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只有一個大概的思路,沒有提前備稿,一邊回憶一邊寫。人比較懶,所以也沒有花時間去查證,所述內容肯定有不少疏漏、錯誤,還請看官多多包涵、指正。性質偏盤點,並沒有什麼乾貨,還請不要對內容報以期待,權當飯後消遣即可。
前段時間在閒魚上買的兩臺機器--MIX3和努比亞X--先後收到,自此我的全面屏收藏計劃也基本完成。其實還有一點小小的遺漏(具體文中會說到),不過也無傷大雅。下面就正式開篇吧,從我個人的視角來回顧一下全面屏時代手機形態的進化之路。
一、小米的一代經典,全面屏初現--“下巴饞嘴痣”
這種額頭和左右三邊等寬,將攝像頭移到下巴上的外觀並不是小米首創,但毫無疑問的是,小米在MIX一代上採用這種外觀設計,並將之稱為“全面屏”的時候,手機的全面屏時代正式拉開了帷幕。自此以後,全世界範圍內的手機廠商不約而同的加入到了一場不斷追求極致屏佔比的競賽中來。而MIX,也成為了小米最受期待的一個產品系列。
這種外觀的手機,我收藏了一臺堅果3,也算是對Smartisan OS的一個致敬。另外,這臺機器的續航是真的頂。
二、三星的逆襲之路,安卓陣營跟風模仿--“上下等寬對稱美學”
隨著MIX的驚豔問世,“如何提高屏佔比”這道題目擺在了各家廠商面前。三星不僅常年霸佔安卓機皇的位置,更是手握最強AMOLED螢幕這件利器,在考試鈴剛響不久久提交了自己的第一份答案--GALAXY S8。最先進的螢幕封裝工藝讓三星把下巴做到了業界最窄,而深厚的元器件堆疊工藝讓它把額頭做到了同下巴等寬的程度。配合自家特色的雙曲面螢幕,整部手機拿在手機就像是握住一塊鵝卵石一般。可以說在boom7事件之後,是s8讓深陷泥沼的三星緩了一大口氣。
這種外觀的手機,我收藏(也是正在使用)的是魅族16s,相比s8更進一步的封裝工藝,配合簡潔明快的flyme,用起來還挺爽。
三、蘋果的“光”,安卓陣營的第二波跟風--“潮流劉海”
同年9月,手機界的王者--iPhone提交了他的第一份答案。至今三年過去了,蘋果仍未提交第二版答案,極大可能是因為不想放棄劉海里的“3D結構光”。毫無疑問,iPhone X的釋出又給安卓廠商提供了一個標準答案--至少是不會錯的答案。一大波的無光劉海機型上市,你可以在市面上500-10000全價位段找到劉海造型的手機。
劉海機我手中的是華為mate30 5G,雖然我對華為的營銷嗤之以鼻,不過也不妨礙我對其產品給出好評。
三點五、“米玩年”--甭管我是美人尖還是小水滴
也許是覺得劉海無光連上有點掛不住,也可能只是單純為了追求更高的屏佔比,劉海浪潮之後的安卓進入了“潘長江”時代。作為國產頭部廠商之一的小米甚至把這個外觀整整玩了一年!
然而我手上暫時沒有一臺水滴屏機型,這就是開頭我說的一個小遺憾。年初的時候給老媽買了一臺真我x2pro替下了使用兩年有餘的小米5X,也許等兩年她用退休之後就能補充到我的收藏裡了吧。不過應該等不到那個時候我就會收一臺一加7T吧,能夠同時體驗氫OS和90Hz屬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ps,在這篇文章更新的過程中,我忍不住手癢逛了一趟閒魚,毫無懸念的剁手成功。收的這臺冰川銀現在正從祖國的大西北--新疆快馬加鞭的運送到華中地區,這是我收的距離最遠的一單快遞了,實在是趕不上我的這篇處女文了(主要是照片又要重拍,懶癌發作)。
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機械結構”
這應該是迄今為止最接近完美屏佔比的形態了,不過很不幸的是螢幕封裝工藝拖慢了幾家廠商達成極致的腳步。另一方面,透過機械結構來隱藏前置攝像頭的做法也是一種不小的妥協--機身容易進灰、機身厚重是感知最強的兩個點。以至於幾家頭部廠商釋出幾款相關形態的手機之後,機械結構逐漸退出了主流形態。
升降結構的機器我選擇的是RENO十倍變焦版。不論是這個鯊魚鰭形態的升降結構,還是純平背面凸起的小瓷珠,亦或是霧海綠上的磨砂玻璃手感,都算得上一點小新意。
滑蓋結構的機器我選擇的是MIX3。其實去年我就買過一臺MIX3,然而除了MIUI和正面全是屏的震感,這臺機器可以稱得上槽點滿滿,甚至被很多人評為MIX史上最辣雞產品。
四點五、努比亞的自我陶醉--雙面的機機,雙倍的快樂?
