享探索老城更新,走出一條城景一體的共建共享之路。”秦淮區委書記林濤所言非虛,如今漫步秦淮,十里秦淮內外河水上游線、明城牆內外城全線貫通,新街口、夫子廟等商圈購物、休閒一體,百餘個“轉角·遇見”文化休閒空間遍佈街頭巷尾、房前屋後……把散落四處的文旅資源串點成鏈,讓遊客隨處邂逅驚喜,居民仿若“住在景區”。

  透過全域旅遊,“全域崛起”的案例俯拾即是——陶、竹、茶、紫砂……宜興市立足自身文旅資源特色錯位發展,“一鎮一特、一村一品”;蘇州市吳中區,精品旅遊民宿成為撬動創業富民的新支點,當地備案民宿超250家,形成多個旅遊民宿集聚區,旅遊民宿直接經濟產值突破5億元;在常州溧陽市,旅遊增加值已佔GDP13%……

  供給品質化、治理規範化、效益最大化,這些全域旅遊建立的主要目標,與實施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同向、內容關聯、要求契合,最終指向在共建共享中增強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楊志純說。

  走出“內迴圈”,

  “+旅遊”而非“旅遊+”

  旅遊業具有“一業興百業”的綜合帶動效應。發展全域旅遊、深化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旅遊業從封閉的內迴圈走向開放的“旅遊產業經濟”,可以更好實現產業融合、產城融合。

  在“兩山論”深入人心的當下,“生態破題、經濟落腳”的“生態+旅遊”模式,成為很多地方尤其是“後發陣容”對標趕超的首選。大豐,正是一座在南黃海溼地上成長起來的新興旅遊目的地,荷蘭花海、野生麋鹿園等都是遠近聞名的景點,涵蓋“一景、一路、一館、一島、一園”的黃海溼地公園片區正在打造中。

  “大豐全域旅遊發展‘水到渠成’。”鹽城市大豐區文旅局局長陶聳說,大豐的文化根源是水,當地10年前就提出“生態建市、旅遊強市”,設立每年1億元的旅遊發展專項引導資金。在穿境而過的228國道兩側,大片空間沒有佈局經濟效益更高的工業產業,取而代之的是“大綠地、大農田、大森林”。保留了生態肌理的大豐,也有了“以生態合作引領對外開放”的空間和底氣。

  驅車行至蘇南,畫著紅黃藍三色線的溧陽“1號公路”沿線風景旖旎。“開放和創新是全域旅遊核心理念,我市將‘1號公路’打造成全域旅遊的‘主動脈’。”溧陽市文廣旅局局長張雅萍介紹,這條365公里長的公路上,聯結起全市220多個鄉村旅遊點、62個美麗鄉村和特色田園鄉村,沿線佈局36個驛站、32處觀景臺、26個房車營地,把原本分散遊離的自然資源和鄉村景點綴連,打通全域旅遊向縱深擴充套件的神經末梢,年綜合引流600萬人次,帶動5.4萬農戶“家門口”致富增收,從一條“網紅路”變為名副其實的“富民路”,也成為“交通+旅遊”的示範點。

  資深旅遊學者馬牧青認為,發展全域旅遊,旅遊業未必是主導,但一定是引導,是各行各業主動“+旅遊”,而不該是旅遊管理部門想方設法去追逐所謂“旅遊+”,否則,就是生拉硬套、“趕鴨子上架”。

  省文旅廳資源開發處處長邵學文坦言,真正做強“+”、做到“融”,從全省層面實現全域旅遊示範區建立,還任重道遠。

  避免“一窩蜂”,

  以全面提升帶動全域發展

  各地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各異,發展全域旅遊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有些地方還在門票經濟的思維框架內“打轉”,將景區星級申報、度假區建立全部攬到全域旅遊的盤子裡;還有些地方,把全域旅遊“窄化”理解成鄉村旅遊,多村容提升、少產業提檔。

  儘管各地推進“廁所革命”“快進慢遊”交通工程、全域旅遊導覽體系的力度頗大,但部分地區精細化程度有欠缺,還處在從“有”到“優”的過渡階段。一個細節便可見一斑:有的地方把遊客集散中心設在汽車站四樓,不僅給遊客帶來不便,而且光有設施沒有服務。在省文旅廳三級調研員曹益民看來,讓全域旅遊走向文旅相融、串景成鏈、功能完善、產業協調的全域發展,還當避免“一窩蜂”,潛心對標“人有我有做提升,人無我有做示範”這句話。

  豐富供給,成為最基礎的門檻。記者抵達蘇州工業園區時已是日暮時分,但園區“夜生活”才剛剛開始。霓虹閃爍中,東方之門、誠品書店、月光碼頭等“網紅打卡地”人頭攢動。“全域旅遊正走向全景、全業、全時、全民。”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江表示,全域旅遊區需要文化主題提煉和統領,然後才有產品延伸和業態佈局。今年4月園區推出“非凡園區YE”活動,圍繞“夜賞蘇藝、夜遊蘇景、夜宿蘇城”等維度豐富業態,兩個多月拉動消費市場快速復甦,拉動社零總額超100億元。

  面對疫情防控走向常態化、疫情對整個旅遊行業深度重構的趨勢與機遇,智慧旅遊成為全域旅遊的助推器。在南京市溧水區,一個偌大的全域旅遊指揮中心,展示了當地旅遊提質升級的決心。區長張蘊坦言,疫情倒逼了當地智慧旅遊的推進速度,透過智慧文旅平臺,不僅可以拓展文旅產品供給方式,而且能夠加強文旅智慧服務和監管。南京大學教授章錦河對此予以認同,他指出從景區數字化建設的1.0時代,向更關注遊客全域旅遊體驗的2.0時代進階,平臺服務深度要突破單純的“遊覽”,覆蓋遊客的吃、住、行、遊、娛、購全方位的旅遊體驗。

  “全域旅遊不是遍地開發,也不是大拆大建。”馬牧青表示,如果說,前幾年,各地由點及面,向內要資源、向外求拓展,如今,則應從全域走向區域性、走向更深處,致力於為精品節點“精加工”。透過政府策動、景區帶動、產業拉動、文化驅動、城鄉互動、周邊聯動、時間緩動、全民行動等“八動”,最終實現“全域共享”。 本報記者 付 奇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