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丹霞之子”偶遇“丹霞蘭”
“丹霞蘭”。受訪者供圖
它,生長在丹霞山中潮溼、陰暗、人跡罕至之地,有花無葉,平時很難找到蹤跡。
“當時我在無人區徒步,一片竹林周圍是沒有路的,突然看到一株金黃色的小花,還沒有葉子,從來沒見過,於是很認真地拍了幾張照片。”回憶起10年前的“偶遇”,朱家強歷歷在目。朱家強是一名登山愛好者,現任韶關仁化縣資訊中心主任。他常年給各種科考隊做嚮導,當地人更習慣稱他為“丹霞之子”。
“剛發現那年是看到6株,第二年‘五一’我們又特意回到原來的地方找,但沒有任何發現,後來在相隔幾百米的地方又發現了。”當朱家強把所拍到的這種小花的照片發到相關網站論壇後,很快引起了植物學家的注意。經過科研團隊近3年的研究論證,2013年4月4日,該新屬種的相關研究成果線上發表於國際著名科技期刊《公共圖書館·綜合》,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並首次以仁化縣最具特色的丹霞地貌對該植物新屬進行命名——“丹霞蘭”。
今年3月,經過大眾評審,韶關市正式批准“蘭花”作為“市花”,“丹霞蘭”作為蘭花家族的一朵“奇葩”,再一次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專家研究發現,“丹霞蘭”從冒土、開花到結果,生命期不到半個月,其吸取養分和結果的方式與其他蘭科有很大的區別,且不會在當年生長過的地方再生長,其授粉、生長方式仍是一個謎,專家們把它稱為“妖花”“鬼花”。
丹霞山有效的生物多樣保育工作讓丹霞山成為了眾多動植物生存繁殖的王國。丹霞山每每有新種釋出,朱家強都會特別關注。“有時候進山探險,會遇到有人整株帶走‘丹霞蘭’。勸驢友不要帶,回去也養不活的,這麼珍稀的植物,還是留在原處供科研用吧。”他說。
南方日報記者 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