繼幾家頭部廠商推出升降結構和滑蓋結構的機器之後,努比亞獨創了“兩面派”全面屏。然而雙攝雙屏雙指紋,並沒有給使用者以及努比亞本身帶來雙倍的快落。銷量持續走低,進而跌入others的無盡深淵,全面屏時代開啟之後努比亞的聲量飛速墜落。曾經以獨創的“無邊框”為人津津樂道,而現在以獨有的“雙面屏”為人所譏笑,雖然Z20仍然沿用了X的雙屏設計,但口碑前後巨大的落差讓努比亞只能把精力放在遊戲手機之上。
其實去年就收過一臺X,在我把殼膜都買好的情況下賣家把我給鴿了。不過也算是件好事,如此我才有機會收到這臺我更青睞的藍色努比亞X。
五、鼠年已到,先打洞為敬--“打孔屏”
其實一年多以前國產廠商就已經推出過打孔屏的機型了,而三星s10應該是第一款打孔真旗艦。在屏下攝像頭遲遲無法量產的情況下,越來越成熟的打孔屏自然成為了各家廠商的首選。不出意外的話魅族17也會採用打孔屏方案,安卓陣營終於還是來到了大一統的局面,消費者也終於不需要糾結買一臺什麼(正面)外觀的手機了。
我手上目前有兩臺打孔屏的手機,一臺三星NOTE10,一臺藍廠X30PRO。升級ONE UI2.0的三星旗艦自不必說--好用得一批(除了續航),而X30PRO穩定且優秀的全焦段拍照系統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影響。
尾巴:廠商努力實現手機愛好者全面屏的期待,只不過是為了更好的收割消費者的錢包。
如果有人問我“哪位大佬真正想過要做一臺好用的手機”,我的回答是“喬布斯,曾經的黃章和曾經的老羅”(個人觀點,很主觀望輕噴,同時也歡迎討論)。
從大學畢業拿到第一份工資開始搞機開始,到現在已有8個年頭。曾經我也是一名激進的煤油,看不起小米,覺得再發展幾年魅族或可與蘋果一戰。經過幾年的機海浮沉之後,我的心性也漸漸的佛了(估計是因為魅族這傻屌太不爭氣吧)。現在的我仍然喜歡魅族,但也想要去體驗其他廠商的產品。廠商的黑點我不會去黑(其實廠商的各種打臉行為,目的也就是為了賺錢),但產品的優點,我基本都會去誇。
大浪淘沙,經過幾年的發展,手機廠商中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暗流洶湧,如今手機圈存活的廠商所剩無幾,產品外觀也漸漸趨於同質化,但頭部廠商的份額之爭仍然激烈。
小米憑藉MIX成為了米粉心中最酷的公司;藍綠大廠仍舊高價低配,然而在NEX和FIND系列釋出之後,已然不再是“廠妹機”的形象了;華為聯合萊卡發力攝影,攜手保時捷設計以聯名衝擊高階,旗下產品也早已不是當年營業廳櫃檯裡的合約機形象。錘子半死不殘,努比亞式微,而我深愛的魅族果然也沒有活成粉絲所期盼的樣子。
在手機效能早已過剩(這個主要是說普通消費者把它作為日常使用工具的效能過剩,遊戲和即將到來的vr都會迅速榨乾手機的效能,而以手機為生產力工具的人更不會認為手機的效能過剩),外觀也漸漸趨於同質化的今天,消費者在選擇購機的時候大機率會傾向於自己喜歡的品牌,更換陣營的壁壘將會越來越堅固。不管是華米ov這樣的頭部廠商,還是魅努錘這種小廠,想要爭取更大的份額唯有更激進的設計 更好的使用體驗。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激進的設計如果體驗不佳,甚至是造成了負體驗,結果必然是得不償失的。作為手機愛好者來說,單純的搞機就夠了,吵架的事兒就留給廠商們去做吧,坐收漁翁之利不好麼?