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堂寺石窟在山西榆社縣城西南隅廟岑山,北魏至唐時依山造像,隨之即像造宮,建成寺院,明、清重修。現寺宇已毀,佛像尚存,並有千佛洞一區。
坐佛像高3.3米,面形方圓,肩披袈裟,結跏趺坐,確為唐風。千佛洞在寺之東北隅,窟近方形,西南角闢門,面積約15平方米。窟內有較大佛像六軀,四周千佛圍繞,達一千零九十尊,高鼻深眼,寬衣縛帶,沿襲印度佛教藝術風格,為北魏之作。石窟東北山巔有方形唐塔,單層,高約4米,為名禪師塔。建造規整,形制秀美,是響堂寺唯一建築遺物。
襖神樓在山西介休北關順城街,是三結義廟(舊為元神廟)前的樂樓,又是街心點綴的過街樓。
襖神樓在明萬曆年間改建,清康熙、乾隆間重修,規模不大。另有大殿和獻亭,均為清代所建。樓平面為“凸”字形,總深度20米,前部面寬三間,街心部分面寬五間,周設迴廊,下層為廟門,上層為樂樓,中心為神龕。樓高二層,約25米,腰間設平座勾欄,上部覆蓋重簷,實為四層。四根通柱直承上層樑架,山門戲臺上下疊構,樓頂十字歇山式,簷下四向凸出山花,瓦件脊飾全為琉璃製品。設計巧妙,構造奇特,雄健穩定,瑰麗壯觀,為我國建築史上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